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护理
婴幼儿腹泻或称消化不良,是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是婴幼儿时期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发病年龄多在1岁半以下,夏秋季较常见。婴幼儿腹泻常由于肠道内细菌(以致病性大肠杆菌为主)或病毒感染所致; 也可由肠道外感染而引起; 还可因发热及病原体或其毒素的影响,使胃肠的消化酶分泌减少以及消化道功能紊乱。婴幼儿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消化酶的活性较低(淀粉酶于3个月时有活性,胃蛋白酶于6、7个月时稍有活性),因此喂养不当也易引起腹泻。
腹泻和呕吐使大量水分和电解质由消化道丢失,婴儿的神经、内分泌和肾脏的发育尚不成熟,对水和电解质的调节功能不良,且婴儿的新陈代谢较快,故易产生水和电解质紊乱,从而产生中毒症状如发热、嗜睡、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等。应做好如下观察与护理:
腹泻 轻型腹泻(单纯性消化不良) 每日大便约5~6次,多者可达10余次,偶有呕吐,食欲减退,但体液丢失较少,故临床不显脱水症状。也可由轻型转为重型腹泻(中毒性消化不良)。重型腹泻也可急性发病,每日大便10次以上,多至30余次,而逐渐出现各种中毒症状。
应注意观察患儿大便的性质与量。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的腹泻,大便味腥臭,有较多的粘液,偶见血丝。O111、O125、O127、O128,所致的腹泻大便中有较多的脓液。秋季腹泻大便为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带有少量粘液,无腥臭味,镜检脓球少见。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多续发于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大便先呈黄绿色,3~4日后,多转变为带有腥臭味的暗绿色便,叫做海水样大便。霉菌性肠炎多并发于其他感染,如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久治不愈,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者,大便为黄色稀水便,有时呈豆腐渣状,有的发绿,泡沫较多,带有粘液,大便镜检有见霉菌孢子及菌丝。根据大便性质不同,可针对病因采取及时、适当的治疗与护理。
正确估计从大便中丢失的水分,以为补液的参考。可采取尿布使用前后称量:便后尿布重量减便前尿布重量;使用固定重量的尿布或吸水纸类,便后称量减原重量;约略估计: 先以不同量的水湿润尿布,对湿迹大小有初步印象,以后按此估计。估计大便水分时需与小便区分,男孩可接小便标本瓶,女孩则较难分辨。患儿的臀部护理(参见“婴幼儿护理”条)。
脱水 脱水因性质不同可分等渗、低渗与高渗三类。等渗性脱水主要丢失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不增加也很少丢失,患儿肾功能较好,使体液维持在等渗状态。血清钠为130~150mEq/L。临床所见多属等渗性。中等以上等渗性脱水可出现口渴,皮肤弹性减低,唇、舌干燥,眼窝和前囟下陷;重度可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四肢厥冷及倦睡等症状。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丢失量多,部分丢失到体外,部分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液增加,因此,循环量很快减少,脱水症状出现较早,易致循环衰竭。但口渴不明显。低渗性脱水往往在腹泻较重,钠丢失较多,以及腹泻时饮水多而电解质摄入不足的情况下发生。血清钠在130mEq/L以下。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高,细胞内液转移至细胞外造成细胞内脱水,而细胞外液减少并不严重。由于丢失的水分超过电解质的丢失量,故呈高渗性脱水。患儿呈现明显的口渴、高热和烦躁,但脱水症状相对较轻。血清钠在150mEq/L以上。根据脱水性质与程度决定补充的液体性质。眼窝、前囟、皮肤弹力恢复正常,尿量增多,眼睑闭拢,四肢温暖为脱水基本纠正的表现。
脱水主要采用液体疗法,其目的在于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恢复和维持血容量、渗透压、酸碱度和电解质成分的稳定以恢复正常人体的功能。轻度脱水以口服补液为主;中、重度脱水在脱水基本纠正后,也应由静脉滴注改为口服补液。口服补液时,应少量多次哺喂,以免呕吐,一次喂液过多,肠蠕动增加,反而引起腹泻。
静脉滴注补液时,患儿烦躁,哭闹不安,可按医嘱给适当镇静剂如复方冬眠灵,10%水合氯醛等。用约束带约束肢体,以防患儿抓曳,使针头脱出静脉而影响治疗,并应观察局部有无肿胀、渗出或患儿有无寒战、紫绀等全身反应。注意滴速,按医嘱在规定时间内输进定量液体及药物。滴入过慢,脱水不易纠正,过快易致肺水肿,增加心脏负担而引起心力衰竭。
入院时,补液后,或根据情况定时测量体重,以估计脱水及纠正后的情况。小婴儿及新生儿酸中毒症状不明显,常依二氧化碳结合力来确定。在循环改善,脱水基本纠正,肾功能恢复后,酸中毒即可逐渐减轻或消失。发生严重酸中毒时,可按医嘱静脉输入乳酸钠或碳酸氢钠。
关于补钾的问题:腹泻时,钾从消化道排出,需要补充。在脱水时,由于组织缺氧、酸中毒和尿量少,所以血清钾降低多不显著。补液后,血液被稀释,钾随尿量增加而排出,酸中毒被纠正后,钾向细胞内转移,因此出现低钾血症,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软弱无力、心音低钝、肌张力低、腹胀及肠鸣音减弱等。应及时与医生联系,考虑检查血钾和补钾。在临床实践中,往往不等出现上述缺钾症状即开始补钾。由于高钾血症也有生命危险,为了防止因纠正低血钾而引起高钾血症,在静脉补钾时,要注意“四不宜”原则,即:不宜过早,不宜过浓,不宜过快,不宜过多。具体作法是要在患儿肾功能恢复开始排尿后补钾,可将全日量均分4~6次口服,口服比静脉滴注更为安全。缺钾明显或不能口服者静脉滴注氯化钾,浓度为0.1~0.3%,一日量滴入时间不应少于8小时,绝对不可由静脉推入。肾脏是防止高钾血症的重要器官,补钾时要充分发挥肾脏的调节作用。一般食物含钾量较多,患儿饮食达正常量一半以上时,即可停止补钾。
营养不良或腹泻较久的患儿在输液后出现惊厥、手足搐搦是低血钙的临床表现,须及时与医生联系,按医嘱补充钙剂。
另外还须根据脱水程度禁食,给消化道以适当休息,恢复饮食后,母乳喂养者应酌情减少每次喂乳时间,人工喂养者饮食量亦应由少到多,由稀到浓。准确记录病情及液体出入量,如大小便次数、大便气味、颜色、有无粘液、脓血等,呕吐次数、量、颜色,口服及输液量等。按胃肠道隔离技术护理患儿,特别在处理粪便后,应将手洗净,尿布与便盆应予以适当处理,以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