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Jiāng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云南之陇川、泸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为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汉族、朝鲜族、满族、羌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 “姓也。炎帝生於姜水,因以为姓。其后太公封於齐,世与周鲁为婚姻,历二十九世,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 《中文大字典》 亦载,其注引 《说文》 云:“姜,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从女,羊声。” 又据《广韵》 注云: “姓也。出天水。齐姓,本自炎帝,居於姜水,因为氏。汉初,以豪族徙关中,遂居天水也。”可佐郑氏之说。 ❷或为桓氏所改。郑樵又云:“桓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 桓姓乃齐 (姜)桓公之后。追本溯源,当系出姜姓。故有“准制改为姜氏”之说。 ❸为满族姜佳氏所改。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三国时蜀汉有姜维,天水人,征西将军; 宋代有姜特立,丽水人;明代有姜立纲,瑞安人。 姜jiāng姓。炎帝之後。姜牙建功於周,封於齊,則齊宗室(從姜牙至齊簡公)皆爲姜姓。《漢書》班固《幽通賦》:“嬀巢姜於孺筮兮,旦算祀於挈龜。”張超《誚青衣賦》:“文公懷安,姜笑其鄙。” 姜 《说文》:“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姜,姓。《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通“彊” qiang [例] 《通训定声》:“姜,假借为。强”《礼记·表记》:“鹊之姜姜。”按,《诗·鄘风·鹑之奔奔》作“鹊之彊彊”。彊彊,鸟雌雄相随而飞。姜通“彊”。 姜,见母、阳部;彊,群母、阳部。见、群旁纽双声,阳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姜 姜jiāng姓。《鄘风·桑中》一章:“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毛《传》: “姜,姓也。”郑《笺》:“人谁思乎?乃思美孟姜。”朱熹《集传》: “孟,长也。姜,齐女。”《大雅·绵》二章: “爰及姜女,聿来胥宇。”毛《传》:“姜女,大姜也。”大,tài。 ☚ 美目 类 ☛ 姜读音j·iang(-),为iang韵目,属ang—iang—uang韵部。居良切,平,阳韵。 ❶姓。 ❷多年生草本姜科植物名,亦称“生姜”,原产印度尼西亚,根茎可作调料。 上一条: 矼 下一条: 薑 姜〔jiang〕 shand. 姜薑{}三4456见「姜水」、「姜头」、「姜母」、「姜米」、「姜疤」、「姜酌」、「姜脑」、「姜黄」、「姜脯」、「姜麻」、「姜蓉」、「姜槌」、「姜歇」、「姜蜢」、「姜精」、「姜嫲」、「姜槽」、「姜嘴」、「姜糖」、「姜不辣」、「姜包儿」、「姜皮子」、「姜丝儿」、「姜米子」、「姜妈丝」、「姜赤喇」、「姜豆腐」、「姜把子」、「姜码儿」、「姜盐茶」、「姜椎子」、「姜窝子」、「姜碎儿」、「姜嫲米」、「姜滋辣味儿」   姜薑❶jiāng❶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也叫姜,不规则块状,色黄味辣,是常用的调味品,也可以做药材。通称生姜。 ❷姓。 姜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茎黄褐色,味辣,可供调味用:~汤丨~芽丨生~。 姜jiāng❶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黄色,味辣,可作调味品,也可入药。 ❷ 指这种植物的根茎:生姜断不了辣气。 ❸ 姓。 姜jiang姜黄 姜片 姜汤 姜糖 老姜 嫩姜 生姜 生姜还是老的辣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jiāng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块根黄色,味辣,可以调味或入药:平儿剔了一壳黄子送来,凤姐道,“多到些~醋”。一面也吃了。(三八·870) 古代名物 > 穀蔬類 > 蔬部 > 辛香 > 薑 薑 jiāng 亦作“䕬”,亦稱“生薑”。薑科,多年生草本,作一年生栽培。初生如嫩蘆,苗高二三尺,葉似箭竹而稍長,苗青根黄。根莖肥大,有辛辣味,可作蔬菜或香辛調料。曝乾者稱乾薑,可入藥。《說文·艸部》:“䕬,禦濕之菜也。”《吕氏春秋·本味》:“和之美者,陽樸之薑,招摇之桂。”《後漢書·方術傳》 :“既已得魚,恨無蜀中生薑耳。”宋·朱熹《咏子薑》詩:“薑云能損心,此謗誰與雪 ?”《紅樓夢》第三十回:“你们大暑天,誰還吃生薑呢 ?”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一·生薑》。 
薑 姜jiāng一作“寸姜”。清末民初闽粤、南洋江湖社会谓慈姑烟。《海底·闽粤及南洋各地通行之隐语》:“慈姑烟: 姜; 寸姜。” 姜jiāng〖名词〗 一、植物名。亦称“生姜”。根茎肥大,有辛辣味。可作蔬菜,香辛料,并供药用(1)。《货殖列传序》: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长江以南出产楠木、梓木、生姜、肉桂、金、锡、铅、丹砂。 二、春秋郑武公的妻子武姜(1)。《郑伯克段于鄢》: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武姜走出隧道,也赋诗说:“走出隧道外,心里多么畅快。” 姜1jiāng姓。《诗经·陈风·衡门》:“岂其取妻,必齐之~?”
姜2薑jiāng植物名,生姜。《史记·货殖列传》:“江南出楠梓~桂金锡连丹沙……” 姜*薑❶ ❷jiangBDAA ❶植物名。多年生草本,根茎黄色,有辣味,为常用调味品,中医入药。 ❷指这种植物的根茎。 ❸姓。 荤菜 荤菜荤 焄 有辛辣气味的蔬菜:辛(荤辛) 葱:葱(~白;~花;大~) 芤 菜伯鹿胎 和事草 蒜:蒜(~苗;青~;大蒜) 葫(葫蒜)麝香草 姜:姜(~皮;干~;老~) 芫荽:香菜 胡荽 韭菜:韭(青~;黄~) 丰本 起阳草草钟乳 草中乳 懒人菜 韭菜茎:韭白 捣碎的姜蒜或韭菜:齑 古书上指一种香菜:蓠(江~) (有气味的蔬菜:荤菜) ☚ 根茎类蔬菜 瓜 ☛ 姜姓;水名:~水/~后/~戎/~嫄。又孟~女。 姜ginger姜科(Zingiberaceae)姜属能形成地下肉质根茎的栽培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栽培。学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古名薑,别名生姜、黄姜。染色体数2n=2x=22。肉质根茎供食用,每100克鲜姜中含水分85~87克、碳水化合物8.5克、蛋白质0.6~1.4克等,含姜辣素[姜酚C17H26O4)、姜油酮 (C11 H14O3)、姜烯酚 (C17 H24 O3)和姜醇(C15H26O)]等,因而具特殊香辣味。可做香辛调料,亦可加工成姜干、姜粉、姜汁、姜酒和糖渍、酱渍等多种食品,有健胃、去寒和发汗功效。 起源和传播 原产中国及东南亚等热带地区,约于公元1世纪传入地中海地区,3世纪传入日本,11世纪传入英格兰,1585年传到美洲,现广泛栽培于世界各热带、亚热带地区,以亚洲和非洲为主,欧美栽培较少。牙买加、尼日利亚、塞拉利昂、中国、印度和日本是主要生产国。中国自古栽培,湖北江陵战国墓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等的陪葬物中有姜块,明代开始向北方扩大,清代北方已普遍栽培,现除东北、西北寒冷地区外,中部、南部诸省均有栽培,广东、浙江、山东为主产区。 植物学性状 浅根系,主要根群分布在半径40厘米和深30厘米的土层内,土表10厘米以内约占60~70%。根有纤维根和肉质根两种。纤维根从幼芽基部发生,为初生的吸收根; 肉质根着生在姜母及子姜的茎节上,兼有吸收和支持功能。地上茎直立,为叶鞘包被,茎高80~100厘米,茎基部膨大形成地下肉质根茎。根茎黄色块状,其解剖结构由外及内依次为周皮层、皮层、内皮层、维管束环及髓部薄壁组织。髓部维管束分散排列。叶包括叶片和叶鞘两部分,叶片披针形,互生。穗状花序,淡黄色,开花结果者极少。 类型与品种 根据植株形态和生长习性可分为两种类型。疏苗型: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分枝少,叶深绿色,根茎节少而稀,姜块肥大,多单层排列。如山东莱芜大姜、广东疏轮大肉姜等。密苗型:长势中等,分枝多,叶色绿,根茎节多而密,姜球数多,双层或多层排列。代表品种有山东莱芜片姜,广东密轮细肉姜,浙江红爪姜、黄爪姜,安徽铜陵白姜,湖北来凤生姜,云南玉溪黄姜,贵州遵义大白姜,广西玉林圆肉姜,福建红芽姜及四川软化栽培的竹根姜等。 生长发育和根茎形成 从种姜萌芽开始,经发芽期、幼苗期、茎叶与根茎旺盛生长期和根茎休眠期。 发芽期 从芽萌动到第一片叶展开,靠种姜养分生长,约45~50天。发芽适温为22~25℃,低于20℃发芽缓慢,高于28℃,幼芽徒长,瘦弱。上壤湿润、疏松透气有利于发根和幼芽生长。 幼苗期 从第一片叶展开到具有两个侧枝,以主茎和根系生长为主,约60~70天。生长适温为20~25℃。此期以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为主。 茎叶与根茎旺盛生长期 分枝大量发生,叶数剧增,叶面积迅速扩大,根茎加速膨大,是产品器官形成的主要时期。前期以茎叶生长为主,后期以根茎膨大为主。生长适宜日温为20~25℃,夜温18℃左右,要求光照良好、肥水充足的生长条件。霜期前收获并贮藏。 根茎休眠期 贮藏过程中根茎被迫休眠。 种姜发芽出苗后长成主茎,主茎基部膨大形成初生根茎,称“姜母”。姜母两侧腋芽可萌发2~4个新苗,为一次分枝,基部膨大形成一次姜球,称“子姜”。子姜上侧芽继续萌发抽出二次分枝,基部膨大形成二次姜球,称“孙姜”。如此继续形成由姜母和多次姜球组成的完整根茎。每株约发生10~15个分枝,多者达20个以上。 栽培技术 姜喜温,生长期长,中国各地多于春季播种,霜前收获。播期从南至北逐渐推迟,广东、广西等无霜区1月至4月可随时播种;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安徽等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华北地区5月上旬至5月中旬播种,姜根系浅,吸收能力较弱,宜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通气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的轻壤土、壤土或重壤土。

姜的生长周期 播种前晒种催芽,洗净种姜,晾晒2~3天,以提高种姜温度,减少水分,促进养分分解。精选姜种,置22~25℃黑暗温暖处培育壮芽,需20~25天。 冬前秋耕,立春细耙。中国南方多雨地区采用高畦栽培,北方开沟种植,沟内施足基肥,播前将已催芽的姜种掰成小块,每块70~100克为宜,其上留一个壮芽。每亩用种姜400~500公斤。先浇透水,将种姜排放沟中,后覆土约4~5厘米。 姜茎直立,叶片开展度小,较耐荫,适密植。行距52~55厘米、株距18~20厘米。姜不耐强光,光补偿点为500~800勒克斯,光饱和点为25000~30 000勒克斯,35 000勒克斯以上时光合作用逐渐减弱,20000~35000勒克斯为姜个体光合作用的适宜光强。因此姜生长前期需遮荫。南方于苗期多搭遮荫棚,8月下旬拆除; 也有与棚架作物间、套种进行遮荫的; 北方多插草遮荫,播种后在沟南侧插谷草或玉米秸,编成花篱,高约70~80厘米,8月上旬后拔除。姜幼苗期长,生长缓慢,须防草害,每亩可用0.75~1.0公斤除草醚与半潮湿细土充分混匀,撒在姜沟周围,保持土面湿润,杀草效果达80%以上。幼苗期需水量不大,暴雨后应及时排水,以防姜块腐烂。旺盛生长期需水量较多,保持土壤经常湿润。 姜植株鲜重增长动态与对氮、磷、钾的吸收动态相一致,幼苗期对三要素的吸收量约占全期总吸收量的6%,生长盛期约占94%,对氮、磷、钾吸收比率大致为4:1:4。姜所需养分,除由基肥供给外,还需追肥。苗高35厘米时,追施少量速效氮肥,称“催苗肥”;2~3个分枝时补施有机肥; 6~8个分枝时追施速效肥,促使姜块迅速膨大并防止后期缺肥而茎叶早衰。旺盛生长期,需结合追肥和浇水进行培土,变沟为垄,为根茎生长创造适宜条件。 种姜在发芽并长成新株后,不腐烂,不干瘪,可以采收食用。鲜姜多在霜前收获,也可在根茎旺盛生长时采收嫩姜。 贮藏加工 窖藏。贮藏前期,呼吸作用强,保持18℃左右温度,有利于伤口愈合和地上残茎脱落; 贮藏后期,保持窖温12~13℃,以控制呼吸减少消耗,窖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5%以上,防姜块失水干缩; 空气中CO2浓度约2%、O219%时,对姜块呼吸有抑制作用。 简易加工: ❶腌姜。每50公斤鲜姜加盐12.5公斤、水2.5公斤,一层鲜姜撒一层盐,每天倒缸一次,15天后封缸贮存。 ❷腌姜芽。选肥壮、白嫩的伏姜芽,每50公斤加盐12.5公斤,15天即可食用。 ❸甜酱姜芽。将50公斤腌姜芽浸水,控干后入缸卤酱,每50公斤姜芽用酱38.5公斤,经4~5天,再用甜面酱酱渍15天。此外,还可加工成姜糖、姜罐头等。 病虫害及防治 腐烂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为细菌病。主要侵害叶及根茎部,发病时叶片由下至上变枯黄色,萎蔫反卷。茎基部和根茎呈黄褐色水渍状,维管束变褐,根茎腐烂,甚至地上部凋萎枯死。通常6月开始发病,8月至9月高温季节发病严重,且蔓延迅速。病原菌主要在根茎及土壤中越冬,田间传染媒介为灌溉水、肥料和地下害虫。可实行轮作换茬; 严格选用无病姜种; 灌溉时防止病田水流入无病田中; 禁用病株沤制堆肥等方法防治。姜gingerZingiber officinale Rosc.,又称生姜、黄姜。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作一年生栽培。2n=2x=22。原产中国及东南亚热带地区,已遍布世界。浅根系,分纤维根和肉质根两种。地上茎直立,为叶鞘所包,茎高80~100 cm,茎基部膨大,形成地下根状茎。叶包括叶片和叶鞘两部分,叶片披针形,互生。穗状花序,花淡黄色。蒴果,开花结果者极少。一般用成熟的地下根状茎繁殖。喜温暖湿润,忌炎热、干旱,不耐霜冻,在无霜期内生育。发芽需较高的温度,催芽后定植,夏季需遮阳降温,覆草保墒,秋季短日照条件下形成姜块。栽培有收种姜、嫩姜及老姜的习惯。种姜发芽后苗高15~18 cm时结合施肥、中耕,在不伤根系下收回种姜,俗称偷娘姜。白露前后收嫩姜,供鲜食或腌渍用。霜冻前应及时收老姜,防止受冻。生姜含姜油酚、姜油酮、姜烯酚和姜油醇等,具特殊辣味,可作香辛调料,也可加工成姜干、姜粉、姜汁、姜酒、糖姜、醋姜、糟姜,工业上可以提炼姜油。入药有健胃、去寒和发汗的功效。 姜姜科姜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又称生姜。株高40~100 cm,根状茎肥厚,具辛辣香味。根群分布于深30 cm内的耕层,分布半径约40 cm。一般不开花。叶无柄,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叶鞘抱茎。花葶自根状茎生出,直立,穗状花序。花冠黄绿色,花期7~9月。蒴果。染色体数2n=22。生长适宜温度22~25℃,5℃以下停止生长。分疏苗型和密苗型2类。原产印度常绿雨林边沿地带。中国古来引种栽培,山东、江苏、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四川栽培较多。栽培品种有红爪姜、黄爪姜、白姜、凤生姜和北方姜等。根状茎繁殖,用根状茎沙藏室内,春季催芽,催芽后掰开成3~5块,每块带一壮芽。按20 cm×50 cm的株行距种植,亩用种量250~300 kg,10~11月挖收,亩可收获1500 kg。姜块洗净,冷蒸馏24h即得姜油,得油率0.27%~0.33%。姜油用于食品和化妆品香料。民间调味香料,或糖、盐腌制作姜片糖等小食品。 姜 姜jiangZingiber offieinale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作1年生栽培。须根不发达,根状茎肥厚,扁平,呈不规则的块状;灰白或黄色,具芳香和辛辣味。地上茎高60~70厘米。叶披针形,排成两列、无叶柄,叶舌膜质。穗状花序,花下有淡绿色或边缘淡黄色的苞片层层包围。花冠黄绿色,能育雄蕊1枚,另有退化雄蕊连合成的唇瓣,紫色,散布白斑点。在温带通常不开花,喜阴湿温暖、忌干旱、霜冻。蔬菜用姜适宜栽在壤土或粘土。原产印尼,我国中、南部普遍栽培。根状块茎作蔬菜,香辛料,并供药用。 ☚ 竹 芋头 ☛ 姜 姜又称“生姜”,古代主要的调味类蔬菜之一。《论语·乡党》:“不撤姜食”;《吕氏春秋·本味》:“和之美者,阳朴之姜”,说明姜很早就成为主要的调味品。姜味辛辣,去腥解毒; 也可酱渍、糖渍,制姜干。 ☚ 苴莼 肉芝 ☛ 姜Ginger又叫生姜,系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含有姜醇、姜烯、莰烯、姜辣素、姜烯酮、姜酮及多种氨基酸等。本品有散寒止痛、解毒止呕、温经通络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等,用3~9g煎汤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软组织伤痛等,用其针剂肌注或穴位注射,1次2~4ml。 姜 姜Jiang姜科。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根茎肥厚,块状。叶二列,叶片披针形至椭圆形。穗状花序球果状;花两性,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外轮萼片状,内轮花冠黄绿色,退化雄蕊和一花瓣形成3裂唇瓣,能育雄蕊1枚;子房下位。蒴果。我国中部、南部广为栽培。根状茎为调味料或供药用,为驱风、兴奋剂。 
姜 ☚ 大蕉 美人蕉 ☛ 姜 姜Zingiber officinale俗称“生姜”。单子叶植物,姜科,原产印度尼西亚。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姜为地下茎膨大成不规则块状的地下根状茎。表面灰白色或淡黄色,有的品种上面的嫩芽及节处有紫红色。姜有一种特殊的辛辣味,既可作为蔬菜或调味香辛料,切成片状又可作为中药用。民间常用姜片加红糖冲服,可治感冒。花被橙黄色,唇瓣紫色,在温带通常不开花。 ☚ 大葱 大蒜 ☛ 姜薑jiāng❶姓。 ❷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有辣味,是常用调味品,亦可入药。 姜(祰)jiānɡ❶ (草本植物;这种植物的根茎) ginger ❷ (姓氏) a surname: ~ 维 Jiang Wei ◆姜黄 {植} rhizoma curcumae longae;radix curcumae longae;turmeric;Carcuma longa; 姜老的辣 The ginger is by its nature the more biting the older it becomes.;Ginger is hottest when it's old.;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a willing victim letting himself be caught;willingly to fall into the snare;willingly to play into sb.'s hands; 姜汤 ginger decoction 姜ginger 姜(1)族姓名。相传始祖为炎帝。姜、许、申、吕等国公族属于此姓。(2)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芳香而辛辣,用作调味品,亦可入药。包山楚简258简:“𧅁二𥬹。”即姜二筐。《招魂》:“辛甘行些。”王逸注:“辛,谓椒姜也。”《史记·滑稽列传》:楚王马死,欲以大夫礼葬之,优孟说楚王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索隐:“古者食肉用姜枣,《礼·内则》云:‘实枣于其腹中,屑桂与姜,以洒诸其上而食之’是也。” 姜jiāng❶ 姜桂之性
❹ 痴鼠拖姜 姜薑jiāng(9画)
  【提示】在汉字简化前,用作植物名时,“姜” 的繁体是“薑”; 用作姓氏、民族名及河流名时,“姜” 没有繁体。女,单独位于字或部件下面时,宋体撇上端不出头,楷体撇上端出头。 *姜1jiāng9画 羊部 姓。
*姜2(薑)jiāng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茎有辣味,可做调味品和药。 姜 ☚ 姓 姬 ☛ 姜1姜2薑jiāng姜1是甲骨文以 来的会意兼形声字。本作羌(qiāng),是古代西方牧羊的民族。有作女旁的,特别指商王的妃嫔。(女字通奴,也可能指牧羊的奴隶)。后来作姓用,姓氏字多女旁,如姚姬(jī)娄等。姓字本来也只作“生”,约小篆以后加女旁。 近代中医开药方,用姜2字同音代替植物中的薑字。它的地下茎黄色,味辣,可供调味用,也可入药。笔画简单了许多。现以姜2为规范字。见《总表》。姜薑★繁◎常★常◎常
jiānɡ姜,形声,从女,羊声,姓。薑,形声,从艸,畺声,一种草本植物,根茎可作调料。近代俗字、《简化字表》把“薑”简作“姜”,采用同音代替。 【辨析】 “姜”与“薑”不是等义简繁字。 【构词】 姜汤(薑湯)∣生姜(生薑)∣鲜姜(鮮薑)∣姜维(姜維,人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