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孔子改制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孔子改制考》《孔子改制考》
近代康有为著。康有为(1858~1927),近代著名学者和政治家。广东南海人,人称南海先生。光绪进士,光绪二十一年(1895)联合赴京会试举人举行“公车上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主持“百日维新”,进行戊戌变法。博通经史、诸子及佛教典籍,22岁以后又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著作尚有《新学伪经考》、《论语注》、《孟子微》、《诸天讲》、《戊戌奏稿》、《大同书》及诗文集等多种。 该书共21卷。认为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等《六经》都是由孔子为了要托古改制而作的,其中所述尧、舜、周文王等帝王民主太平、实行仁政的事迹,都出自孔子的理想寄托,与老子假托黄帝、墨子假托夏禹一样,都非史实。又以《公羊春秋》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三世变易说阐述孔子大同、小康思想的微言大义,目的是要假借孔子之名宣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集前人疑古之大成,辨明了一些伪经伪史,但也包含有不少武断之说。该书自序中称:“夫两汉君臣儒生尊从《春秋》拨乱之制而杂以霸术,犹未尽行也。圣制萌芽,新歆遽出,伪《左》盛行,古文纂乱。于是削移孔子之经而为周公,降孔子之圣王而为先师,公羊之学废,改制之义湮,三世之说微,太平之治,大同之乐,暗而不明,郁而不发。我华我夏,杂以魏晋隋唐佛老词章之学,乱以氐羌突厥契丹蒙古之风,非惟不识太平,并求汉人拨乱之义亦乖刺而不可得,而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暴主、夷狄之酷政。耗矣!哀哉!”又说:“卒不闻孔子天地之全,太平之治,大同之乐。”“门户既得,乃扫荆榛而开途径,拨云雾而览日月,别有天地,非复人间矣”。“然使天地大同太平之治可见,其亦不负二三子铅椠之劳也夫!”书成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刊行。戊戌政变后,被清廷禁毁,至1920年重刊。有1922年《万木草堂丛书》刻本,1958年中华书局校点本,1988年再版,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康有为全集》本等。 孔子改制考 经学考证著作。二十一卷。清康有为撰。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编纂,光绪二十四(1898年)年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刊行。(撰者事迹参见“《新学伪经考》”条) 该书是康有为继《新学伪经考》后主张托古改制的又一重要经学著作。著者采用历史考证的方法,遍收历史资料,分类编次,酌加案语,进行说明解释。 全书共分为二十一卷。第一卷,《上古茫昧无稽考》,说明上古时期人类无文字记载,没有给人类留下任何可查资料。第二卷,《周末诸子并起创教考》,列举了古籍中对子桑伯子、原壤、棘子成、管子、晏子、少正卯、许行、白圭、陈仲子、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兵家等创教的记载。第三卷列举了古籍中有关墨子、管子、晏子、老子、惠子、许子、公孙龙、邓析、商君等诸子有关改制的文献。 第四卷为《诸子改制托古考》。文中记录了墨子、老子、杨子、庄子、列子、驺子、尸子、商君、韩非、管子、吕氏、内经、鹖冠子、淮南子、方士等为改制而托古的文献资料。作者在《托古要旨》中提出:“荣古而虐今,贱近而贵远,人之情哉!耳目所闻观,则遗忽之,耳目所不观闻,则敬异之,人之情哉。”还引《淮南子》之句:“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但诸子托古的目的均为“为我所用”。“孔子、墨子具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这说明,诸子要达到改制的目的,无不在古人、古书上打主意。其托古之方式有1.由自己的论点出发,在古籍中找言词作为历史证据。2.将自己之观点强加于古人,而古人又不能死而复生,无可明辨。 第五卷,《诸子争教互攻考》。作者在互攻总义中说:“自信而攻人,自大而灭人。争政者以兵,争教者以舌,树颏立说,徒党角立,衍而弥溢。”而后,书中列举了许多诸子互攻的记载。如: “韩非学于荀子,本为儒家。然《解老》、《喻老》,专言形名法术,归宿在老学,故攻儒、墨也。”这是作者对《韩非子》部分片断的评论。 第六卷为《墨老弟子后学考》主要是考证墨老之后诸子之学的归属问题。书中列有《墨子弟子后学表》和《老子弟子后学表》。第七卷为《儒教为孔子所创考》。考证了孔子的创儒大义及孔子创儒后其服谓之儒服、书谓之儒书、儒说传教、儒生名称等问题。 第八卷为《孔子为制法之王考》。作者首先论及什么是王的问题:“何谓之王?一画贯三才谓之王,天下归往谓之王。天下不归往,民皆散而去之,谓之匹夫。以势力把持其民谓之霸。”“即天下义理制度皆从孔子,天下执径释菜俎豆莘莘皆不归往嬴政、杨广而归往大成之殿、阙里之堂,共尊孔子。孔子有归往之实,即有王之实,有王之实而有王之名,乃其固然。”因而称孔子为“新王”、“素王”、“文王”、“圣王”、“先王”、“后王”等。作者皆进行了考证。 第九卷:《孔子创儒教改制考》,作者论到:“凡大地教主,无不改制立法也,诸子已然矣。中国义理制度皆立于孔子,弟子受其道而传其教,以行之天下,移易其旧俗。若冠服、三年丧、井田、学校、选举、尤其大而著者。”因而作者“采传记发其一隅”,以成该章。 第十卷谓之《六经皆孔子改制所作考》。作者说:“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为孔子所手作,故得谓之经。”又说:“孔子之为教主,为圣明圣主,何在?曰:在六经。六经皆孔子所作也,汉以前之说莫不然也。学者知六经为孔子所作,然后孔子之为大圣,为教主,范围万世而独称尊者,乃可明也。”该卷专论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的概念、内涵及在社会中的影响。第十一卷为《孔子改制托古考》。谈及孔子改制之托古的原因、托古之对象、及改制之内容。在第十二卷《孔子改制法尧舜文王考》中,作者谈到:“孔子改制,专托尧、舜、文、武。”“春秋始于文王,终于尧、舜。盖拨乱之治为文王,太平之治为尧舜,孔子之圣意,改制之大义,公羊所传微言之第一义也。”这即为孔子为何托古于尧、舜、文、武之原因。卷证对孔子之托作了详尽考证。 第十三卷论述孔子改制后其弟子舍旧制、传新制及新制在社会上之影响。第十四卷谈春秋、战国、秦、两汉时诸子对儒学之攻击。第十五、十六两卷,专考墨老攻儒及儒墨争教之历史记载。第十七卷记载儒生对诸子的攻击资料。如儒攻管、晏;儒攻少正卯;儒攻法家等。第十八卷论述儒攻诸子后,以墨平分天下的问题。作者说:“孔、墨以仁立教,其弟子徒属充满天下、殆有由也。故诸子并出,孔、墨独盛,而墨卒败。”“儒于战国虽未一统,而半分天下矣。”第十九卷考“鲁国全从儒教”。第二十卷讲“儒教遍传天下,至战国秦汉时最盛”。第二十一卷讲,儒教至汉武帝时,由于董氏的“举贤良之策”后汉武帝采用董氏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而使得儒学一统天下而传于当今。 纵观全篇可知,该书继承经今文学“托古改制”的传统,从孔子那里寻求根据,借孔子的旗号、学说来宣传君主立宪、批判守旧观念,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对变法维新的主张有一定的宣传作用。另外,该书集前人辨伪、疑古之大成,是疑古的代表作,对“五·四”以后的疑古思潮亦有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后,该书被清政府禁毁,民国九年(1920年)由万木草堂重刻。一九五八年中华书局据《万木草堂丛书》本校点重排,一九八八年三月据该版重印。 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所撰关于变法维新的重要理论著作。1892年(光绪十八年)在弟子陈千秋、梁启超等协助下开始编著,1898年正式刊行。共二十一卷。书中阐发“托古改制”理论。宣称《六经》皆孔子所作,是孔子假托古圣先王言行,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改革主张,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素王”。认为孔子改制的精义主要反映在《春秋》一书中,而《公羊传》则是阐释《春秋》的典籍。作者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需要出发,附会公羊学派的“据乱、升平、太平”三世说,解释历史发展趋势。认为“据乱世”即西方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即君民共主时代,“太平世”即民主共和时代。这一划分并不科学,但确认历史不断进化发展,强调当时中国应由“据乱世”通过改革进入“升平世”,冲破了顽固派“敬天法祖”和“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反动思想,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影响甚大。顽固派攻击该书“灭圣经”、“乱成宪”,要求清政府将该书毁版。 孔子改制考书名。近代康有为撰。二十一卷。1898年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刊行。认为“六经”皆孔子为托古改制而作,尧、舜等都是孔子改制假托的圣王。从《公羊》“三世”学说出发,提出“据乱世”就是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是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是民主共和时代。人类社会必然沿着“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顺序逐渐地向前发展。借孔子的名义,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对推动戊戌变法有很大影响,对“五四”以后的疑古思潮也有影响。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朝廷禁毁。1920年重刻。1958年中华书局据《万木草堂丛书》本校点重版。 孔子改制考近代康有为撰。21卷。1898年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刊行。认为“六经” 皆孔子为托古改制而作,尧、舜等都是孔子改制假托的圣王。从《公羊》“三世”学说出发,认为“据乱世”就是君主专制时代,“开平世”是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是民主共和时代。人类社会必然沿着“据乱、开平、太平”三世的顺序渐地向前发展。借孔子的名义,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对推动戊戌变法有很大影响,对“五四”以后的疑古思潮也有影响。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朝廷禁毁。1958年中华书局据《万木草堂丛书》本校点重版。 孔子改制考 孔子改制考清末今文经学之重要著作。二十卷,并有序。清末康有为(生平见《新学伪经考》条)著。卷目为:上古茫昧无稽考第一、周末诸子并起创教考第二、诸子创教改制考第三、诸子改制托古考第四、诸子争教互攻考第五、墨老弟子候学考第六、儒教为孔子所创考第七、孔子为制法之王考第八、孔子创儒教改制考第九、六经皆孔子改制所作考第十、孔子改制托古考第十一、孔子改制法尧舜文王考第十二、孔子改制弟子时人据旧制问难考第十三、诸子攻儒考第十四、墨老攻儒尤盛考第十五、儒墨争教交攻考第十六、儒攻诸子考第十七、儒墨最盛并称考第十八、鲁国全从儒教考第十九、儒教遍传天下战国秦汉时尤盛考第二十、汉武帝后儒教一统考第二十一。此书是《新学伪经考》的姊妹篇。采用历史考证的方法,分类编次,酌加按语,进行说明解释,宣扬托古改制。《孔子改制考》比《新学伪经考》政治意味更浓一些。自称“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即不惊人,自可避祸”。此书自光绪十八年(1892)着手编纂,光绪二十四年(1898)印行于上海大同译书局,一经刻出,就震动了思想界,梁启超曾比之为“火山大喷火”、“大地震”,因而受到顽固派的围剿,并于1898年、1900年两次遭到毁版。 ☚ 新学伪经考 春秋董氏学 ☛ 孔子改制考二十一卷。康有为 (1858—1927)撰。19世纪末,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思潮的影响,以康有为等人为首的一批中国封建知识分子试图走“变法改良与维新”的道路。此书就是为其变法作舆论准备的。在书中,他认为不假托古人,不能取信于今人,故证《六经》皆孔子为托古改制而作。所载尧舜是大同之王,文王是小康之王,都是孔子改制所假托的圣主,并非史实。又以公羊家“三世”的学说,指出据乱世是君子专制时代,升平世是君子立宪时代,太平世是民主共和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证明中国进行维新变法,是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的必由之路。给顽固派的“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思想以很大冲击,顽固派攻击他是叛逆行为。光绪二十二年(1896)成书,二十四年(1898)上海大同译书局刊行。变法失败后,清廷两次下令焚版禁行。1920年《万木草堂丛书》刊行,1958年中华书局重印。 孔子改制考 孔子改制考书名。清末康有为(1858—1927)撰。二十一卷。此书系作者为其变法作舆论而撰。书中力证六经皆孔子为托古改制而作,其中尧、舜民主太平,文王仁政事迹,皆孔子理想寄托,与老子假托黄帝、墨子假托夏禹一样,均非史实。又以公羊说阐述孔子三世变易,随时因革的微言大义。借孔子的旗号、学说。宣传变法、君主立宪,批判封建守旧思想。此书集前人疑古之大成,辨明了不少伪经伪史,然亦不乏武断之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成书,1898年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刊行。戊戌变法失败后,清廷曾两次下令焚版禁行。尚有1920年《万木草堂丛书》刊本行世。 ☚ 孔圣图谱 孔氏大宗支谱 ☛ 孔子改制考清末康有为关于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共21卷,约34万字。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上海刊行。主旨在于发挥“托古改制”的理论,把孔子描绘成“托古改制”的鼻祖。目的在于借用孔子的权威,利用迷信孔子的社会心理,论证他的维新变法主张的合理性,以避免守旧派的非议。又用历史进化论观点和资产阶级政治思想附会《公羊传》中的“通三统”、“张三世”之说,指认“据乱世”即君主专制时代; “升平世”即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即民主共和时代。认为人类社会必然沿着这个三阶段顺序发展,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据乱世”向“升平世”的演变之中,以此论证变法维新的必然性,为其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奠定理论基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