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姚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共1首 (词)元· 昨日奉候,知玉体已不恙,轩从可北矣,其戒行何时,作兰陵王曲问之,上雪崖使君 雪崖雪。 玉垒浮云变灭。 蓬婆外、晴白界天,西岭窗涵古今绝。 秦山置下列。 类媵姬姜娣侄。 望太白、三百去天,六月人犹失炎热。 缁尘苦为涅。 问谁可配兹,千仞高洁。 惟君雅号相优劣。 有北正寒冽,传将移节,及门再命益磬折。 未闻赐环玦。 我拙。 误名窃。 甚此日徵书,亦到岩穴。 何人轣辘同车辙。 华首最相悦,忍为轻别。 定成竹否,乞为汝,负羁绁。 按:案此下原有绿头鸭锦堂深一首,乃北宋晁端礼词,见闲斋琴趣外编,兹删去。 共1首 (词)元·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共1首 (词)元· 捧读雪楼宪使岁寒亭记,系节之余,攀疏斋例,亦赋乐章 寻丈岁寒亭,何多环侍。 烟节雪旓万青士。 旄头铁甲,更两苍官为帅。 落成天雨雪、皆奇事。 不独玄冬,偏生幽思。 六月清风失炎炽。 三年转烛,君去岂无人至。 惟应无坐啸、文章使。 按:程文海雪楼乐府附录 共1首 (词)元· 更休寻、玉山瑶草,蓬莱知在何处。 司花嫌被春风妒。 留待九秋清露。 还解语。 试问著当时,月夜乘鸾女。 何年遗汝。 甚不怕高寒,青冥万里,鬟鬓乱风雾。 人间世、无物有香如许。 灵均遗恨千古。 芙蓉杜若何堪佩,憔悴行吟沅浦。 空自苦。 悄教得扬雄,不信离骚赋。 云窗月户。 恨白发诗翁,年来多病,不识醉乡路。 共1首 (词)元· 清明上巳同日,亦吾生少遇,赋乐府奉呈判县伯阳志友,兼寄高侍读 畅光风袅袅,转幽蕙,泛崇兰。 最上巳清明,相期一日,百岁逢难。 鞦韆自儿女事,快邻翁、覆手羽觞乾。 莫道韶华一月,从今已属春残。 故人回首隔长安。 轮值下金銮。 对赐火新烟,应思韨禊,何地江干。 依然齿牙牢在,并年时、花似露中看。 独赖中书未老,言时发尚冲冠。 共1首 (词)元· 白发年来自笑余。 孔方从有绝交书。 谁怜多病曲生疏。 两岸行人争抵掌,谁家舟上载篮舆。 江南休问看山无。 共1首 (词)元· 有北先寒,来时鸿雁,记经何地初霜。 问渠鹅鹳,何苦上颜行。 浩荡烟波万顷,怕谁去、争许三湘。 聊容与,谁求系帛,传语寄炎荒。 丹山如凤鸟,相逢定是,问我行藏。 说于今华发,为汝增伤。 晚笑巢阿览德,莫贪快、千仞翱翔。 和鸣拟,从吹嶰管,终不似朝阳。 共1首 (词)元· 溯丹青未了。 森然玉立,相迎云表。 劳苦诗人,郑重鹿门清晓。 耆旧犹今好在,算窃比、山灵年少。 青盖照。 宜余翠葆,萧萧华皎。 渺渺。 汉水沧波,间流尽人间,几多悲啸。 □对羊公片石,一尊相吊。 唤起长庚小妾,试看坐、金鞍歌笑。 飞蚋小。 淡淡长空孤鸟。 共1首 (词)元· 高与双崖,冯雪魏青,三子皆人杰。 当年惯见中宵,天外德星难拆。 华觞雕俎,清辞细切琅玕,定应袖有锟铻铁。 而我独离群,卧南阳甘节。 书绝。 故人石影新翻,欲谱调疏声拙。 谁遣巫阳,唤起腾王长别。 珠帘画栋,萦飞南浦朝云,当时此句虽清切。 何似倚危栏,满西山晴雪。 共1首 (词)元· 笑疏斋,老来犹未情疏。 似嫌呼、缑山笙鹤,表彰特号云居。 善形容、世间有几,写绰约、天外无馀。 我怅离群,阳春寡和,溉鬵来食武昌鱼。 对芳酒、一声金缕,丝竹用何如。 今逾信、古人一言,名下无虚。 记前回、东山胜赏,万株霜叶红初。 向岩前、缓移玉勒,怕林下、相失篮舆。 忘赋桃花,清新捷对,坐令辞客掷中书。 看明日、片帆东下,江渺正愁予。 凭消遣、算除睡乡,能到华胥。 按:武昌歌妓小字仙儿,色妓可观,疏斋字之曰云居,其人姓王氏。永乐大典卷一万四千三百八十三寄字韵姚牧庵集 共1首 (词)元· 杜宇为谋拙。 只当时西州,已报鳖灵功烈。 何事为心轻传禅,坐取名隳身灭。 化怨鸟、春山啼血。 试听不如归去语,怕君远、未晓吾能说。 冤愤在,失金阙。 胡为不叩天阍裂。 枉人闲丁宁,控诉欲求谁雪。 蜀道思归诚何有,便隔云山千叠。 一再举、犹堪横绝。 苦趣东君行不早,到千红、万紫飞时节。 呼谢豹,慎扪舌。 共1首 (曲)元· 十年燕市歌声。几点吴霜鬓影。 西风吹老鲈鱼兴。晚节桑榆暮景。 共1首 (词)元· 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 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 荣枯枕上三更。傀儡场中四并。 人生幻化如泡影。几个临危自省。 共1首 (词)元· 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 有人问我事如何? 人海阔,无日不风波。 共1首 (词)元· 吴子寿席上赋。丁亥中秋,遐观堂对月,客有歌黑漆弩者,余嫌其与月不相涉,故改赋,呈雪崖使君 青冥风露乘鸾女。 似怪我白发如许。 问姮娥不嫁空留,好在朱颜千古。 笑停云老子人豪,过信少陵诗语。 更何消斫桂婆娑,早已有吴刚挥斧。 按:永乐大典卷二万零三百十三席字韵引姚牧庵集 共2首 (词)元· 南州以菌生竹间为蕈,并树鸡瘦薄而赭,虽日乾犹可煮茹,此笔竹丝为之蕈,盖得竹余气而生。然以世多未见,故祥之,余以理推如此,唐古宪佥笔生菌绘为图,因有是作 五马双旌出郡堂。 归来椽笔对凝香。 只为好书天作意。 相戏。 故生三秀在毫芒。 不是画师生手触。 拳曲。 层云连叶几何长。 我有一占君试记。 何事。 已开他日判花祥。 (词)元· 旋汲清泉石斛方。 便疑身已置江乡。 八九吞胸云梦小。 应笑。 白头儿戏未曾忘。 荷叶且看张翠盖。 此外。 芙蓉谁望集朱裳。 还有不如人意处。 遮去。 碧天明日照泱泱。 共2首 (词)元· 年年江上见寒梅。 几枝开。 暗香来。 疑是月宫,仙子下瑶台。 冷艳一枝折入手,断魂远,相思切,寄与谁。 怨极恨极嗅玉蕊。 念此情,家万里。 暮霞散绮楚天外,几片轻飞。 为我多愁,特地点征衣。 我已飘零君又老,正心碎,那堪闻,塞管吹。 按:以上聚珍版本牧庵集卷三十五 (词)元· 西湖不近上林隈。 问江梅。 定谁栽。 莫是冥鸿,衔子远飞来。 紫陌游人多不识,但惊看,青天霁,一树开。 独有使君怜寂寞,为持杯。 能几回。 玉纤横管东风外,落日楼台。 不恨明朝,飞雪满苍苔。 恨杀南溪调鼎手,恐迟暮,到而今,霜鬓催。 共2首 (词)元· 新斋肃政李元让座闲,任氏妇歌海棠开后之语,非专为海棠设,故别赋二首录呈太初宣相时中 天宝三郎,爱环睡起红妆懒。 背渠素手洗朱铅,吹裂宁王管。 羯鼓嵬坡尘散。 记红冰、淫淫泪断。 际天长,怅蜀栈青螺,锦江难浣。 千古惊魂,泛兰转蕙光风暖。 嫣然一笑尚倾城,桃李空繁满。 银烛春宵苦短。 愿青轩、流光缓缓。 借诸任袖,回施新斋,捧□□□。 (词)元· 袅袅东风,碧湘左畔群山囿。 海棠无语不成蹊,桃李羞牛后。 生脸朱唇晕酒。 问坡仙、肝肠锦绣。 未容花睡,银烛高烧,何如晴昼。 十事之中,不随人意长居九。 结贻憔悴笑灵均,兰茝盈襟袖。 今代巫阳恐有。 剑南呼、樵人画手。 向青轩底,貌取妖妍,为司花寿。 共2首 (词)元· 素娥会把诗人调。衰颜不值圆蟾照。 特地变云阴。江城三日霖。 今宵佳节过。天上冰轮破。 才却放余辉。要看清兴远。 (词)元· 两闲日月同悠久。算来无比东君寿。 一岁一归来。光风吹九垓。 花枝依旧好。只自伤垂老。 七十六年人。见花能几春。 共3首 (词)元· 日觉鬓霜加。 欲对清樽恋物华。 离别纷纷长眩眼,生花。 易散难搏掌上沙。 蓬意不依麻。 未必移居汉水涯。 前日曾于遗集序,张誇。 素范清风有几家。 (词)元· 良月大洪山。 枫叶青青柏叶殷。 一树桃花修竹里,天悭。 连见春风一岁闲。 争挽插云鬟。 日暮金鞍未拟还。 偏与歌姝相映照,朱颜。 应笑诗人两鬓斑。 (词)元· 荆宪品皆加。 才罢还除世共华。 恨杀岘山山下路,梅花。 谁醉双瓶玉照沙。 涂水听宣麻。 行脚阳春起未涯。 君去莫嗟风土异,堪誇。 君祖乡邻我祖家。 共4首 (词)元· 菲菲香雪。 更照溶溶月。 管被司花嫌太洁。 故遗啼鹃溅血。 方舒笑脸迎丹。 两声深院珊珊。 有底春愁未诉,向人红泪阑干。 (词)元· 春方北度。 又送秋南去。 万里长空风雨路。 谁汝冥鸿知处。 朝朝旧所窥鱼。 由渠水宿林居。 为问江湖苦乐,汝于白鹭何如。 (词)元· 水仙装束。 风致清逾淑。 春竟枝头添萼绿。 要与梅花仲叔。 生红从此羞颜。 甘同桃李漫山。 不是冥鸿过尽,情教衔子荆蛮。 (词)元· 大德改元之明年辰在戊戌春三月十有一日,宣慰麓堂邀饮,怪坐客无吾肖斋,或云逃生朝矣,即席赋清平乐以寿之 南阳昔岁。 此日悬弧记。 不料长沙今款避。 红袖青轩负醉。 横阑直楯西东。 飘残万紫千红。 不是荼蘼喷雪,争些闲杀春风。 共5首 (词)元· 开轩对朝爽,吾亦爱吾庐。 君亭有笏堪拄,人道富于余。 尚恐轩裳念在,前日朱门故态,消释未全除。 反覆看如此,侬岂据渐渠。 最同是,烟减灶,斧生鱼。 年年客里相值,佳兴负当初。 纵使轩亭无恙,亦取山灵抵掌,猿鹤怨移书。 樽酒酹江月,何日赋归欤。 (词)元· 崇仁送行役,回首十周星。 因今常武丞去,衣绣记曾经。 西北桃源山峻,东北洞庭春尽,浩浩际沧溟。 鄂渚玉薪米,连月雨冥冥。 天气佳,殊未暮,莫扬舲。 便令绾印迟上,谁夺老槐厅。 一语嗟卑乌用,览镜还宜自重,如此鬓毛青。 轩冕暮涂看,驭日与鞭霆。 (词)元· 买地近隍壑,十顷展平澜。 相如漫说云梦,八九可胸蟠。 已具扁舟放鹤,又且观鱼知乐,何忍利投竿。 却恐避地下,鸥鹭怨盟寒。 屋茨茅,蹊种竹,畹滋兰。 天生此所宜著,素发飒垂冠。 手苦弯弓难合,惟有招麾毛颖,筋力尚桓桓。 携我二三子,日往将诗坛。 (词)元· 六十一年似,窗隙白驹驰。 人家守岁痴计,明日怕容辞。 万事才堪一笑,何必朱颜年少,谁不侮吾衰。 只看屠酥酒,先酌襁中儿。 无以为,闲檃括,谪仙诗。 人生日日浑醉,百岁以为期。 三万六千场耳,一日杯倾三百,巧历算能推。 试问自今去,余有几何卮。 (词)元· 兹游太奇绝,我亦壮君侯。 春风殷地悲啸,笳鼓万貔貅。 平昔心胸吞著,八九江南云梦,今上岳阳楼。 尊酒浣尘土,山雨战青油。 竟陵客,又挟病,入西州。 惟余与汝湍水,东决则东流。 遥想凝香画戟,谈笑兜鍪昼息,莫赋大刀头。 麟阁看他日,居右有人不。 姚燧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原籍柳城。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以古文著名当时,闳肆赅博,有西汉风。所撰碑志甚多,颇擅叙事,但多为歌颂应酬之作。清人辑有《牧庵集》。亦工词曲,浅易流畅,散见各家词曲选中。 ☚ 卢挚 陈孚 ☛ 姚燧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原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后迁居河南洛阳。少孤,为伯父姚枢所抚养。及长,为国子祭酒许衡所赏识。元世祖至元初,提举陕西、四川等路学,三十八岁时为秦王府文学,又奉秦王命,安辑庸、蜀,三任蜀使。后历任奉议大夫、提刑按察司副使、翰林学士。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出为江东廉访使。仁宗时入京为太子宾客、太子少傅,授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后告老归家,七十六岁卒,谥曰文。《元史》有传。其门生刘时中撰有《姚燧年谱》。燧以当世儒者,提倡古文,变宋末弊习,创一代手笔。文与虞集并称,有《牧庵文集》五十卷,处处体现道学家面貌。散曲原有集,散佚,清人辑为《牧庵集》。《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二十九首,套数一套,多随意抒写心情,描摹儿女风情之作,语言浅白婉丽,尖新玲珑而富有情致,与卢挚并称“姚卢”。 ☚ 刘因 张弘范 ☛ 姚燧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先世柳城(今辽宁朝阳南),迁居洛阳(今属河南)。姚枢侄。少孤。年十八,从许衡学于长安。至元十二年(1275)为秦王府文学,授奉议大夫兼提举陕西、四川等路学校。十七年,除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调山南湖北道。二十四年,入为翰林直学士,除大司农丞。元贞元年(1295),以翰林学士召修世祖实录。大德五年(1301),拜江东廉访使,迁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至大元年(1308)起为太子宾客,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四年告病归。皇庆二年卒,年七十六,谥文。《元史》卷一七四有传,刘致撰《牧庵年谱》一卷。著有《牧庵集》三十六卷,张养浩为之序。燧“为世名儒,为文闳肆该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舂容盛大,有西汉风。宋末弊习,为之一变”(《元史》本传)。《彊村丛书》本《牧庵词》二卷。况周颐称“牧庵文章郢匠,馀事填词”(《蕙风词话》卷三),然《满庭芳》寄赵宣慰平远,《清平乐》闻雁诸首,均寄兴深微,不啻体物工细为胜。《水调歌头》买田天生门外,《水调歌头》幽居等,亦当得“不减东坡、稼轩”之誉(杨慎《词品》卷五)。 ☚ 张弘范 虞薦发 ☛ 姚燧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斋。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伯父姚枢是蒙古王朝统一北方初期的著名文臣。燧少孤,随枢隐于苏门山讲学,倡濂洛关陕之学,曾以所作就正于许衡,得到许衡赏识。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至京师,随许衡教授蒙古贵族子弟。至元十二年,为秦王府文学,不久,授奉议大夫,兼提举陕西、四川、中兴等路学校。至元十七年,除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调山南湖北道。至元二十四年,为翰林直学士。至元二十七年,授大司农丞。成宗元贞元年(1295),参与修世祖实录。大德五年(1301),授江东廉访使。大德九年,拜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武宗至大二年(1309),授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至德四年告病归。次年卒于家,年七十六,谥文。燧以文章名世,其文受韩愈文影响。诗作以古体较佳,亦受韩愈影响。其《清明日陪诗僧登落星寺》诗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既有韩诗奇诡、豪健之风,也未能避免韩诗晦涩的毛病。他的五律又见出学汉魏古诗痕迹,清淡古朴。著有《牧庵集》。《元史》卷一七四有传。 ☚ 魏初 赵文 ☛ 姚燧1238—1313字瑞甫,号牧庵。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元代文学家。与卢挚并称“姚卢”。世祖至元中,荐为秦王府文学,除陕西中道按察司副使。入为翰林直学士,迁大司农丞。成宗大德五年出为江西廉访使,拜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武宗至大元年,入为太子宾客,进承旨学士,太子太傅,卒谥文。著有《牧庵文集》五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牧庵集》。 姚燧 姚燧1238—1313元代著名散文家、辞赋家。《元史》有传。字端甫,号牧庵。原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迁居河南洛阳。三岁丧父,随伯父姚枢居苏门,受学于许衡。始为秦王府文学,寻授奏议大夫。至元二十四年(1287),为翰林直学士。三十七年(1290)授大司农丞。元贞元年(1295)诏修《世祖实录》,燧与高道凝总裁之。大德九年(1305)拜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至大元年(1308)除承旨学士,寻拜太子少傅,燧辞不敢受。次年授荣禄大夫、翰林学上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后以病告归,复召不赴,卒于家。其为文闳肆赅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有西汉风,黄宗羲认为“非有明一代作者所能及”。其所作赋以《乌木杖赋》较著名,这篇赋由木之质黑提出问题,其议论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著有《牧庵文集》50卷。 ☚ 姚绶 姚燮 ☛ 姚燧1238—1313元学者。字端甫,号牧庵,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原籍柳城(今河南华西)。3岁而孤,由伯父姚枢抚养教育长大。善于诗文。18岁在长安就学于许衡,成为当时名儒。历任翰林直学士、大司农丞等职。卒,谥文。著有《牧庵文集》50卷。伦理思想深受许衡影响,强调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专门著书宣扬30年间元朝名臣世勋之显行盛德,所以“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其不得者,每为愧耻。”(《元史·姚燧传》) 姚燧 姚燧1238—1313Yao Sui元代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原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迁居河南洛阳。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 王冕 卢挚 ☛ 牧庵文集/牧庵集/姚牧庵先生文选 ☚ 秋涧先生大全文集 牧庵文集 ☛ 姚燧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38岁入仕,为秦王府文学,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以文章见称。论文主张文道并重,认为“文章以道轻重,道以文章轻重”。创作上多碑、铭、诏诰等,文章结构谨严,叙事简要,气势流畅,格高调古。《元史·姚燧传》称他:“为文闳肆该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舂容盛大,有西汉风,宋末积弊为之 一变。盖自延佑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黄宗羲亦推他“非有明一作者所能及”(《明文授读序》)。著有《牧庵集》。 ☚ 方回 刘壎 ☛ 姚燧 姚燧1238~1313元代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初为秦王府文学,历任奉议大夫、提刑按察司副使、大司农丞等职。后为太子宾客、太子少傅,授翰林学士承旨。原有《牧庵文集》50卷,已散佚。能古文,然颇多道学气。其散曲在曲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其中不少篇章抒写个人情怀及儿女风情,文辞浅近俚俗,笔调自然流利,如《中吕·满庭芳(天风海涛)》、《中吕·喜春来(笔头风月时时近)》、《越调·凭栏人(寄征衣)》等。 ☚ 卢挚 康进之 ☛ 姚燧1238~1313Yao Suiman of letters of the Yuan Dynasty,also named Mu’an. Works: A Collection of Mu’an,Sending Clothes to Army,etc. 姚燧1238—1313元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原籍柳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谥文。工散文,风格古劲宏肆,为当时大家。与卢贽齐名,世称“姚卢”。所作碑志甚多,虽为歌颂应酬之作,但亦见其长于叙事的特点。著有《牧庵集》。 姚燧1238—1313元柳城(河南西华西)人,字端甫,号牧庵。姚枢侄。幼孤, 由枢养育。至元七年(1270)入蒙古贵胄学校,从学于祭酒许衡。后任提刑按察副使、翰林直学士、大司农丞。元贞元年(1295)修《世祖实录》时任总裁,武宗时为翰林学士承旨。善碑铭,有西汉风格,名噪一时。有《国统离合表》、《牧庵集》。 姚燧(元·太宗八年——元·至大五年 1238~1313) 柳城人。字瑞甫,號牧庵,又署牧閣。樞侄。武宗 (海山) 時,拜翰林學士承旨。謚曰文。學於許衡,為世名儒。文章閎肆,具西漢風尚,驰名海内。嗜金石,擅考證,書宗顛素。王世貞云:“燧書法全學<宋文貞碑>,比之孫李,不作墨猪氣。”著有《牧庵集》五十卷。所跋古銅器之屬不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