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孙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孙子 孙子书名。孙武,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本是齐国人,后到吴国,受到吴王的重用。孙武著有《孙子》一书,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八十二篇,今见十三篇,是后人整理过的,或称《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之一,对后世影响很大。《孙子》论军事战争,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文字简洁锋利,说理性强,其中的寓言较粗疏。 ☚ 狗国狗门 率然 ☛ 孙子 孙子《孙子》共计十三篇,孙武所著。为“武学七书”之一。“七书”指《孙子》、《吴子》、《尉缭子》、《六韬》、《黄石公三略》、《司马法》、《李卫公问对》七种兵书。“七书”以“黄石公三略”最早,传说是秦末,黄石公授予张良的策略。但从文体及思想各方面看,《六韬》、《三略》、可能比传说的时代还迟些。《孙子》、《吴子》两书可涵盖它们的内容,所以现在兵书以《孙子》、《吴子》最为珍贵。 ☚ 孙子▷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孙子 孙子为春秋时齐人,著兵法十三篇献于吴王阖闾,用为将领,使吴国称霸诸侯。可惜阖闾之子夫差不肖,终为越王勾践所灭亡。 “武”字由“止戈”构形,即平息战乱,谋取和平的意思。《孙子》虽属兵法,但并非纯粹讨论战争策略的运用,对于天理人事的探讨,也很精微。可视为处世的环宝。 《孙子》《孙子》
书名。即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吴孙子》,春秋末期吴国将领孙武所著。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并将其列入“兵权谋家”。三国时曹操亲自对《孙子》十三篇逐篇予以注释,并赞誉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试之妇人;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后百余岁有孙膑,是武之后也。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曹操集·孙子序》)唐杜牧结合唐朝社会状况,认识到立国兵为重要,曾注解《孙子》十三篇;但又认为该书原有数十万字,被曹操“削其繁盛,笔其精切”(《樊川文集·注孙子序》),只乘下五千余字的十三篇。清毕以珣在《孙子叙录》中说,《汉书·艺文志》言《孙子》八十二篇,除了孙武见吴王阖闾之前所著十三篇外,其余六十九篇皆为孙武佚文;“《孙子》十三篇者,出于手定,《史记》两称之,而杜牧以为魏武笔削所成,误矣。”一九七八年七月,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西汉木简《孙子》的出土,进一步肯定了孙武所著兵法确为十三篇。关于《孙子》的内容及影响:汉班固说其“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汉书·艺文志》)宋郑厚《艺圃折衷》说:“《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之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其词约而缛,易而深,畅而可用,《论语》、《易》、《大》、《传》之流,孟、荀、扬著书皆不及也。以正合,以奇胜,非善也;正变为奇,奇变为正,非善之善也;即奇为正,即正为奇,善之善也。”毛泽东《论持久战》说:“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美国约翰·柯林斯《大战略》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他在公元前400~前320年间写成了最早的名著《兵法》。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的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孙子》一书,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军事著作。今多数研究者认为,它大约成书于公元前496——前453年间,它总结了我国春秋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战争指导规律,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上,都起过重要指导作用。该书根据当时的物质条件和战争的一般性质,提出了战略战术的两个指导原则:一、进行速决进攻的运动战,反对城塞战;二、争取主动,使敌人陷于被动,消除自己的弱点,造成敌人的弱点。在此基础上,它详尽地考察了战争领域内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转化的问题,诸如利害、迂直、患利、围阙、乱治、怯勇、弱强、寡众、奇正等等,得出了对立统一的结论。尤其可贵的是,揭示了“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普遍规律,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全书共十三篇:《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该书唐初传入日本,被誉为“兵学圣典”、“百世兵家之师。”明代传入欧洲各国,有多种文字译本。在世界军事理论上,享有极高声誉,与较其晚两千多年的克劳塞维茨所著《战争论》齐名。该书的文学价值也极高。书中充满着对睿智聪颖的赞扬,饱含着对昏瞆愚蠢的鞭挞,显露出对穷兵黩武的警告,贯穿着对军事哲理的探索。许多名篇警句,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容量。它又是从战略高度来论述军事问题的,因而高屋建瓴,气势宏大,观点鲜明,中心突出。常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唤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印象;兼用迭句、排句、对比以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因而语言节奏明快,和谐流畅,条理清晰,气势贯通。历代注《孙子》者甚多,宋吉天保始集三国曹操、南朝梁孟氏、唐李筌、杜牧、陈皞、贾林、宋梅尧臣、王皙、何氏、张预十家为《孙子十家注》,有清孙星衍校定本通行。今人郭化若《孙子今译》、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注解详尽,便于初学。 孙子 孙子子孙后代。《大雅·文王》二章:“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郑《笺》:“哉,始;侯,君也。乃由能敷恩惠之施以受命始造周国,故天下君之,其子孙适(dí)为天子,庶为诸侯。” 《大雅·既醉》八章:“釐尔女士,从以孙子。”毛 《传》:“釐,予也。”郑《笺》:“从,随也。天既予女(rǔ)以女(nǚ)而有士行者,又使生贤知之子孙以随之。谓传世也。”《鲁颂·有駜》三章:“君子有穀,诒孙子,于胥乐兮。”郑《笺》:“穀,善;诒,遗也。君臣安乐,则阴阳和而有丰年,其善道则可以遗子孙也。” ☚ 孙 驰 ☛ 孙子sūnzi谩骂语。有辈分低、不懂事等意味。〔例〕踩人的那个踩完一脚没言语走了,挨踩的这个指着后脑海就骂:“嗨。孙子!抢孝帽子去!你踩我脚了知道不知道?”(全二56)∣孙子!说他妈你哪;回来!(集9)∣全都别说了!谁敢再开口,谁就是孙子!(鬼212)∣我真不知道她平常都在哪个歌厅。真的,大哥,我蒙你,我是孙子。(德15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孙子sūn zi❶怯弱。如:他一见上司就~了。 孙子(一)sūnzǐ (二) sūnzi(一)sūnzǐ <名>即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人。著有《孙子兵法》,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孙子sūn·zī儿子的儿子:有了这个好孙女儿,就忘了这~了。(四九·1131) 孙女←→孙子sūn nǚ ← → sūn zi孙女:儿子的女儿。 孙子sūn zǐ〖名词〗 用为对他人之孙的美称 ☚ 好儿子 用为对他人之孙的美称 ☛ 孙子sūn zǐ子孙。《诗·鲁颂·有》:“君子有谷,诒~~,于胥乐兮。” 孙子见“孙子算经”。 孙子 093 孙子即孙武。见11092条。 ☚ 孙武 司马穰苴 ☛ 孙子 孙子古代军事论著。又称《吴孙子》、《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孙武著。孙武(生卒年不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春秋末期杰出的军事学家。孙武的祖先原系陈国贵族,因内乱奔齐,受齐桓公重用,屡建战功,赐封田姓,景公时又赐姓孙,至孙武的父亲,仍任齐国高官。因此,孙武年轻时即对政治、军事深有研究,后因齐国内乱,避居吴国。公元前512年,经吴大将伍子胥极力推荐,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命为将,助吴王数次伐楚,一度攻入楚都郢城,又北击齐、晋,使吴国取代了晋国,建立了霸主的地位。 ☚ 吴子 孙膑兵法 ☛ 孙子❶《孙子兵法》的简称。 孙子/孙子十家注/十一家注孙子/孙子兵法新注 ☚ 晏子春秋集释 孙子 ☛ 孙子 《孙子》1卷,共13篇。亦称《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春秋末孙武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对后世文学发展亦有影响。其体例按专题分篇论述,主次分明,结构缜密,逻辑性强,文风质朴,语言凝炼,善用比喻、排比等手法,有“辞如珠玉”之誉。历代注家甚多,传世最早注本为曹操注,3卷,有《丛书集成初编》本。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孙子兵法》残简,内有今本13篇外《吴问》、《四变》等佚文。 ☚ 孙子 孙子十家注 ☛ 孙子一卷。孙武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此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生卒年不详,约与孔子同时代。孙武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 ‘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相传孙武为吴王训练宫中美人,吴王以知其善用兵,任为将军。孙武帮助吴王经国治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明载《孙子》十三篇,然《汉书·艺文志》谓 “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张守节《史记正义》以十三篇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唐杜牧亦谓此书本十万言,曹操删削成一卷。《四库提要》不同意这种观点,云 “牧之言固未可以为据也。”今多数学者认为,《孙子》十三篇为本文,至汉成帝时,任宏校次兵书,定为八十二篇,图九卷,乃后人附益而成。东汉末曹操删去附益部分,专为“十三篇”作注,才恢复了《孙子》的本来面目,附益部分和图渐渐亡佚。这从山东银雀山汉墓竹简和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墓木简发现,可以为证。此书自流传以来从未有人怀疑过,但唐宋以来,渐开疑端。如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孙武事吴阖庐,而不见于《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人也?”清初全祖望因循前人叶适说:“故水心疑吴原未尝有此人,而其书其事皆纵横家之所伪为者。”(《鲒埼亭集·孙武子论》)此余绪延至近世,许多学者定其为伪书,如黄云眉 《古今伪书考补正》、钱穆 《先秦诸子系年考辨》等。或以为其人即齐之孙膑,日人斋藤拙堂《孙子辨》也持此说,谓孙武、孙膑乃是一人。诸说纷纭,莫衷一是。直至1972年山东银雀山一号汉墓同时出土了 《孙子兵法》和 《孙膑兵法》,聚讼一千多年的案子,才一朝得释。《孙子》 一书,也称 《孙子兵法》、《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等等。今传世的有二个版本源流,一为传世的文献系统,一为出土竹木简系统。传世本《孙子》十三篇,或著录一卷,或著录三卷,或著录十三卷,但内容不变。全书约五千九百字,十三篇篇名依次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孙子》一书词约意丰,内容博大精深,富有哲理。如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计篇》)。“兵贵胜,不贵久”,“因粮于敌”(《作战篇》)。“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谋攻》)。“避实击虚”、“攻其必救”(《虚实篇》)。这些用兵原则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称道、继承。宋代元丰年间,朝廷下诏校定 《孙子》、《吴子》等七书,号为《武经七书》,颁于学官,《孙子》被列为“七书”之首。孙武被誉为“兵圣”,《孙子》则被称为“兵学鼻祖”,丝毫不足怪。《孙子》不但在中国军事史上,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早在唐代就已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译本。此书现存最早的版本为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 (残简)。经银雀山汉简专家整理小组整理,于197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武经七书》本和宁宗年间的 《十一家注孙子》本。宋刊《武经七书》现藏日本静嘉堂。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采用中华学艺社借照静嘉堂藏本胶片影印出版了 《续古逸丛书》,国内通行本多据此翻印。宋刊《十一家注孙子》本,今藏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至于明清以来以至近世的各种版本,举不胜举,从略。《孙子》一书的注解,以曹操注为最先。此后注家蜂起,代不乏人。据有人统计,中国历代注解批校《孙子》者有二百一十家,各种版本近四百种(许保林《中国兵书通览》)。旧注较佳者有 《孙子十家注》 (清孙星衍校)。宋施子美《孙子讲义》(载《武经七书讲义》中)、明刘寅 《孙子直解》(载《武经七书直解》中)、明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清朱墉 《武经七书汇解·孙子》、清夏振翼《武经体注大全会解·孙子》。近人负有盛名的校注本有郭化若《孙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杨炳安《孙子会笺》(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吴九龙等《孙子校释》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孙子一卷。晋孙绰 (详见 《论语集解》)撰,清马国翰辑。隋唐志道家类都著录孙绰撰《孙子》十二卷,有些书引用其说常作孙绰子,是为了别于战国时孙武子。孙绰所撰之书,早已亡佚,清马国翰辑得二十余节,作为一卷。其后黄以周叙谓“国翰所辑,脱漏孔多。”所以重收 “凡三十有二事”,可惜未见其辑本。黄以周又说孙绰书中有道家言,有儒家言,有名家言,认为孙绰所学杂而又杂。然而六朝学风,玄儒并茂,刑名源于道德,所以道内而名外,源流显明,也不足为怪。且今本《孙子》,转引辑录,不知经多少人之手,已非原貌。所以马国翰所辑,黄以周补述,只可作为参考,不可以为凭据。现存 《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孙子 孙子❶通常指吴孙子,即春秋时期的孙武,也有指齐孙子,即战国时期的孙膑。 ☚ 孙武 老子 ☛ 孙子grandson 孙子书名。即《孙子兵法》。见《孙子兵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