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子路从而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子路从而后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𦰏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 已知之矣。”

 
 【注释】 ①从:跟随,随从。后:落在后面。 ②丈人:长者,老者。 ③杖:拐杖。荷:挑着。𦰏:一种除草工具。 ④四体:四肢。勤:勤劳,劳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两句,古人如宋·吕本中《紫微杂说》、清·朱彬《经传考证》和宋·翔凤《论语发微》皆以为是丈人自说,但更多的人认为是丈人责子路,译文从后说。 ⑤植:拄着,扶着。芸:通“耘”,锄草。 ⑥拱而立:拱手站立。 ⑦止:留。 ⑧为:做。黍:本指黍子,脱壳后称黄米,此指黄米饭。 ⑨反:同“返”。 ⑩仕:出仕,做官。
 
 【今译】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却远远落在于后面。这时他碰上一位老者,用拐杖挑着除草工具去除草。子路上前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者说:“你这个人,四肢不劳动,连五谷也不认识,谁能知道你的老师是干什么的?”说完,便手扶拐杖去锄草。子路只好拱着手恭恭敬敬地站着。事后老者留子路到自己家住宿,杀鸡做黄米饭招待子路,并让两个儿子出来和子路相见。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向孔子报告了昨天的事。
 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就叫子路再回去看看他。子路赶到那里,长者已经走开了。子路感叹道:“不出仕做官是错误的。长幼之间的关系,是不能废弃的;那君臣之间的责任,又怎么能废弃呢?你原想洁身自好,却没想到这样做是违背了君臣间的伦常关系。君子出仕做官,只不过是为了尽责而已。到于我们政治主张的不能施行,这是早就知道的了。”
 
 【集评】 明·李贽《四书评》:“看此等光景,令人感感。”
 清·俞廷镳《四书评本》:“丈人之飘长往,子路之怅然若失,情景都在一‘则’字中。”
 清·方存之《论文章本原》:“将隐者身口神情,事业风趣况味,一一画出,然后点出 ‘隐者也’三字。……深情一往,千载犹闻其声。”
 尹氏曰:“丈人词气雍容,不当真云责子路言我,惟恐如此,何暇知夫子也。”“情景可想。后人叙事,那得如此活现。”(见清·于光华《论语集益》)
 
 【总案】 本篇选自《论语·微子》,写子路随孔子周游途中遇隐者“荷𦰏丈人”的故事。与前述“长沮、桀溺耦而耕”相类似,本文再次形象地展示了儒家与隐士两种大不相同的思想的碰撞和较量。
 由于子路的落后,使他得以巧遇荷𦰏丈人。从故事的发展来看,荷𦰏丈人显然一眼就认出了作为孔子弟子的子路,所以在借回答子路“子见夫子乎”时,深刻而委婉地批评了子路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个批评是针对子路的,也同时是针对孔子以及当时儒家的。但是丈人对待子路不仅有尖锐的批评,同时也有极温情而真诚的款待,止宿、杀鸡为黍、引见二子都是这方面的表现。对于子路,丈人的中肯批评不能不使之叹服,热情的款待又不能不使之感动,所以“拱而立”的洗耳恭听和“反见之”的再次求见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但儒家自有儒家的见解,全文的结尾部分借子路之口明白地表示了这种见解,“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子路、也是孔子和儒家对待现实世界的一个基本思路,一个基本态度。
 本文虽是对话体,但也基本具备了叙事文学的刍形。它不仅情节完整,而且有过渡、有曲折,并且通过情节的发展和人物行动展示出一定的人物性格。
 
 【附录】 宋·程颐:“读《论语》,有了然全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又:“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会读。”(以上两条见清·于光华《论语集益》)
 又:“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气味深长。”(转引自《十三经读本·论语读本》)
 又:“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论语》之书,其辞近,其辞远。辞有尽而旨无穷,有尽者可索于训诂,无穷者要当会以神。”(见宋·蔡节《论语集说》)
 宋·朱熹:“熟读(《孟子》)七篇,观其笔势如溶铸而成,非缀辑可就。若《论语》便是记录缀辑所为,非一笔文字矣。”
 又:“《论语》逐文逐意各是一义,费恩索,故要冷看,要静观。《孟子》成大段首尾贯通,又有许多发扬,熟读文义自见.不可一句一字上理会也。”(以上三条见宋·蔡节《论语集说》)
 宋·陈骙《文则》:“夫《论语》、《家语》,皆夫子与当时公卿大夫及群弟子答问之文。然《家语》颇有浮辞衍说,盖出于群弟子共相叙述,加之润色,其才或有优劣故使然也。若《论语》虽亦出群弟子所记,疑若已经圣人之手。……彼扬雄《法言》,王通《中说》,模拟此书,未免画虎类狗之讥。”
 清·方存之:“《论语》于伤时之文极有含蓄,如‘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但思古而伤今,意不露而情自深矣。”“《论语》于责人之文、意旨严峻,而辞气温和,耐人咀嚼,令人惭感,而不触人之怒。如曰‘是可忍孰不可忍’,‘奚取于三家之堂’,只是令其自反。如与阳货言,只是一路随问随答,不多与之交一言。责樊迟之问稼圃,宰我之短丧,皆先含蓄,使其自反。诘责之词,皆俟其出而后言。责孺悲亦只使之闻之,皆不令人难受。责宰我之论社,只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宽其前而警其后,善养人之气象可想。”“《论语》形容体道之文,只是点染咏叹,不多着言语。如‘子在川上曰’,……只就川上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天时不然者自见矣。……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就天时上指点咏叹,而道之充满流行,无往而非是者自见矣。”“《论语》辨别自已是非之文,皆含蓄和平……气象可想。”(见《十三经评点劄记》)

古诗文《子路从而后》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子路从而后

 

《论语》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11)。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2)。”
 
 〔注释〕
 ①本篇选自《论语·微子》。从而后,跟随孔子行路而落在后面。②丈人,老丈,老人。③荷,肩负。蓧(diao掉),古代用以除草的一种农具。④“四体”二句,是针对子路而言,“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四体,四肢。⑤植其杖而芸(同“耘”),拄杖耘田。植,插。杖,比为一种耘田用的杖。⑥拱,拱手,以表敬意。⑦为黍,煮黍米饭。⑧见(xian现),同“现”。此句意为使他的两个儿子出见客人。⑨不仕无义,不出来做官就失去君臣之义。⑩“长幼”四句,长幼之礼尚不可废,君臣之义又怎可废除呢?(11)大伦,古代以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其中君臣之义又最大,故称大伦。伦,序。(12)“君子”四句,意为君子参政,只是做他该做的事情罢了。至于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实现,那是早已知道的。
 
 〔分析〕
 这是第四位隐士。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其事亦当在孔子六十三岁时。
 那天子路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用拐杖挑着竹器的老者正往田间去。他恭敬地请问丈人是否看见自己的老师,却受到一通训斥。老者指责子路四体不勤快,五谷不分植,断然回答不知谁是老师。说完便把拐杖植入泥中管自芸草了。子路为其气势所慑,竟垂拱双手,恭敬地站在田边。丈人见子路诚恳恭敬的样子,不免改变了态度,把他带到家中留宿,热情地杀鸡煮饭,让儿子出陪,情意浓浓的,与白天的冷漠相比,热情得简直换了一个人。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告诉了此事。孔子意识到又是一位隐士,便让子路返回致意,希望丈人能出仕救世。孔子认为不出仕不合道义。丈人让儿子出陪子路,说明丈人同样认为长幼之节是不可废的,那么五伦之首的君臣之义为何却又废弃呢?孔子认为不能因洁身自好而乱了君臣大伦。君子出仕的本意只是为了尽自己的义务。尽管这个社会道已不能通行,君子也早已知道这个现状。但正因为道之不能行,才更需要君子早日出仕,来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孔子很希望那些高尚之士能共同努力的。
 文章最后的这番议论是本章的重点,虽出自子路之口,却正是孔子思想的明确表述,也可以认为是几次途遇隐士的一次总结性的表态。
 几乎所有的隐者都对孔子的救世行动持否定态度,孔子也确实有些悲凉,但却从未动摇过救世的决心。孔子没有向命运屈服过,他的一生都在和命运抗争。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离开家园,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虽途遇种种艰险,如为匡人拘囚,受桓魋威吓,在陈绝粮等,明知道不行于天下,还是一以贯之地继续行道,硬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接舆的讽劝,长沮、桀溺的嘲讽,全都未能改变他行道救世的决心。孔子那种为实现理想而积极有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的再现。
 从艺术上看,这篇文章又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隐士的形象。这同样是一位躬耕陇亩的隐士,也同样的姓名无考,仅以其动作与年龄被称为荷蓧丈人。隐士而不知其真实姓名,恐怕更符合隐士的特征。文章以荷蓧丈人的语言和行动刻划了他的形象和思想。从他对子路的训斥可知他对孔子微有不满,很可能是反对他不从事生产而徒事游说的做法;而从他热情款待子路一事又可看出他对孔子人品的敬重。文章刻画了一位感情真挚、善恶分明的老者形象,虽出言不逊,有点倨傲,却真诚热情,这些我们都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

 〔评说〕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子路述夫子之意如此。盖丈人之接子路甚倨,而子路益恭,丈人因见其二子焉。则于长幼之节,固知其不可废矣,故因其所明以晓之。……仕所以行君臣之义,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然谓之义,则事之可否,身之去就,亦自有不可苟者。是以虽不洁身以乱伦,亦非忘义以殉禄也。……范氏曰:‘隐者为高,故往而不反。仕者为通,故溺而不止。不与鸟兽同群,则决性命之情以饕富贵。此二者皆惑也,是以依乎中庸者为难。惟圣人不废君臣之义,而必以正,所以或出或处而终不离于道也。’”
 李贽《四书评》:“动得子路拱立,其人可知己。”

古代文学作品《子路从而后》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子路从而后》

《子路从而后》

散文篇名。选自《论语·微子》。题目是后人所加。有些选本作《荷蓧丈人》。宋朱熹《论语集注》说:“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孔子使子路反见之,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而丈人意子路必将复来,故先去之以灭其迹,亦接舆之意也。子路述夫子之意如此。盖丈人之接子路甚踞,而子路益恭,丈人因见其二子焉。则于长幼之节,固知其不可废矣,故因其所明以晓之。伦,序也。人之大伦有五;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仕所以行君臣义,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然谓之义,则事之可否,身之去就,亦自有不可苟者。是以虽不洁身以乱伦,亦非忘义以殉禄也。……范氏曰:‘隐者为高,故往而不反。仕者为通,故溺而不止。不与鸟兽同群,则决性命之情以饕富贵。此二者皆惑也。是以依乎中庸者为难。惟圣人不废君臣之义,而必以其正,所以或出或处而终不离于道也。’”北京大学哲学系七○级工农兵学员《论语批注》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这个批判一针见血地揭穿了他是一个不劳而食的寄生虫。孔丘感到很狼狈,于是把荷蓧老农说成是什么‘隐士’,加以攻击。”今人贾平年认为:“孔子为推行仁政,拯救世人,不惜离开自己的宗国,席不暇暖,仆仆风尘,茫茫然奔走了十四年。司马迁说他‘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或有夸大,但他历经艰险,到处碰壁,至死不灰心,姑不论其主张是否切合实际,这种不肯屈就他人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精神,亦足令人敬仰。”(《古文鉴赏大辞典》)此文记述子路路遇隐者的谈话。通过隐士对孔子师徒的讥讽,表现了孔子坚持贯彻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态度,也反映了儒家的脱离劳动生产。人物的行动、语言极富有个性化,篇幅尽管不长,却形象生动,真切感人。子路原是一个喜怒易形于色、率直鲁莽的人,可如今当他遭到老丈面斥却愈加谦恭有礼,表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方面:信守儒家礼义,粗中有细,富有涵养。老丈始而倨傲,出言不逊,后见子路垂拱尽礼,立即改变态度,留客止宿,热情款待,并让两个孩子参见子路,充分表现了隐者的看透世情、好恶分明而又知情达礼的形象,令人可感可亲。对孔子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子路的言行,已经暗寓了他为人处世的主张、态度和人格。尤其通过与荷蓧老丈的对照和反衬,一个不惜牺牲自我去救时济世的老人的形象,无形中已经树立起来。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