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孝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孝廉xiào lián(别称)史本,宋代经学家,宁宗称为江南真秀才,仕至奉直大夫。 孝廉漢代選拔官吏的制度之一,始於漢武帝元光元年,後世因之。令郡國舉孝順父母並廉潔者,中者即稱孝廉。揚雄《解嘲》:“策非甲科,行非孝廉。” 孝廉(一) 汉代选举官吏,有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之法,孝为孝子,廉为廉洁之士。汉武帝元光元年初兴此制,后历代沿用,合称孝廉,州举秀才,郡举孝廉。至隋唐才取消孝廉科。 孝廉xiào lián〖名词〗 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后来合称孝廉。《汉书·武帝纪》:“元兴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各一人。”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 孝廉察举中的常科,又称岁举常科。据《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原为举孝和察廉两科,最初来源于董仲舒的建议。元光元年(前134),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在元当六年又因郡国岁举孝廉不利,特颁诏令:“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议不举者罪。……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自此,郡国举孝廉成为岁举科目。到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又做出新规定;举孝廉以二十万口举一人;边缘少数民族地区定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两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据统计,两汉岁举孝廉约200人,共举孝廉为3万余人;东汉永元年间后每年举孝廉230人,共举四万余人。郡国选送中央的孝廉,西汉时不考试。东汉中后期,规定“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年不满四十不得举,大都为郎官,然后根据政绩逐步晋升。两汉孝廉入仕并居王朝重位者不胜枚举。 孝廉❶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又作“孝廉举”。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原为二科,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其后多混同连称,而为一科,所举也不限于孝者和廉吏。察举孝廉为岁举,郡国每年向中央推荐一至二人。被举者大都先除授郎中。东汉顺帝时,左雄奏请郡国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课试,以观其能。其后遂为制度,为汉代仕进的主要途径之一。三国魏黄初二年(221)令郡国口满十万者举孝廉一人,其有优异,不拘人口。三年,又令举孝廉不限年龄,老幼皆可。蜀、吴亦由郡举孝廉。晋沿魏制,尚书郎缺,以孝廉中补,须经策试,合格者补令、长。东晋以来,大郡岁各举二人,郡国仍举一人。十六国、南北朝沿之,地位不及秀才、国子生。时察举权归州郡中正,依九品官人之法,所举皆世家豪族子弟,无须策试。隋无孝廉之举。唐初设。贞观十八年(644),汴、鄜诸州所举孝廉不能答太宗所问,其后遂不闻此科。宝应二年(763)恢复,定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记》、《周礼》、《仪礼》、《毛诗》、《尚书》、《周易》中,任通一经,问经义二十条,策三道,全通为上第,付吏部授官;经义十条通七、策通二为中第,予出身。建中元年(780)敕停。至明代,又为荐举之一种。 孝廉 孝廉选举制度中,郡所举荐的人才称孝廉。《周书·宣帝纪》: “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郡举经明行修者为孝廉,上州上郡岁1人,下州下郡3岁1人。” ☚ 小满 解元 ☛ 孝廉 孝廉本意指孝子和廉洁之士。作为选择官吏的科目,原为二科。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其后多混同连用而为一科,所举者也不限于孝者和廉吏。为汉朝仕进的主要途径之一。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令郡国口满十万者举孝廉一人,其有秀异,不拘户口。晋沿魏制,尚书郎缺,从孝廉中补,须经策试,合格者补令、长。东晋以后,大郡岁各举二人,郡国仍举一人。十六国、南北朝沿之,地位不及秀才、国子生。隋唐只有秀才之科,无孝廉之举。至明朝,又为荐举之一种。明、清又作为乡试中式者,即举人之俗称。所谓 “举孝廉” 即考中举人。 ☚ 官学生 公车 ☛ 孝廉❶汉代选举官吏科目之一。意指孝子与廉洁之士。初为二科,后合称。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始设,由郡国在所属吏民中举荐。举中者常被任为“郎”。 孝廉xiào lián本为汉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即孝子、廉洁之士,后合称孝廉。亦为举人的俗称。《慎柔五书·医案第五》:“孝廉王於鎜父,年六十余,六脉俱弦牢,右三关浮中沉,甚豁大,左三略差。” 孝廉xiao lian【旧语】filial piety and clean record—criteria for selecting officials in the Han Dynasty; holder of second-degree scholarly title (successful candidate of provincial civil examinat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孝廉xiao lianfilial piety and clean record,meaning criteria for selecting officials in the Han Dynasty;holder of second-degree scholarly title,meaning successful candidate of provincial civil examinat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孝廉xiào lián1、汉朝选拔举荐人才的项目之一。孝指孝悌。儿子孝敬父母称"孝",弟弟尊敬哥哥称"悌"。廉指廉洁的官吏。汉制规定,每年郡国从所属吏民中推举孝、廉各一人。到东汉,合孝廉为一,郡国每年从二十万人中推举孝廉一人,边远郡县从十万人中推举一人。所举孝廉,朝廷多任之为"郎"。 2、明清两朝"举人"也称"孝廉"。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本为种科科目,后来合并为一。始于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郡国岁举孝廉的制度至此确立。武帝以后,孝廉成为士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被举的孝廉多在郎署供职,由郎升迁为尚书、侍中、侍御史,或外任县令、丞尉,再升任刺守、太守。历代因之,州举秀才,郡举孝廉。至隋唐只有秀才之科,无孝廉之举。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孝廉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孝者孝弟,廉者廉洁。也指在这种科目下推选的人。 孝廉❶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本为察举二科。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始令各郡国在所属吏员当中荐举孝廉各一人,后来则连称而混为一科。在东汉尤为仕进者必经之途,历代因之。州举秀才,郡举孝廉。至隋唐只有秀才之科,无孝廉之举。清列为贡举之一种。 孝廉(1)察举科目之一。始于西汉,《汉书·武帝纪》记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孝廉者往往被任为“郎”。汉承秦制,举人不当者须承担法律责任,故初期郡国对于察举孝廉极为审慎,常有阖郡不荐一人者。于是武帝于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十一月下诏,“令中二千石、礼官、博士不举者罪。”其后举孝廉始成常制,每年郡国均举孝廉二人。至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因其时察举孝廉已行之二百余年,若依每郡岁举二人的旧例,因为事实上各郡人口多寡已相差悬殊,便显得不平均,于是规定察举孝廉的员额按人口比例而定,大体上每二十万人口举孝廉一人;并规定察举的主官须任职满一年,始有察举的资格(顺帝即位,始取消此限制)。至于被举孝廉之士,则限年在四十以上。魏晋南北朝仍实行察举孝廉的制度,以“经明行秀”者为之,惟多虚应故事。隋唐犹有察举孝廉之制,至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始停举。(2)明清时以孝廉为举人的别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