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子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子衿

子衿

《诗经·郑风》篇名。此为女子思念恋人的诗,全诗三章,章四句。前二章是叠章,写女子等候自己恋人时的内心独白:那一领青衫,那块青丝带的玉佩,时刻牵动着我的心。纵然我没有预先去找你,难道你就不来这里看一看吗?末章前二句,写随着等候时间的延长,急得她在城阙上来回走个不停。后二句虽是心声,却越发使人感受其久候恋人不至的焦躁不安的神情。《毛诗序》说:“《子衿》,刺学校废。”《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后世因以“青衿”一词代指读书人。

☚ 风雨   出其东门 ☛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郑风·子衿》是一首女子所唱的恋歌。歌者热恋着一个青年,两人相约在城阙上幽会,久等也不见情人到来,急得她在城阙上来回走个不停。她思心悠悠,望穿双眼; 她切盼情人送来音信,渴望情人翩然而至; 她倾吐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无限情思。真是爱得如火,思念如潮涌; 离愁沉沉,缱绻绵绵。
 全诗三章,首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纯绿色。衿,是糸佩玉的带,一曰“绶”,即绶带。也有将“衿”解作衣襟的。嗣,音似。《释文》引述《韩诗》作“诒”就是寄的意思。音,指信息。诗的开端以“青青子衿”领起,这里既有“子”,又有“青青衿”,写物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人。眼前飘动的是你青青的佩带,思念的是我的悠悠之心。以物及人,由你到我。抒发出歌者的思慕之情。接下去又以责备的口气,暗示出歌者的“责其忘已”之意,然而“责”不是恨,却是倾吐自己的思念。这两句,前一句是假设之语: 即使我不曾去找你! 后一句是运用反问: 难道你就不传个音信来? 这样写,既突出了歌者热烈的思念之情,又使诗歌写得迂回、曲折、跌宕,增强了感人的效果。
 次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佩,指玉佩。什么色的玉,就佩什么色的带,青佩所以用青衿。这一章同上一章变化不大,歌者回环往复,反复咏叹自己的恋情与相思,情真意切,不蔓不杖。变化的地方是歌者把“嗣音”换成“来”,急切的思念之心,仅仅送个音信来,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前来赴约,才能倾吐衷情。这种回环往复的手法,它不仅渲染出歌者思念的久长,又状写出相思的苦痛; 诗句的微妙变化似乎让读者看到了歌者急不可奈的情态。回环往复与词语的微妙变化交织在一起,既相互映衬,又互为表里,展示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最后一章“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挑达,是双声连语词,形容往来轻疾貌。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是青年恋人们惯常幽会的地方。这一章是前两章歌者思念之情的发展高潮,是思情别绪的形象写照。歌者的心上人始终不见到来,急得她在观楼上只是来回乱走,这不正是“悠悠我心”、“悠悠我思”所致吗? 一天不见面,简直就象隔了三个月那样久长,如此强烈的眷恋之情,沉重的想思之苦,又怎么能不让她心烦意乱,思心悠悠呢!
 这首诗的结构形试和《诗经》中其他许多民歌一样既有重章,又有叠章叠词。诗的主要韵味和感染力就表现在“青青子衿 (佩),悠悠我心(思)”、“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四句上。歌者反复咏叹,最后飞跃升腾,几乎达到了不能自已的地步。一首平平常常的一诗蕴含着如此热烈的眷恋之情,而且它又不可抑制的倾吐出来,有如一股洪流直入读者的心田,唤起读者的共鸣,又让人感到惊异。千百年来人们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来表达各种思念之情,大约与本诗的强有力的感染力不无关系吧!

《诗经》之《子衿》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子衿

 [原文]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韩鲁嗣作诒。)
 (衿、心、音,侵部。)
 青青子佩,
 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
 子宁不来?
 (佩、思、来,之部。)
 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达、阙、月,祭部。)
 [译文]
 你的衣领青又青,常常在我心头萦绕。纵然我没去找你,你怎么不捎封信来?
 你的佩玉系着青带,常常在我心中萦绕。纵然我没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亲自来吗?
 我踟蹰徘徊,经常在那个城楼上。一天不见面,竟然好像三个月那么长。
 [评介]
 《子衿》三章,章四句。这是一位女子思念情人的诗。写这个姑娘焦躁不安地等候自己心爱的小伙子。久等不来,急得她团团转,似乎一天没有见着情人,就好像隔了三个月一样。真是情真意切。
 《诗序》说:“《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要说本诗是“刺学校废”,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学校废的迹象来。清人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就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说:“小序谓‘刺学校废’,无据。”但是,他怀疑本篇为“亦思友之诗”。说:思友,恐怕也是无据的。同其它《郑风》一样,朱熹仍然认为本篇“亦淫奔之诗”。他解释“挑兮达兮”是 “轻儇跳跃之貌”,“放恣也”(《诗集传》)。恐怕这就是他认为词意儇薄,断为“淫奔”的证据罢。立场不同,所持观点也不同。他把“情歌”一律视为 “淫诗”,当然,《子衿》也在所难逃。毛奇龄说:“陈晦伯曰,《朱传》以《子衿》为淫奔诗,及作《白鹿洞赋》又从《序》说,此正中心不能泯处。而安成刘君谓其断章取义。夫毛郑去古未远,其说必有所本,故吕东莱宗之,作《读诗记》,朱氏乃敢戏东莱先辈为毛郑佞臣。然则刘君者殆亦朱氏之佞臣乎?”(见《白鹭洲主客说诗》)朱熹有时是自相矛盾的。说诗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主观武断其是非。
 清人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引用曹操《短歌行》、《北史》里的有关记载和朱熹《白鹿洞赋》等史料证实“皆用《序》说。三家无异义”。从汉魏到唐宋明清各代,一些解说《诗经》者,大多数人继承了毛《传》“青衫,学子之所服”的说法。只是清人方玉润略加修改此说。他认为不是 “刺”,而是“伤学校废也”。他在《诗经原始》中说:“愚谓《序》言原未尝错,特谓‘刺学校’则失诗人语气。此盖学校久废不修,学者散处四方,或去或留,不能复聚如平日之盛,故其师伤之而作是诗。”这种说法也没离开《诗序》主旨,仍然认为是“学校废”。今人多不从此说。还是余冠英先生说得对:“这诗写一个女子在城阙等候她的情人,久等不见他来,急得她来回走个不停。一天不见面就像隔了三个月似的。末章写出她的烦乱情绪。” (见《诗经选》)
 全诗共三章。前两章叠唱,写女子责怨情人不来找她,让她白等了许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朱熹 《诗集传》解“青青”为“纯绿之色”。“衿,领也。”嗣,《韩诗》作“诒”。“诒,寄也。曾不寄问也。”《笺》用韩说。这一章前两句是说“穿上青衫又佩上青衣领,该有多么漂亮啊,惹得我每天都在想念着你。”睹物思人,看见青领襟,想起了她的情人。这便抒发出女子思慕之情。后两句是说“即使我没到原来的地方去找你,难道你就不能给我捎个信儿来?”上句有假使之意,下句是反诘的语气。这是女子对情人的轻轻责怨,但不是恨。反诘句的运用,更突出地表现了女子热烈思念心上人的急切心情。这首诗本来是一篇三章,章四句的格式整齐的四言诗,唯有第一章最后一句是五个字。很明显,因为这句的意思用四言无法表达,作者不肯削足适履,为了表述清楚,就让它多了一个字。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根据叙事、抒情、状物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采取适当的语言形式,不被固定的格式所束缚,更能使诗歌的表达活泼自然,也更能显示出错落有致的形式美。这也是《诗经》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本诗第二章的复唱,更进一步表现了女子急切的思念之情。上一章说“不嗣音”下一章说“不来”。这是说只捎个口信来是起码的,或者说是很不够的,应该亲自走过来。虽说责怨,其实眷恋。由此可见,这个女子是望穿秋水盼望着情人翩然而至。
 第三章,“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挑兮达兮”,往来轻疾的样子。“城阙”,闻一多《通义》说:“盖城墙当门两旁筑台,台上设楼,是谓观,亦谓之阙。城阙为城正面夹门两旁之楼。”城阙该是这对恋人经常秘约幽会的地方。这两句是说“姑娘在城楼上等小伙子,等了很久也不见他来,急得姑娘在城楼上团团转。正是由于这种思念眷恋之情,才有“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之感。这也正是“悠悠我心”,“悠悠我思”的具体写照。
 本诗的结构特点也是重章叠唱。此外,叠字的使用值得一提。“青青子衿”写衣服的颜色,也描绘了人物的形象。“悠悠我心”,描写了人物的心理和神态。这些叠字的使用,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也使语言更加活泼而富于音乐性。

《诗经》篇文之《子衿》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子:古时对男子的美称。衿(jīn):衣领。②悠悠:忧思深长貌。③宁:难道。嗣:寄,捎。④佩:佩玉的绶带。⑤挑、达(tà):来回走动貌。⑥城阙:城门楼。
 【鉴赏】这是女子焦灼地等候情人之诗。
 全诗三章。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时常为一些细小的缘故而引出层层的心理波澜。此诗中的女子也正处在这种心态之中。从诗中看,在此之前,她与男友的交往是亲密的,感情是融洽的。他俩经常相会,互倾情愫。然而不知何故,这对恋人之间似乎有了一点小的曲折和误会,闹了一点小别扭。她终于有些沉不住气了,于是来到以前他俩时常幽会的地方,希望能重见他的身影。
 一、二章写女子思望之情。她在城阙上等了一会儿,但不见情人的身影。她的眼前浮现出情人青青的衣领、青青的绶带,一腔忧思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她心里不免埋怨起情人来了。她想:纵然我没有去,难道你就不能主动捎个信来?纵然我没有去,难道你就不能前来?
 末章写女子思望之态。她久等情人,还不见来,急得在“城阙”上来回走动。“挑兮达兮”一句,生动地表现了她急切期待、焦躁不安的心情。结尾两句,用夸张的笔墨,抒发了女子深沉的思念之情。一天没见着情人,对她好似隔了三个月之久。这正是欢娱觉时短,忧思恨时长。在表达女子相思之苦上,此诗是很真切自然的。
 《诗序》说是“刺学校废”。意思是说,郑国处在乱世,学校荒废,许多学子散去了,那些留下来的学子责备他们道:纵然我不往见你,你难道不来学习?为何要废弃学业而只在城阙上游玩呢?须知一日不见礼乐,则相隔如三个月啊! 这种说法与诗意相去甚远。

诗词《子衿》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①子:您,客气称呼。衿(jin 巾):衣领。《毛传》:“青衿,青领也。”又,闻一多《风诗类钞》:“衿读为紟,紟是系佩玉的带子,一曰绶。”按:衿、佩在两章中对举,似亦合理。悠悠:忧思不已之貌。②纵:纵然、即使。宁:难道。嗣音:寄音。《毛诗传笺通释》:“嗣,《韩诗》作‘诒’,寄也,曾不寄问也……诒、嗣,古通用。” ③佩:佩玉。④挑达(tao ta 涛蹋):往来貌。一说指男女恣情欢娱,极尽缠绵之事。挑,挑逗;达,放恣。城阙(que 却):城门旁的观楼。
 
 【译文】 你的衣领哟,颜色青青;青青的衣领哟,魂萦梦绕着我的心。唉!即使我不便去找你,你为何不鸿雁传音? 你的佩带哟,颜色青青;青青的佩带哟,梦绕魂萦着我的心。唉!纵然我不能去见你,你为何不把我来找寻? 在那幽静的角楼里,你我情意缠绵共消魂。一天看不见你哟,直觉有三个月的光阴。(王 洪译)
 
 【集评】 明·季本:“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思之甚也。”(《诗说解颐》卷七)
 近·吴闿生:“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前二句,结‘子’。后二句,结‘我’。”(《诗义会通》,中华书局)
 
 【总案】 此篇咏女子思念情人。前两章,抱怨男方既不给她捎信,又不前来找她;后一章,咏怨在城楼约会,久而不见,心情急切,却又柔婉可爱。《诗序》解此诗:“《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这是汉儒附会,诗文全无此意,而《郑笺》解释云:“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己留彼去,故随而思之耳。”这就更不合理,同学不只一人,只是走了一个,怎算废了学校?但此说影响甚大,后世多所沿承。例如魏武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短歌行》)虽未明指学校,其实并无别解。再如北魏献文帝诏高允:“道肆陵迟,学业遂废。《子衿》之叹,复见于今。”等等。其实,此都出于误解,以误传误,完全昧于诗旨。《诗集传》解此诗:“此亦淫奔之诗”。斥此为淫奔之诗,固然不对,却实际点明了此诗所咏男女相爱的实质。此诗共三章,第一、二两章叠咏,表达此女之爱怨。末章变调,表达约会殷切之情。其尾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乃为千古绝唱。朱熹注三章:“赋也。”

(李湘)


古代名诗《子衿》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子衿

 题解
 这首诗见于《郑风》,诗写女子盼望与情人相会却久等不来的焦急心情。诗歌感情缠绵真挚。曹操《短歌行》诗,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两句,表达对贤才的思慕渴求之情。
 
原文
 青青子,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①子:男子的美称。 ②衿:衣领。 ③嗣音:传音讯。
 赏读
 诗的前二章,采用重章复唱的形式,诗的首句用男子的衣着,佩饰代指男子本人,突出了情郎在女子心中的印象。二句直接抒写女子对情郎的思念之情。三四句则表现了由久等不来而产生的埋怨心情,在揣想对方为什么不给音信的思索中,流露出疑虑之情,而且这种思想和疑虑,只有情郎到来之时才会打消。末章改变了重章复唱的形式,四句诗构成两层意义,前两句写少女动作,交待等待地点,借少女的外在表现,突出她焦躁不安的情绪。后两句则是直抒胸臆,采用夸张的手法,利用对时间的心理错觉,表达姑娘会见情郎的急切心情。

古代文学作品《子衿》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子衿》

《子衿》

《诗经·郑风》篇名。《毛诗序》说:“《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传》说青衿是“学子之所服”,后世因以“青衿”代指学校或读书人。宋朱熹《诗集传》说:“此亦淫奔之诗。”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此疑亦思友之诗,玩‘纵我不往’之言,当是师之于弟子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伤学校废也。”牟庭《诗切》:“寄衣也。”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盖严师益友相责相勉之诗。”这是一首少女在约会地点焦急地等待她的情人的诗。诗借“衿”、“佩”代指女子所思念的男子,亲切而极富情趣;“纵我……子宁……”句,嗔怨之中更见情笃意挚;诗尾二句,以夸张抒浩叹,极写少女热切之情。


古诗名篇《子衿》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释】
 ①这首诗写女子在焦灼地等待她的情人来赴约。前两章写女子怪她的情人不来,末章写她在等待时心情的烦乱。子:指女子的情人。衿(jin 今):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②悠悠:忧思不已之貌。
 ③挑达:往来貌。一说指男女姿情欢娱,极尽缠绵之事。
 
 
 【译】
 你的衣领哟,颜色青青,
 青青的衣领哟,
 魂萦梦绕着我的心。
 唉!纵然我不便去找你,
 你为何不鸿雁传音?
 
 你的佩带哟,颜色青青,
 青青的佩带哟,
 梦绕魂萦着我的心。
 唉!纵然我不能去见你,
 你为何不把我来找寻?
 
 在那幽静的角楼里,
 你我情意缠绵共销魂。
 一天看不见你哟,
 真觉有三个月的光阴。
 
 
 【评】
 此诗的主题十分明显,是一首爱情诗。不知是一个什么样的机缘,小伙子的形象闯入了女孩的心扉: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以青色衣领的显著特征代指人物全体,十分形象生动,而以“我心”对之,突现了那种一见钟情的情境。
 《诗序》解为:“《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郑笺》进一步发挥:“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己留彼去,故随而思之耳。”则男女之相识在学校,可作一说。

古代民歌《子衿》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是一首由姑娘唱出的与情人幽期密约,久等不至,所产生的相思之苦的恋歌。
 第一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说,你青青的衣领,时刻萦绕在我心。即使我不去找你,难道也不给我个音信。这章首句写情人的衣着,以衣着代人,从衣着的鲜艳留下的深刻印象,以烘托人的美好难忘。这与下句“悠悠我心”,爱之深,思之切,形成了有机联系。继而又写“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由于爱而思,看来颇有点责怪的意味了。但这责怪,仍是爱之深,思之切的一种表现。如果她对他采取来不来由你的无所谓的态度,那也就谈不上什么爱了。
 第二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首句与第一章一样,由物及人,然而却把“衿”易为“佩”。佩,是佩玉。佩玉的晶莹剔透,象征着人的高洁。如果说衣着(衿)之美还只是着重描绘外貌之美的话,那么佩饰之美则侧重揭示内在之美。这就把他既有外貌美,又具心灵美,表里如一,内外一致的完美形象描绘出来。这正是她之所以赢得她爱的重要条件,也是她朝思暮想,爱之不舍的根本原因所在。对这样一个完美的小伙子,第一章说“悠悠我心”,她老把他装在心里,固然有忧思的内容在,但没有更真切地表明。而在这章里,则毫无掩饰地说“悠悠我思”。由心到思,使相思之情更加明朗化、深刻化,在感情上又加深一层,推进一步。“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同样是责怪之词,但在第一章里责怪他“不嗣音”,这章却责怪他 “不来”。“不嗣音”,只是不通个音信,在相思的激切程度上尚有一定的距离。“不来”,不来到自己身边,畅谈情爱。距离的由远而近,表明相思之情越来越急切。作者在回环往复中更换个别字词,把这位热恋中的多情女子急不可耐的相思之情生动地勾画出来。
 第三章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读完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方知这位女子并不是坐在家里去怪怨情人 “不嗣音”、“不来”,而是早跑到幽会地城楼上等着他前来相会。可是再等他也不见来。他不如期负约,既不来,又不通个信息,也许她怪怨得有理。此时她正在城楼上时而翘首远望,时而走来走去,若有所失,百无聊赖,这正是 “悠悠我心”、“悠悠我思”的缘故。乃至于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至此,把相爱相思之情推向高峰。千百年来人们常用这两句话来表达相思之情,可见其影响之深,感染力之强!
 全诗在爱的基础上,集中一个 “思”字。首章 “悠悠我心”,是 “思”;次章 “悠悠我思”,是 “思”; 末章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还是 “思”。首尾一贯,越来越强烈,把相思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足见主人公火一般的恋情。
 这首诗前两章用重章的形式反复吟咏相思之情,末章则另辟意境,不独吟咏,而且见诸行动。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诗人正是通过她坦荡的自述和行动的叙写,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多情的少女形象。
子衿

子衿

[原文]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韩鲁嗣作诒。)
(衿、心、音,侵部。)
青青子佩,
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
子宁不来?
(佩、思、来,之部。)
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达、阙、月,祭部。)
[译文]
你的衣领青又青,常常在我心头萦绕。纵然我没去找你,你怎么不捎封信来?
你的佩玉系着青带,常常在我心中萦绕。纵然我没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亲自来吗?
我踟蹰徘徊,经常在那个城楼上。一天不见面,竟然好像三个月那么长。
[评介]
《子衿》三章,章四句。这是一位女子思念情人的诗。写这个姑娘焦躁不安地等候自己心爱的小伙子。久等不来,急得她团团转,似乎一天没有见着情人,就好像隔了三个月一样。真是情真意切。
《诗序》说:“《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要说本诗是“刺学校废”,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学校废的迹象来。清人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就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说:“小序谓‘刺学校废’,无据。”但是,他怀疑本篇为“亦思友之诗”。说:思友,恐怕也是无据的。同其它《郑风》一样,朱熹仍然认为本篇“亦淫奔之诗”。他解释“挑兮达兮”是 “轻儇跳跃之貌”,“放恣也”(《诗集传》)。恐怕这就是他认为词意儇薄,断为“淫奔”的证据罢。立场不同,所持观点也不同。他把“情歌”一律视为 “淫诗”,当然,《子衿》也在所难逃。毛奇龄说:“陈晦伯曰,《朱传》以《子衿》为淫奔诗,及作《白鹿洞赋》又从《序》说,此正中心不能泯处。而安成刘君谓其断章取义。夫毛郑去古未远,其说必有所本,故吕东莱宗之,作《读诗记》,朱氏乃敢戏东莱先辈为毛郑佞臣。然则刘君者殆亦朱氏之佞臣乎?”(见《白鹭洲主客说诗》)朱熹有时是自相矛盾的。说诗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主观武断其是非。
清人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引用曹操《短歌行》、《北史》里的有关记载和朱熹《白鹿洞赋》等史料证实“皆用《序》说。三家无异义”。从汉魏到唐宋明清各代,一些解说《诗经》者,大多数人继承了毛《传》“青衫,学子之所服”的说法。只是清人方玉润略加修改此说。他认为不是 “刺”,而是“伤学校废也”。他在《诗经原始》中说:“愚谓《序》言原未尝错,特谓‘刺学校’则失诗人语气。此盖学校久废不修,学者散处四方,或去或留,不能复聚如平日之盛,故其师伤之而作是诗。”这种说法也没离开《诗序》主旨,仍然认为是“学校废”。今人多不从此说。还是余冠英先生说得对:“这诗写一个女子在城阙等候她的情人,久等不见他来,急得她来回走个不停。一天不见面就像隔了三个月似的。末章写出她的烦乱情绪。” (见《诗经选》)
全诗共三章。前两章叠唱,写女子责怨情人不来找她,让她白等了许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朱熹 《诗集传》解“青青”为“纯绿之色”。“衿,领也。”嗣,《韩诗》作“诒”。“诒,寄也。曾不寄问也。”《笺》用韩说。这一章前两句是说“穿上青衫又佩上青衣领,该有多么漂亮啊,惹得我每天都在想念着你。”睹物思人,看见青领襟,想起了她的情人。这便抒发出女子思慕之情。后两句是说“即使我没到原来的地方去找你,难道你就不能给我捎个信儿来?”上句有假使之意,下句是反诘的语气。这是女子对情人的轻轻责怨,但不是恨。反诘句的运用,更突出地表现了女子热烈思念心上人的急切心情。这首诗本来是一篇三章,章四句的格式整齐的四言诗,唯有第一章最后一句是五个字。很明显,因为这句的意思用四言无法表达,作者不肯削足适履,为了表述清楚,就让它多了一个字。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根据叙事、抒情、状物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采取适当的语言形式,不被固定的格式所束缚,更能使诗歌的表达活泼自然,也更能显示出错落有致的形式美。这也是《诗经》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本诗第二章的复唱,更进一步表现了女子急切的思念之情。上一章说“不嗣音”下一章说“不来”。这是说只捎个口信来是起码的,或者说是很不够的,应该亲自走过来。虽说责怨,其实眷恋。由此可见,这个女子是望穿秋水盼望着情人翩然而至。
第三章,“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挑兮达兮”,往来轻疾的样子。“城阙”,闻一多《通义》说:“盖城墙当门两旁筑台,台上设楼,是谓观,亦谓之阙。城阙为城正面夹门两旁之楼。”城阙该是这对恋人经常秘约幽会的地方。这两句是说“姑娘在城楼上等小伙子,等了很久也不见他来,急得姑娘在城楼上团团转。正是由于这种思念眷恋之情,才有“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之感。这也正是“悠悠我心”,“悠悠我思”的具体写照。
本诗的结构特点也是重章叠唱。此外,叠字的使用值得一提。“青青子衿”写衣服的颜色,也描绘了人物的形象。“悠悠我心”,描写了人物的心理和神态。这些叠字的使用,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也使语言更加活泼而富于音乐性。

☚ 风雨   扬之水 ☛
子衿

子衿zǐjīn

┃━ 学子。青衿,古代学子穿的衣服,后以“子衿”代称学子。明·沈自晋《望湖亭》传奇二:“但只年华二八,尚列子衿,学业庶几,未登仙籍。”或称有才学的人。三国魏·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门馆   文宣 ☛

子衿

❶借指青年学子。南朝梁江淹《谢法曹惠连赠别》诗: “子衿怨勿往,谷风消轻薄。”
❷代称生员。明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二·北场口语之多》: “然向来被议者,主试皆南人,举子皆胄监,岂畿辅子衿,皆曾史耶? ”
○ 青衿

子衿

子,古代男子的美称。衿,衣领。《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衿是古代学子装束,故后来用“子衿”“青衿”代指学生。明清时则专指秀才。参见 〔青衿〕

子衿

子衿

学子、生员的代称。《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后因称学子、生员为“子衿”。

☚ 府州县学的生员   庠生 ☛

府州县学的生员【同义】总目录
府州县学的生员子衿庠生

子衿zǐ jīn

借指士子。沈自晋《望湖亭》:“年华十八,尚列~~;学业庶几,未登仙籍。”

子衿

《诗·郑风》篇名。内容说法不一:或以为写女子等情人而不见的心情;或以为刺“学校废”;或以为“思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