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决策
政治决策是国家政治体系的决策。是政党和国家机关选定国家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按照一定方向实现目标的途径、步骤、方式和手段等的活动。政治决策内涵的基本要素包括: 政治决策的主体,是一定国家中的政党 (主要是执政党) 和整个国家机关体系; 政治决策的对象,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政治决策的内容,主要有国家发展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设想两大方面构成,目标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实际上就是政党和国家机关所确定的阶级意志和国家利益; 当代的政治决策范围随着政治活动的日趋复杂已空前扩大。概括地说政治决策的范围包括四个大的方面:
(1) 政治性决策。政治体系的主要决策活动,包括对外政策,军事政策,选举政策,公民政策的制定。
(2) 经济性决策。包括经济政策,劳工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的制定。
(3) 社会性决策。包括人口政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福利政策,治安政策的制定。
(4) 科学和工程性决策。包括环境保护政策,科学技术政策,资源能源政策的制定。
决策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确定问题,汇集要求、组织要求、陈述要求、置入议程,寻找提案、评论提案、提出提案、选择提案、确定利益、沟通利益、讨论,妥协、提出计划和正式确定。政治决策的形成来自行政首脑、行政机构、研究机构、立法机构成员等四个方面。因此政治决策的属性是一种有组织的政治活动,它是国家政治过程的中心环节,其本身也是一个按一定程序进行的动态过程。由于政治决策是政党和国家机关的一种政治活动,因而它总是围绕着阶级的统治和国家事务的管理来展开的,所以政治决策以阶级性和权威性为主要特征。
决策自古有之,而现代政治决策已形成信息开发、咨询论证、评估选择、决断执行、监督反馈、追踪调节等相对完善的程序和与之相适应的机构系统。专家智囊的智能成果,先进的思维方式、各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以及科技手段的运用越来越起到重要作用。国际上政治决策作为科学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形成热潮,以西蒙、林德络姆、阿尔蒙德、多伊奇等为代表人物。政治决策因其重要性和动态运行而处于政治系统的核心地位。政治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是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
决策是为解决当前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选择方向或方案的一种过程。决策是否正确,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影响重大。因此政治决策是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科教等重大方面的的走向是否合理,是否正确,关系重大。我国建国以来在政治路线、经济建设方面都有不合理的决策和失误; 如,从1956年到1966年 “文化大革命” 前,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期间虽然遭到了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1966年至1976年的 “文化大革命”,在政治上过分侧重阶级斗争和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而80年代我国经济过热,重复建设,大量引进设备、盲目生产,给国家经济也造成损失。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一重大政治决策,使我们党和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三中全会重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使党的正确政策在新的条件下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从此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国家现代化。这一系列的正确的政治决策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践证明三中全会的决策,非常正确。
政治决策也是一个按一定程序进行的动态过程,对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来讲这一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政治决策是否合理、情况如何、它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进度,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过历史的的教训。因此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手段,按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决策,避免或减少决策的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