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姚雪垠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姚雪垠1910—1999河南邓县人 姚雪垠
姚雪垠
姚雪垠1910——原名冠三,河南鄧縣人,1910年 (清宣統二年) 生。幼年入私塾、小學。1929年春,赴開封考入河南大學預科,未幾被捕,爲學校開除。獲釋後,依靠自學。曾在豫北淇縣楚旺中學、信陽義光女子中學任教職。1933年與人開辦大陸書店,出版刊物《大陸文藝》、《今日》。1937年主编《風雨》週刊。後曾在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會任職,被派赴均縣留守處。1941年5月,至大别山,以韋永成名義主编《中原文化》半月刊。1943年初,赴重慶,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創作研究部副部長。後在四川三臺任東北大學副教授。1949年起,任上海大夏大學教授,兼任教務長和代理文學院院長。1951年至河南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1953年轉至中南作家協會。1960年被分配至武漢市文聯工作。1973年至武漢市文化局創作評論室工作。1978年被選第五届全國政協委員。後任湖北省文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品有《戎馬戀》、《春暖花開的時候》、《春到前綫》、《小說是怎樣寫成的》、《李自成》等。 姚雪垠 姚雪垠1910—1999小说家。原名冠三。河南邓州人。1929年入河南大学预科,因参与学潮被捕。出狱后被学校开除,靠自学走上创作道路。1938年发表的《差半车麦秸》,以活泼生动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农民游击队员的形象,受到文艺界的重视。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创作研究部副部长。此后,辗转于大后方各地,从事抗日文艺宣传活动,创作了《牛全德和红萝卜》和《春暖花开的时候》等长篇小说。1941年在大别山区编辑《中原文化》,1943年到重庆创作长篇《戎马恋》。1945年在四川东北大学任教。1947年到上海出版了描写河南地区土匪生活的长篇小说《长夜》。新中国成立后,先在大夏大学任教,后到中南作协从事专业创作。1963年起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到1981年已出一至三卷。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1999年9月出版《李自成》第四、第五卷。 ☚ 卞之琳 吴强 ☛ 姚雪垠 姚雪垠1910.10.10—原名姚冠三,字汉英。曾用名姚浮华。笔名有雪痕、雪垠、沉思等。河南省邓县人。幼年在家乡念过私塾,上过小学。1924年曾在信阳念过初中。直奉战争时返乡途中被土匪头目绑票,收为义子,在土匪群里滞留约三个月。1929年考入开封的河南大学预科,在校时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捕,出狱后上了一年学,即被学校当局开除。开封的两年生活,使他接触到进步的学生运动和书刊,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著作。被学校开除后,他过着流亡生活,到过北平,九一八事变后又返回河南,备尝人间艰辛。这期间他依靠刻苦自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在上海、天津等地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等作品。抗战时期,他从北平回到开封,曾参与主编抗日刊物《风雨》周刊,以战地记者身份到台儿庄一带,写了小册子《战地书简》。同年他的成名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1945年结集出版)发表,受到文坛的重视。作品描写了农民在抗日烽火中的觉醒和斗争,内容真切生动。武汉失陷后,他曾在第五战区参加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1939年开始在《读书月报》上发表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1944年出版),描写抗战时期在大别山地区活动的一群青年男女的生活、爱情和斗争经历。作品发表后颇为引人注目。这时期他还写了中篇小说《牛全德和红萝卜》(1942年出版单行本),仍以表现农民在抗战中的觉醒为主题,在作品的语言和风格上进行了新的探索。这期间他还在《全民抗战》、《群众》等杂志和《大公报》副刊上,发表了一批散文和评论文章。1940年因病回到邓县家中,皖南事变后到大别山,住到1942年出山。在此期间,他写了长篇小说《戎马恋》(1946年出版)。后到重庆东北大学任教。去重庆时期还写了短篇小说集《新苗》(1943年)、《重逢》(1943年)等。1945年夏开始写自传体长篇小说《长夜》,以早年在土匪群中生活为基础,反映二十年代中国北方农村的一个侧面。1947年到上海,曾在一所农业学校里任教,同时开始对明代历史进行研究,发表过两篇学术文章。建国前,他还写过剧本《一封信》,传记文学《记卢镕轩》,小说集《母爱》等。建国后,长期在河南从事专业创作,写有长篇小说《捕虎记》(未出版),多卷本长篇小说《李自成》等。 ☚ 姚民哀 姚鹓雏 ☛ 姚雪垠 现代作家。河南邓县人。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38年发表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而成名。抗战时期还著有中篇小说《牛全德和红萝卜》等,1947年出版长篇小说《长夜》。解放后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现已出版三卷。 姚雪垠 姚雪垠1910—Yao Xueyin跨现、当代小说家。河南省邓县人。小时读过3年小学和不到一学期的初中。1929年到开封考入河南大学预科,后因参加学运而被开除。他爱好中国历史和中国古典文学,主要靠刻苦自学而走上创作道路。1938年发表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40年代先后出版了《牛全德和红萝卜》、《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等中长篇小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写了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等。 ☚ 王愿坚 峻青 ☛ 姚雪垠 姚雪垠现代著名作家。生于1910年。河南邓县人。1919年,姚雪垠入私塾读书,后入教会办的鸿文小学读书,而后又入信阳教会中学读书。1929年,姚雪垠考入河南大学预科班学习,学习期间因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和政治斗争,而遭国民党反动政府逮捕,并被学校开除。这期间,他读了大量文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书籍,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1931年,姚雪垠来到北京,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图书馆读书。“九· 一八”事变以后,他回到河南,在淇县中学、信阳义光女子中学等学校任教。不久后姚雪垠与王国权、苗代铭等人一起在开封开办大陆书店,并编辑杂志 《今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姚雪垠在开封与他人一起共同合办 《风雨》月刊。1938年,来到武汉,参加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后任第五战区长官部秘书。1941年以后,曾在大别山区编辑《中原文化》半月刊。1945年,曾到内迁的东北大学任教。1947年,来到上海,并从事专业文学创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姚雪垠先在大夏大学任教,而后到中南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姚雪垠几十年来 一直笔耕不辍,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有: 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长夜》、《李自成》等,中篇小说 《牛全德和红萝卜》,短篇小说集《差半车麦秸》等。尤其是他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曾多次被搬上影视银屏,影响十分广泛,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右为姚雪垠 ☚ 赵树理 俞平伯 ☛ 姚雪垠 姚雪垠1910~现当代小说家。河南邓县人。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38年发表的成名作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运用生动活泼的河南口语,描写淳朴善良而又带有某些落后意识的农民游击队员觉醒成长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前,还先后出版了中篇小说《牛全德和红萝卜》、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长夜》 (1947)等作品。后者通过青年学生陶菊生被土匪绑架的经历,在“五四”以后第一个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一支绿林队伍的生活,并揭示了20年代盗贼蜂起的社会根源,此书译成法文后,作者获马赛纪念勋章。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平反。他的重要作品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酝酿早在40年代初即已开始,1957年动笔,现已出完前三卷。小说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义军斗争的历程为主线,展现了明代末年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成功地塑造了李自成、刘宗敏、张献忠等农民义军领袖及最高封建统治者崇祯帝等典型形象。这部小说的出版,推进了历史小说创作的发展。 ☚ 萧乾 师陀 ☛ 姚雪垠1910~1999当代作家。原名姚冠三。河南省邓县人。1929年考入河南大学预科,后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失去学籍。依靠刻苦自学,走上创作道路。1929年用“雪痕”笔名发笔处女作《两个孤坟》。抗战期间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相继发表了《牛全德与红萝卜》、《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长夜》等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河南、湖北、北京等地从事专业创作,曾任第五届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主席等职。1957年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计划5卷约300万字。1963、1977、1981年分别出版第一、第二、第三卷。这部小说以李自成起义为背景,描写了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艺术地再现了明末的历史现实,受到广大读者和文艺界的高度赞扬,是其代表作品。 姚雪垠1910~1999Yao Xueyincontemporary writer,his original name was Yao Guansan. Works:Lack of Half A Wagon’s Wheat Straws,Long Nights,etc.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