字词 | 孟浩然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孟浩然集 孟浩然集诗歌别集。唐孟浩然作,唐王士源编。四卷。1954年10月文学古籍刊行社据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明刻本纸型重印出版。又有宋蜀本,三卷。1982年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另有明张逊业辑二卷本,杨一统辑一卷本等。 ☚ 曲江张先生文集 王右丞集 ☛ 孟浩然集 孟浩然集唐诗别集。孟浩然撰。《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孟浩然诗集》三卷,下云:“弟洗然、宜城王士源所次,皆三卷也。士源别为七类。”由是观之,孟集当时有孟洗然与王士源所编的两种三卷本。孟洗然编定本,后代无著录,未传世,而后代诸多孟集版本悉出王士源本。唐玄宗天宝四载(745),浩然去世不久,王氏编录其诗,努力搜求,保存了诗作二百十八首,分为三卷。天宝九年,韦滔得到王本,又重加缮写,“增其条目”,“送上秘府”(韦滔《重序》)。宋代流传的本子即为此本。《崇文总目》、《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诸书目,虽书名或题“浩然”,或作“襄阳”,均录为三卷,《郡斋读书志》所著录一卷本,乃晁氏据王氏三卷本合并而成。《孟浩然集》,今存有宋蜀刻本,三卷,原为黄丕烈所藏,后历经杨绍和、李盛铎诸人,今归北京图书馆。此书虽不显立类目,但考其内容,实按游览、赠答、行旅、送别、宴乐、怀思、田园七类。此种编排形式为后来之元刻刘辰翁评点本、明朱警《唐百家诗》本、顾道洪本及毛晋汲古阁本所沿袭,诸本卷数、编次全同,仅收诗多寡略有不同,当属同一系统。另有分体编排本,如三卷之明铜活字本。《四部丛刊》所影印明刊四卷本当又别为一体系。此本最为通行,收诗二百六十三首,较王本多四十五首,其中亦混入别人的作品。前人未有注孟诗者,仅有刘辰翁、李梦阳、袁宏道等作过点评。今有台湾学生书局于1975年印行之游信利《孟浩然集笺注》,198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之徐鹏《孟浩然集校注》。 ☚ 储光羲集 常建诗集 ☛ 孟浩然集 《孟浩然集》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诗歌集。唐天宝四载(745)王士源编。王序称“今集其诗二百一十八首,别为七类,分上中下卷”(一本作“今集其诗二百一十八首,分为四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孟浩然诗》3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孟襄阳集》3卷,诗218首。《郡斋读书志》著录《孟浩然诗》1卷,诗210首,并3卷为1卷也。现存最早版本为北京图书馆藏南宋蜀刻本,分3卷,录诗210首。解放前曾经影印,但印数极少,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予影印。元以后,此集版本较多,编次体例各异,总的趋势是录诗越来越多,但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 “后人窜入者多矣。”比较重要的版本有:元刻刘须溪评点3卷本,录诗233首;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刻张逊业编《唐十二家诗》2卷本,录诗263首; 《四部丛刊》影印明刊4卷本,分体编次,计五古63首、七古5首、五排37首、五律129首、七律4首、五绝19首、七绝6首,总计亦263首(1954年文学古籍刊行社用商务印书馆纸型重印本,即据此本排印); 清《四库全书》本,亦分4卷,录诗263首;明毛氏汲古阁刊3卷本,录诗266首;明万历间顾道洪校刊4卷本,以家藏宋、元、明本互勘,较能反映宋以来孟集诸本之异同。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在家乡隐居读书,曾居鹿门山。40岁始至京应试,落第。羁留长安,曾游秘书省,与诸名士联诗,“浩然句曰: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坐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求仕未成,乃漫游江淮吴越赣湘等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召浩然为从事,不久又归隐故乡。他一生落拓,却名重当世。李白《赠孟浩然》云: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新唐书》本传),诗中亦偶露豪情,如《送朱大入秦》: “游人五陵去,宝剑直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唐音癸签》卷5引 《吟谱》谓孟诗: “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势磅礴,意境阔远。此类慷慨雄豪之作,与盛唐之音的主旋律同调,却非孟诗本色。在孟集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田园隐逸诗和山水行旅诗。 孟浩然长期隐居故乡,擅长以清淡的笔调,抒写高士的孤怀、田家的淳朴、登临的逸兴、静夜的相思,创造出幽雅闲静的意境,形成恬淡孤清的风格,在盛唐诗坛别立一宗。如五律 《过故人庄》,写田家留饮的优美情景和宾主之间的淳真友谊,作律诗而取法古体,气象浑然,难以句摘;学陶诗而能创新,不失自家面目,是历来传诵的名篇。《秋登万山寄张五》以水墨写意画法,写薄暮清秋景色和对友人的思念,韵致飘逸,一往情深。《夏日南亭怀辛大》写夏夜纳凉的闲逸和寂寞,清新自然,淡而有味。《与诸子登岘山》写人事代谢的感慨,发思古之幽情,后世游览名胜者,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这诗中的名句: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夜归鹿门歌》写隐士的情怀,境幽韵高。五绝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从春晨初醒的听觉形象入笔,暗示出生机勃勃的无边春色;继而回叙昨夜的风雨,流露出惜春之情,平易自然而韵味无穷,是家弦户诵的名作。 孟浩然多次漫游,饱览各地山川秀色,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诗。如《早发渔浦潭》、《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宿建德江》、《耶溪泛舟》、《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彭蠡湖中望庐山》等,描绘了江南山水的无限风光,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他的山水诗,多用白描手法,注重总体印象和情绪的把握,不事雕刻,浑然天成,意境清迥,为我国山水诗的表现艺术提供了独特的经验。 孟浩然与王维齐名,同为唐代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但王孟诗风同中有异。历来论孟诗者,大都强调一个 “清”字。杜甫称赞他 “清诗句句尽堪传”( 《解闷十二首》 其六); 胡应麟说: “浩然清而旷”,“王维清而秀”(《诗薮·外编》卷4);徐献忠说:“襄阳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净,真彩自复内映。虽藻思不及李翰林(白),秀调不及王右丞(维),而闲澹疏豁,翛翛自得之趣,亦有独长”(《唐音癸签》卷五引)。但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趣,既助成了他独特的风格和造诣,也局限了他的视野。和盛唐大家比较起来,他的诗毕竟显得题材比较狭窄,内容不够丰富。苏轼说: “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 《后山诗话》引)。这是中肯的批评。 关于孟浩然及其作品的研究,比较重要的论著有:王达津 《孟浩然的生平和他的诗》 (载《南开大学学报》1964年第三期),陈贻焮 《孟浩然事迹考辨》(载《文史》1965年第4辑)、《孟浩然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谭优学《孟浩然行止考实》 (载《西南师院学报》1978年第一期)。 孟浩然集 余藏襄阳诗甚多,可据者凡三种: 一宋刻三卷,逐卷意编,不标类目,共计二百一十首; 一元刻刘须溪评者,亦三卷,类分游览、赠答、旅行、送别、宴乐、怀思、田园、美人、时节、拾遗,凡十条,共计二百三十三首; 一弘治间吴中刻孟浩然者,卷数与宋元相合,编次互有异同,共计二百一十八首。至近来《十二家唐诗》及《王孟合刻》等,或一卷,或二卷,或四卷,诠次寡多,本本淆讹。予悉依宋刻,以元本、吴中本参之,附以拾遗,共得二百六十六首。 孟浩然集四卷。……前有天宝四载宜城王士源序,又有天宝九载韦滔序。士源序称浩然卒于开元二十八年,年五十有二。凡所属缀,就辄毁弃,无复编录。乡里购采,不有其半;敷求四方,往往而获。今集其诗二百一十七首,分为四卷。此本四卷之数,虽与序合,而诗乃二百六十二首,较原本多四十五首。洪迈《容斋随笔》尝疑其示孟郊诗时代不能相及。今考《长安早春》一首,《文苑英华》作张子容,而《同张将军蓟门看灯》一首亦非游迹之所及,则后人窜入者多矣。士源序又称诗或阙逸未成,而制思清美,及他人酬赠,咸次而不弃。而此本无不完之篇,亦无唱和之作,其非原本,尤有明证。 孟浩然集别集。三卷。唐孟浩然撰。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早年隐居鹿门山,闭门苦学,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和王维交谊甚笃。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张九龄作荆州长吏,曾引他作过短期的幕僚,最后还是归隐,卒于里居。 《孟浩然集》共收诗二百十八首。孟浩然一生经历比较简单,没有入过仕途,诗歌创作题材狭隘,主要表现隐遁生活或摹写旅途风物。大量是山水诗,多描写故乡襄阳的鹿门山、万山、砚山、鱼梁州、高阳等名胜古迹。如《秋日登兰山寄张五》、《夜归鹿门山》描写襄阳的村落、人影、平沙、渡头、新月般的小舟、鹿门的烟树、松径下的月光,令人感到平凡而又亲切。孟浩然山水诗中也有壮阔的山川描绘,如《自浔阳泛舟至明海作》、《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等诗都能从大处落墨,写出壮丽雄伟的景色,例如向来传诵的《临洞庭》,描绘洞庭湖水涵容天地的壮阔景象,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大自然的神奇伟力得到了有力的表现,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渴望走入仕途而未能得人引荐的苦闷心情。孟浩然还有一部分山水诗,是漫游秦中、吴越等地时所写的,写旅途情景富于变化而又描摹逼真,如《夜渡湘水》写江上夜行别饶一番风趣;《早发渔浦潭》写侵晨舟行,也引人入胜。其他如《江上思归》、《宿建德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晚泊浔阳望庐山》等篇,也都是漫游中的名作。 《孟浩然集》收录的田园诗并不多,但都写得感情真挚,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写故人相邀,欢会田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脱略形迹、把酒笑语的场景,表现出对真挚友情的追求,对劳动生产的肯定,充满生活情趣。《夏夕南亭怀辛大》写山光西落,池月东上,诗人散发而卧,清适自得,于荷风竹露中微觉寂寞而产生怀知音,思故人之情,全诗景情交融,景清而思湛,于自然宽舒中见悠远之趣。《春晓》写的似乎是一种充满喧闹的春意境界,但所表现的是闲适的情趣,又蕴含着一缕惜春之情,空灵之感。 孟浩然是唐代大量写作山水诗的第一个诗人,继谢灵运之后,开王维的山水诗的先声,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他为诗,伫兴造思,洗削凡近,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一向与王维并称。李白、杜甫、王维对他都很推崇。李白曾用“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和“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的诗来赞美他。杜甫称他的诗“往往凌鲍谢”(《遣兴》),“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但苏轼说他“浩然诗歌韵高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五引),是颇为中肯的。 有唐王士源编三卷,凡诗二百十八首。有影印宋本。明毛晋刻本名《孟襄阳集》,亦三卷,编次与宋本不同。明顾道洪刻本有补遗一卷,并附《襄阳外编》一卷。又有影印明刻四卷本;明张逊业辑二卷本;杨一统辑一卷本等。1954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根据商务印书馆纸版重印。 《孟浩然集》 别集。三卷。唐孟浩 然撰。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 湖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 又称之为孟山人。早年隐居鹿门山,闭门 苦学,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 搁笔。和王维交谊甚笃。漫游吴越,穷极 山水之胜。张九龄作荆州长吏,曾引他作 过短期的幕僚,最后还是归隐,卒于里居。
《孟浩然集》共收诗二百十八首。孟 浩然一生经历比较简单,没有入过仕途, 诗歌创作题材狭隘,主要表现隐遁生活或 摹写旅途风物。大量是山水诗,多描写故 乡襄阳的鹿门山、万山、砚山、鱼梁州、高 阳等名胜古迹。如《秋日登兰山寄张五》、 《夜归鹿门山》描写襄阳的村落、人影、平 沙、渡头、新月般的小舟、鹿门的烟树、松 径下的月光,令人感到平凡而又亲切。孟 浩然山水诗中也有壮阔的山川描绘,如 《自浔阳泛舟至明海作》、《与颜钱塘登樟 亭望潮作》等诗都能从大处落墨,写出壮 丽雄伟的景色,例如向来传诵的《临洞 庭》,描绘洞庭湖水涵容天地的壮阔景象, 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大自然的神奇伟力 得到了有力的表现,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渴 望走入仕途而未能得人引荐的苦闷心情。 孟浩然还有一部分山水诗,是漫游秦中、 吴越等地时所写的,写旅途情景富于变化 而又描摹逼真,如《夜渡湘水》写江上夜行 别饶一番风趣;《早发渔浦潭》写侵晨舟 行,也引人入胜。其他如《江上思归》、《宿 建德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晚泊 浔阳望庐山》等篇,也都是漫游中的名作。 《孟浩然集》收录的田园诗并不多,但 都写得感情真挚,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 《过故人庄》,写故人相邀,欢会田家,在大 自然的怀抱中脱略形迹、把酒笑语的场 景,表现出对真挚友情的追求,对劳动生 产的肯定,充满生活情趣。《夏夕南亭怀 辛大》写山光西落,池月东上,诗人散发而 卧,清适自得,于荷风竹露中微觉寂寞而 产生怀知音,思故人之情,全诗景情交融, 景清而思湛,于自然宽舒中见悠远之趣。 《春晓》写的似乎是一种充满喧闹的春意 境界,但所表现的是闲适的情趣,又蕴含 着一缕惜春之情,空灵之感。 孟浩然是唐代大量写作山水诗的第 一个诗人,继谢灵运之后,开王维的山水 诗的先声,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 他为诗,伫兴造思,洗削凡近,意境清远, 多自然超妙之趣,一向与王维并称。李 白、杜甫、王维对他都很推崇。李白曾用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和“高山安可 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的诗来赞 美他。杜甫称他的诗“往往凌鲍谢”(《遣 兴》),“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但苏 轼说他“浩然诗歌韵高才短,如造内法酒 手而无材料”(《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 五引),是颇为中肯的。 有唐王士源编三卷,凡诗二百十八 首。有影印宋本。明毛晋刻本名《孟襄阳 集》,亦三卷,编次与宋本不同。明顾道洪 刻本有补遗一卷,并附《襄阳外编》一卷。 又有影印明刻四卷本;明张逊业辑二卷 本;杨一统辑一卷本等。1954年文学古籍 刊行社根据商务印书馆纸版重印。 孟浩然集 诗别集。三卷。唐孟浩然撰。成书于唐天宝四年(745年)。 孟浩然,生于唐永昌元年(689年),卒于唐开元二十 八年。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初隐居鹿门山,年四十入长安,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后漫游吴越。晚年复隐居故里,一度出为荆州从事,辞官后病卒。 孟浩然死后五年,王士源将搜集到的孟诗编成是集,序称收诗二百一十八首。孟集在宋代大致保持了原貌,明以后通行本则分为四卷,按体编排,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排律、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类,诗的数目也增加到二百六十三首,其中当有伪作。 孟浩然的诗能从初唐咏物、应制的狭窄题材中解放出来,以严整的格律表现新的内容,透出了盛唐之音。其作品以山水诗成就最高,不仅数量多,艺术上也极富特色,可说是上承谢灵运等人之余绪,下开王维等人之先声。象《自寻阳泛舟至明海作》、《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临洞庭上张丞相》等诗,能从大处落墨,写出大自然雄浑阔大的气象。《临洞庭上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尤为人称道。不过这一类风格的诗在孟集中并不多见,他更多的山水诗是以细微蕴藉的笔墨,描绘自然界清迥幽深的境界。代表作有《夏日南亭怀辛大》、《宿建德江》、《宿业师山房》、《秋登万山寄张五》等。如“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这类笔调,便最能见出孟诗恬淡有致、自然浑成的本色。山水诗之外,田园风光、隐居逸兴、羁旅之情也是孟集中的重要内容,还有少数不满现实,感叹怀才不遇、耻同流俗的作品。孟诗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较高的评价,杜甫诗曰:“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解闷十二首》其六)。晚唐皮日休说:“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之当巧而不巧者也”(《郢州孟亭记》)。 王士源所编《孟浩然集》唐本已佚,现存孟集最早的本子是宋蜀刻本,一九八二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影印。又有江南图书馆藏明刊本(四卷,分体编次),较为通行。此外还有明汲古阁刻本(三卷,附校刊记,题作《孟襄阳集》)、明活字本、清碧琳琅馆重刊本等。今人李景白有《孟浩然诗集校注》(巴蜀书社一九八八年版)。陈贻焮有《孟浩然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孟浩然集》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四部丛刊·集部》、《四部备要·集部唐别集》者均为明刊四卷本,收入《湖北先正遗书·集部》者则为明三卷活字本。 孟浩然集一名《孟襄阳集》。诗集。唐孟浩然(684—740)撰。四卷。浩然,襄阳(今属湖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京师,应试不第。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叹服。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开元末病卒。其诗最初为王士源所辑,称孟诗有二百十八首。后辗转成二、三、四卷不等。是集收诗二百六十三首。其诗“祖建安,宗渊明。”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先。多抒发闲情逸致,浅显处见典雅,不事雕琢中见清秀。名篇《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为后人咏唱不衰,成为山水田园绝唱。孟诗为王维先导,后人以王孟并称,但就反映社会生活而论,孟诗成就则不及王诗。有《唐人小集》、《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诸本。一九五四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明刻本铅印本为最通行本。 孟浩然集 孟浩然集别集。三卷。唐孟浩然撰。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早年隐居鹿门山,闭门苦学,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和王维交谊甚笃。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张九龄作荆州长吏,曾引他作过短期的幕僚,最后还是归隐,卒于里居。 ☚ 陈子昂集 李太白集 ☛ 孟浩然集 《孟浩然集》唐代诗歌别集名。孟浩然撰。因孟浩然是襄阳人,所以又称《孟襄阳集》。唐代王士源于天宝四年(745)编录而成,共四卷218首。天宝九年,韦滔又对它进行整理,编为三卷。宋代元代明代都有刻本传世,但常有伪作窜入集中。只有四川蜀刻本与王士源的本文最相近,收诗210首。《四部丛刊》曾据明代刻本影印,共四卷263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蜀刻本”影印本,名叫《孟浩然集》。巴蜀书社1988年又出版李景白校注的《孟浩然集注》。现今选本主要有傅东华的《孟浩然诗选注》和陈贻焮的《孟浩然诗选》。 ☚ 骆宾王文集 王右丞集 ☛ 孟浩然集别集。唐孟浩然(襄阳人)作,王士源编,三卷,诗218首。有影印宋本。明刻有《孟襄阳集》。《四部丛刊》本收诗262首,有别诗窜入。 孟浩然集四卷。唐孟浩然(689—740)撰。孟浩然,字浩然,湖北襄阳人。长期隐居故乡鹿门山,吟咏自适。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张九龄辟为荆州从事。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长于五言,尤工五律。所作诗深得李白、杜甫等人称赞。此集为唐人王士源收集浩然遗诗编辑而成。书前有天宝四年(745)王士源序,称“浩然卒于开元二十八年,年五十有二。凡所属缀,就辄毁弃,无复编录,常自叹为文不逮意也。流落既多,篇章散逸。乡里购采,不有其半。敷求四方,往往而获。今集其诗二百一十七首,分为四卷。”又称“诗或缺逸未成,而制思清美,及他人酬赠,咸次而不弃。” 又天宝九年 (750年) 韦滔序,称“增其条目,送上秘府”。据士源序,可知此集收诗共二百六十二首,较原本多四十五首。则为后人窜入者居多。有江苏蒋曾莹家藏本。1954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明刻本重印。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巴蜀书社1988年出版今人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