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孙子定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孙子定理 孙子定理sunzidingli也叫中国剩余定理,是解一元一次同余式组的方法.我国古代算书《孙子算经》(纪元前后)里提出了下面一个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解一元一次同余式组的问题(参见“一次同余式组”).在《孙子算经》里还提出了许多类似的问题.该书的具体解法可以概括如下:设m1,m2,…,mk是k个两两互质的正整数.令m=m1m2…mk,Mi=m/mi,i=1,2,…,k,则同余式组 x≡M'1M1b1+M'2M2b2+…+M'kMkbk(modm). 其中M'i满足同余式M'iMi≡1 (modmi),i=1,2,…,k.这个结果通常称为孙子定理.这是在数论中很重要的一个定理.后来这个算法传入西方,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现举例说明孙子定理的应用.例如,解一元一次同余式组 x≡1(mod7),x≡3(mod5),x≡5(mod9). 因为7,5,9两两互质,所以可用孙子定理,这时m=7·5·9=315,M1=5·9=45,M2=7·9=63,M3=7·5=35.b1=1,b2=3,b3=5.解同余式M′1M1≡1(mod7),得M′1=5,解M′2M2≡3 (mod5),得M′2=2,解M′3M3≡1 (mod9),得M′3=8.由孙子定理得x≡5·45·1+2·63·3+8·35·5 ≡2 003≡113(mod315). 由此可见,利用孙子定理解同余式组(1),只要先求出M′i,则对任意给定的余数bi,都能很容易地求出所需的结果.例如在本条开头所述问题的算法,在我国明代程大位的《算法统宗》(1593)中曾总结成如下的歌诀:
☚ 一次同余式组 高次同余式 ☛ 孙子定理 孙子定理Sunzidingli两个整数a、b分别除以另一个正整数m,如果余数相同,就称a、b关于模m同余,记作 x≡c (mod m1m2… mn) 的一切整数x都是 (3) 的解。 在中国四、五世纪的《孙子算经》中有一个“物不知数”问题 (参见该条), 相当于求解同余式组 x≡b1 (mod3) x≡b2 (mod5) x≡b3 (mod7) 书中的解说如果推广到一般情形,就是下面的“剩余定理”: 设m1, m2, ……,mn为两两互素的一组正整数,M=m1m2…mn, ki (i=1, 2, …n)是满足下列条件的一组正整数 ![]() 那么 (3) 的最小正整数解是 ![]() 其中p是适当的非负整数。这个定理的一般形式虽然直到13世纪才由中国数学家秦九韶给出,但《孙子算经》中的算法,实际上已经概括了这一定理的结构。在中国古代,从汉代直到宋代,编制历法时都要推算上元积年,所谓上元,是早于制订历法之年的某一时刻,它满足关于太阳、月亮甚至包括金、木、水、火、土五星(近似地)同在一条联线上。而且这一时刻必须是冬至,且发生在夜半 (零时), 由于日、月、五星的运行周期各不相同,为了求出上元积年,需要求解十分复杂的一次同余式组,而且模数也未必是整数,因而在《孙子算经》的年代,一次同余式组解法及“剩余定理”早已为中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所知了,《孙子算经》仅仅是以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概括了这一定理。到1247年,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对各种模数(可以不互素,甚至是小数和分数) 给出了这一问题的完整表述和处理。 19世纪, 秦九韶的工作被西方传教士介绍到欧洲,使欧洲数学家十分惊讶,因为直到19世纪初这一问题在欧洲才由高斯完满地解决, 而中国的有关工作至少早了500多年。因此,上述定理在西方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然而,溯本寻源,在中国最早给出这一定理的数学概括的,是四、五世纪时的《孙子算经》,因此应当称之为 “孙子定理”。 ☚ 勾股数 方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