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孟浩然《过故人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孟浩然《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轩:窗户。把:拿着。重阳:农历九月九日。 入选理由: 一幅农家乐图,消除尘念烦恼的清凉剂;田园诗的代表作。 诗词赏析 第一句是有典故的,典出《论语》,用鸡黍邀请人来的是隐士,而不是农夫,因此诗中的“故人”不是农夫,而是隐士。朋友隐居在田园,像陶渊明一样,最后一句“菊花”也是陶渊明情有独钟之物。赏菊是高雅脱俗的象征,诗人屈原就“夕餐秋菊之落英”,行为何其脱俗出尘。于是屈原、陶渊明、孟浩然就有了联系,不只是简单的连线而已。理解了这一点,便可以解读诗的主题。此诗的主调是什么?诗人的情趣好尚是什么?此诗宣扬的是归隐的快乐,是对尘世、官场、凡俗的拒绝,是诗人人生归宿的理想蓝图。我们不能只注意田园之美的描写内容,更要透过田园看到诗人的功名挫折和仕途阴影。 不过话说回来,分析主题且抛在一边。田园美的诱人可不分高雅和凡俗,诗的中间两联的确写得太美。前两句写大环境美,后两句写小圈子美;有远景和近景,远和近都有画面美。这样的美芸芸众生都爱,特别是那些在城里呆久了的人,一见到此景,无不“啊!啊!”发自肺腑。想一想,除了能叹美之外还有什么呢? 孟浩然《过故人庄》解题: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 “绿树” 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 “开轩”两句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 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 却充满了回归自然的情趣。 课文注译
故人具鸡黍(2),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3), 青山郭(4)外斜。 开轩面场圃(5), 把酒(6)话桑麻(7)。 待到重阳日(8), 还来就菊花(9)。
(1)选自 《孟襄阳集》。 孟浩然 (689—740), 襄阳人, 唐代诗人。 故人庄, 老朋友的田庄。 (2) 〔黍 (shǔ)〕黄米饭。 (3) 〔合〕 环绕。 (4) 〔郭〕 这里指村庄的外围。 (5) 〔场圃〕 打谷场和菜圃。 (6) 〔把酒〕 拿起酒杯。(7) 〔桑麻〕 这里指庄稼。 (8) 〔重阳日〕 九月九日重阳节。 (9) 〔就菊花〕 指欣赏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3。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5。 【注释】 1.过:至、访。故人:旧交,老友。 2.具黍:犹言准备好丰盛饭菜。《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筱。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黍,黄米饭。 3.合:围绕。郭:外城。 4.场圃:《诗经·七月》:“九月筑场圃。”朱熹集传:“场圃,同地,物生之时,则耕治之以为圃而种菜菇;物成之际,则坚筑之以为场而纳禾稼。”话桑麻,犹谈家常之意。陶潜《归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指农家耕种生活。 5.就菊花:古人在重阳日有赏菊花、饮菊花酒之风俗。就,靠拢,接近。 今译 老朋友准备好了饭菜, 邀我作客田家。 只见碧绿的树叶将村庄环抱, 远处有一脉青山在村郭外横斜。 打开窗户,坐席直对场圃, 举杯饮酒,闲话农事桑麻。 待到明年重阳之时, 我还要再来一醉美酒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本篇选自《孟浩然集》。 这首诗描写“我”应邀至“故人庄”作客的全过程。乍一看,全是写景叙事,似乎没有写情。其实,诗行之中无不充溢着主客间深挚的淳情。因此,这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三者兼胜、完美结合的田园诗。 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故人”邀请,而“我”就“至”,一请即来,这正是情谊笃厚、不需客套的挚友间才可能有的情形。而且“故人”又是杀鸡,又是煮古代视为上品的黄米饭,足见其待客的盛情。由此可见,此联不仅点示题旨,而且体现出主客情谊之淳。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诗的颔、颈两联展现田园风景之淳:村外,隐隐青山,横卧相连;村边,葱茏绿树,环抱周遭;村内,打谷场散发着阵阵泥土气息,菜园里飘来缕缕菜花芳香,田野上可见片片翠绿桑麻。这是一幅多么优美淳朴的田园风景画啊!它没有堆锦叠绣的艳美,却有清幽淡雅的淳美。它给人以宁静、开阔、舒畅的感觉,使人顿生羡慕之情。 颔、颈两联还表现了农家生活之淳。在暖融融的阳光下,主客打开窗子,举杯畅饮,桌上有热腾腾的鸡黍饭菜,窗外是绿树、青山、场圃、桑麻……,他们一边饮酒,一边交谈农事,真可谓“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二),似乎人间诸事,毫无关心之必要。由此可窥见其心地之淡泊、性情之恬然、襟怀之坦荡。再则,这儿的饭菜虽很丰盛,而形式却很随便,丝毫没有那些世俗的礼节和排场,显得畅快自然、无拘无束!在这些诗行之中,无不充满着田园生活的乐趣,表现出主客对农家生活的由衷喜爱。而这种农家生活与当时尔虞我诈、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相比,又是显得多么恬静、淳朴。 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联更充分地表达了主客间的人情之淳。“我”此次是应邀而来,可别时却不等主人邀请,自己主动与之预约。这种毫不掩饰、犹如儿童般天真的语言,远远胜过一般的酬谢之言。从开始时的应邀而至,到告别时的不邀自来,首尾映照,既进一步说明他俩的感情亲切淳挚,同时又点出这种淳情强烈地吸引着“我”,在将分手时就盼着下次再相见。另外,“我”的预约,并非礼节性的虚约,而是真诚的实约。因为“我”既选定了下次相见的时间——重阳,又确定了约见的内容——赏菊。且重阳赏菊自有一番美好的含意。曹丕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至于芳菊,纷然独荣,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与钟繇书》)可见“我”选择重阳佳节到老朋友家赏菊,本身就饱含着对老朋友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总之,主客情谊之淳、田园风景之淳和农家生活之淳,三者互相渗透、交融辉映,浑然天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淳美意境。 在这诗的淳美境界中,还活动着一个抒情主人公——“我”。他挚爱“故人庄”淳美的一切,而这淳美的一切又强烈地吸引着他。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珍视淳真的主客情谊,欣赏淳美的田园风景,喜爱淳朴的农家生活。这位抒情主人公就是“骨貌淑清、风神散朗”的诗人自己——一位处于开元盛世的隐士形象。他在这首诗中如此着力表现、尽情赞颂和热烈向往淳美,正体现了诗人人格和盛情的淳美。 为了完美地创造淳美的意境,诗人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将包孕在其中的深厚情味、浓郁诗意,化成最朴素省净的语言,信口道出。诗人“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分散在全篇中”,以至“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诗中浅近的语言、朴实的笔调、白描的手法等形式上的平淡清腴,突现了内容的淳美。我们读此诗,就如同饮服平淡而味厚的醇醪,反复吟诵,细加品味,就会不由自主地陶醉于诗人所创造的淳美意境中。 孟浩然《过故人庄》孟浩然《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有济世之志而不得实现,所以虽以隐逸自高,而其孤独抑郁乃至愤激不平的情绪时露于诗章。这一首,却是难得的例外。 且看这首诗表现了什么: “故人”准备好“鸡黍” (田家自有,不假外求)来邀“我”,何等亲切!他一邀我就去,何等爽快! “绿树村边合”,这是“至田家”所见的近景; “青山郭外斜”,这是“至田家”所见的远景。近景、远景,都令人赏心悦目,感到这里清幽、淳朴,自成天地。接下去便是田家欢聚。“鸡黍”早已摆好,还有酒。推开窗子,出现在面前的,是晒谷场、菜园子,不用说还有其他。总而言之,是一派田园风光。把酒共话,话题当然不限于“桑麻”,但不外是农业生产和田家生活,压根儿忘掉了名缰利锁。临别之时,不待主人邀请,自动宣告重阳再来,表明他在“故人庄”摆脱了烦恼,得到了欢乐,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因而留恋田家,皈依田家。 全诗任意挥洒,浑然天成,似乎未加炉锤,却把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纯真深厚的朋友情谊融为一体,诗意盎然,耐人寻味,从格律方面看,又是无懈可击的五律。只有艺术功力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诗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