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始得西山宴游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始得西山宴游记

 

[唐]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11);觉而起(12),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13),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14),望西山,始指异之(15)。遂命仆人过湘江(16),缘染溪(17),斫榛莽(18),焚茅茷(19),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20),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21)。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22),若垤若穴(23),尺寸千里(24),攒蹙累积(25),莫得遁隐;萦青缭白(26),外与天际(27),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𪤁为类(28)。悠悠乎与颢气俱(29),而莫得其涯(30);洋洋乎与造物者游(31),而不知其所穷(32)
 引觞满酌(33),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34),与万化冥合(35)。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36)
 
 〔注释〕
 ①本篇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西山,在永州(治所在今湖南零陵县)西,潇水之畔。②僇(lu录)人,犹言“罪人”。僇,同“戮”,羞辱。③恒,经常。惴(zhui坠)栗,忧惧不安的样子。④隙,空闲的时候。⑤施施(yi夷),走得很慢的样子。⑥徒,同伴,指跟随自己的人。⑦穷回溪,沿着弯曲的溪水走到尽头。穷,尽,走完。回溪,弯曲的溪水。⑧倾壶,把壶里的酒倒出来。倾,倒出。⑨相枕,互相当作枕头靠着。⑩意有所极,心里想到哪里。极,到。(11)梦亦同趣,梦也同往,指梦中正是睡前所想的事情。趣,同“趋”,往,向。(12)觉,睡醒。(13)异态,特殊的姿态。(14)法华,法华寺,当地著名的一座寺院。(15)指异之,指点着西山说它奇特。(16)湘江,又名湘水,发源于广西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山,流入洞庭湖。(17)缘,沿着。染溪,一名冉溪,潇水的支流,在零陵县西南。(18)斫(zhuo灼),砍。榛(zhen贞)莽,杂乱生长的草木。(19)茅茷(fa乏),丛杂的茅草。茷,草叶茂盛。作名词用。(20)箕踞(ji ju基具),席地坐时,两腿伸直分开,形状像簸箕,是一种随便的姿态。遨,游览。(21)衽席,床席。这里指坐位。衽也是席。(22)岈(xia瞎)然,山深的样子。洼然,山谷低下的样子。(23)垤(die叠),蚂蚁做窝时堆在外面的小土堆。穴,洞。(24)尺寸千里,从西山上望去,只有尺寸大小的景物,但使人有千里之远的感觉。(25)攒蹙,聚拢,指把景物聚集收拢在一起。攒,聚集;蹙,收缩。(26)萦青缭白,萦绕着青色和白色的景物。萦、缭,都是缠绕。(27)际,接。(28)培𪤁(pou lou掊搂),小土堆。(29)灏(hao号)气,天地间的自然之气。俱,同在一起。(30)涯,边际。(31)洋洋乎,得意的样子。造物者,万物的创造者。这里指天。(32)穷,尽头,终了。(33)引觞(shang伤),拿起酒壶。觞,酒器。(34)心凝形释,心像是凝结了,形体像是消散了。凝,凝结,停止了活动。释,消散。(35)万化,万物。冥合,暗暗合在一起。(36)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公元806年—820年)。
 
 〔分析〕
 柳宗元是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奠基人,本文则是他所创作的第一篇游记。
 描写山水风景的文学,晋代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孙绰《天台山赋》等已为先声,南朝宋时谢灵运的诗篇开了一代风气,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所说:“宋初文咏”,“山水方滋”。唐代李白、王维等的吟咏,更嘹亮地歌唱了祖国山河雄壮秀丽的风貌。但这些大都属于诗赋体裁。在散文方面,郦道元(?—公元527年)的《水经注》中不少记述山川的片断富有形象性而引人入胜。与此同时,吴均(公元469年—520年)的《与宋元思书》到中唐元结的《右溪记》等零篇散章,可以说是柳文的前驱。柳宗元写出了大量山水游记,艺术上臻于成熟,并有独特创造,成功地奠定了这一文体的基础。
 柳宗元创作游记散文,和他的生活与文学活动实践密切相关。他早年参加进步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从朝廷被贬官到荒远的永州。公元805年,即他三十三岁时,携带老母跋涉万水千山来到此地,寄住在一座叫法华寺(也叫龙兴寺)的庙里。他被派为该州的司马,名义上是个小官,实在是政治罪犯。而且,政敌对他的迫害在继续着。次年唐宪宗皇帝宣布大赦,却特别限令柳宗元等人不在调升之例。他的母亲因水土不服与缺乏医疗条件而病故。他的同党王叔文被处死,凌准在贬所因为忧愤成疾也死了。有些人还对柳宗元进行种种无中生有的人身攻击,造谣中伤。他被说成一个“怪民”(《与萧翰林俛书》),时刻为提防各种公开打击与暗中伤害而提心吊胆。那几年,永州还常常发生火灾,他的住所几次被延及,有一次仓皇逃出才保全了性命。了解柳宗元这番经历与处境,对本文开端的“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等叙述,可以有真切的体会。“自余”以下三个急促的短句,生动地道出了作者惶遽不安,忧谗畏讥的情景。当然,柳宗元也不是完全孤独的。不久,一些政治上受迫害而被贬到永州的进步知识分子如元克己等也陆续来了,与他结成朋友。这一带有不少青年向他学习写作。“聊以田夫言,欵曲陈此情。”(柳宗元《首春逢耕者》)他还和当地人民建立了友谊。因之,他也常常结伴出游,消遣散心。本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等句就形象地描写了他游山玩水时的外表旷达而内心郁结,对现实苦闷的强自排遣,对自由理想的朦胧憧憬,正如他的《对贺者》所自述:“嘻笑之怒,甚于裂眥;长歌之哀,过乎恸哭。庸讵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尤者乎!”这些作品中“哀中有乐,乐中有哀”,感情很复杂,有许多层次,值得仔细品味。
 同时,我们还可看到,这长期严酷的迫害,却使柳宗元获得很多的锻炼,大大提高思想与文学水平。他接近人民,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的不合理;寻胜探赜,饱览了大自然奇景秀色,丰富了审美理想;并有时间大量钻研古今典籍,从事研究与创作,写出了像《天对》、《天说》、《非国语》、《捕蛇者说》以及“永州八记”等许多光辉作品。在柳宗元时代,文坛上正掀起一场散文复兴运动,文学史上称为古文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骈文盛行,在文章艺术方面有很大发展,但过于拘泥对偶声律、典故辞藻,也形成对自由表达思想的限制。韩、柳等要求恢复先秦两汉时期散文的朴质流畅传统,同时吸取了诗赋以至骈文的艺术特点,写出了不少情文并茂、奇偶相生、长短错落、韵味盎然的文艺性散文。他们号称复古,实为创新。柳宗元在永州时所写的一系列游记,是古文运动中的一项创造性成果。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他贬为州司马后,“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对柳文给予充分肯定。
 永州虽然远离当时繁华的京都长安,可是造化钟灵毓秀,风景非常雄奇。九嶷山耸峙于南,衡山余脉盘绕于北,五岭中的越城岭、都庞岭绵亘西南,湘江、潇水横越州境并在境内汇合。西部一些不著名的峰壑溪涧,景物尤为优胜。柳宗元所居法华寺在城中东山上,地势高耸,可以望见很远的地方。他的住屋原来面北。他特地在它西面开辟一条有窗的走廊,题名“西轩”;又在寺西造了一座“西亭”,伐除了障碍在前的丛莽,视野就大为宽广。为此,他写了《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永州龙兴寺西轩记》,记载了这番感受。实际上,借以抒发自己贬谪后的生活、学习上眼界开拓、思想解放的体会。公元809年,柳宗元来永州的第四年。九月某一天,秋高气爽,郊外群山轮廓看起来分外清晰,他在西亭上忽然发现过去并没有注意的西山景色是那么特异不凡,于是立刻带领一些人出得城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从无路可走的西山脚下披荆斩棘,攀登绝顶,纵目四望,好几州高低的原野,重叠的山峦,曲折的河流,都收在眼底。面对宇宙的宏观,他的心胸不觉大为开阔,深深感到这一次才是真正游览的开始,过去那些游历比起这一次来是算不上什么了,因此写了这篇游记。题中“始得”两字,标志他对于旅游中新发现的喜悦,也反映了他思想认识发展中的飞跃。
 柳宗元写游记并不是纯客观地刻摹自然景物,而是倾注着激荡澎湃的心潮。本文中“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就透露了他的强烈的爱憎,表示对遮蔽望眼、阻碍前进的丑恶事物的憎厌和不避艰险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他在许多文章中表露了这种倾向。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也作了这样的记载:“……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他热爱自然美,却并不任其自然,文章揭示了人的力量在发掘、改造自然之美的重要意义。作者在对雄伟幽秀的山光水色的描绘中,或隐或现地折射出本人的影子。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掩蔽在僻远的荒野而无人赏识,常常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而不得施展。在“英雄相惜”、“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发现、赏识这美好风景的是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宽解柳宗元的也是这些山水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高山流水、白云怪石、嘉木芳草密切交融在一起了。“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极力形容西山的崇高,大气磅礴,也仿佛展现了作者的人格、才识、气度的卓越恢宏,不可限量。他们共呼吸、同命运了。
 柳宗元的游记,并不是简单地堆砌景物,记录历程,而是运用清峻绚烂的彩笔,塑造姿态横生的艺术形象。其中有浩瀚的大笔渲染,有精致的工笔勾勒,有远景,有近景,有虚有实,有动有静,有人有物,使读者既能鸟瞰浩渺全景,又能深入到幽壤胜境,似乎眼前突兀地看到青翠苍莽的山色,清洁蜿蜒的水流,飘荡弥漫的朝云暮霭,体味到主人公当时的游踪和心境变化。如本文描绘登临极顶、极目千里、一览众山、吞吐灏气的情景,气象何等壮阔,使读者眼界胸襟随之开拓;而“苍然暮色,自远而至”的形容黄昏迫近、暗影包围逐渐缩小的感受,又多么细致入微,令人宛如身历其境。
 在文章结构方面作者也是颇具匠心的。短短三百余字,而波澜起伏、奇峰突起,言有尽而意无穷。开端一段追叙自己来永州后已多次涉水登山,几乎踏遍当地青山,却尚未知道有此西山,既有力地衬托出发现西山的不易与可喜,也说明天地间胜景的无尽,人们不能为已有的见闻为满足,故步自封。文章末了写到暮色四合,而自己还留连忘返,飘飘然和大自然融化为一,笔峰戛然而止。实际上他虽然回去了,却没有写下去,保留记叙的空白而饶有烟霭苍茫之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最后两句又境界顿开,指出这正是游览的开始,为读者启示了非常阔远的前景。事实确是这样,作者经过西山之游,游兴大浓,游踪环绕西山、潇水、染溪而展开,连续又写了七篇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像一幅幅连续性的画页,浓装淡抹,点染出这一带的无限风光,一千多年来为无数读者所传诵。

 〔评说〕
 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前后将‘始得’二字,极力翻剔。盖不尔,则为‘西山宴游记’五字题也。可见作文,凡题中虚处,必不可轻易放过。其笔力矫拔,故是河东本来能事。”
 林云铭《古文析义》:“全在‘始得’二字着笔,语语指划如画。千载以下,读之如置身于其间。”

始得西山宴游记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始得西山宴游记

【题 解】

唐宪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因参加翰林学士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个闲职,在编制之外,没有什么公务,甚至没有办公处所。柳宗元到任后,寓居寺庙为家,无所事事,与僧侣朝夕相处,谈经论道。他的抑郁情怀并未能因此好转,只好“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与李翰林建书》)。“永州八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本文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篇幅比其他七篇都长,思想内涵也要丰富一些,可以看成是这组游记的开宗明义之作。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篇游记通过对偶识西山、宴游西山的经过和感受,抒发了尽情与物交游的情怀以及与大自然融合的兴奋,表露了作者的傲世情怀。全文生动逼真地描绘了山水景色,文笔清秀,炼字炼意,不愧为写景文章中的佳作。

本文结构安排独特,题目中“始得”二字,点明了全文的主旨所在,即有得于西山的过程。在行文过程中,作者紧紧扣住“始得”二字,从作者被贬后的忧惧和漫游写起,透露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然后由一般游览引入西山之游,重笔写西山的“怪特”风景。此处运用的是侧面着笔的手法。作者浓墨写西山,其用意在言志。其笔下的西山被赋予伟大的人格力量,它不类培秛,与颢气俱,与造物者游,超尘脱俗,卓尔不群。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篇文章中,自然界的山水被作者人格化了,“怪特”的西山与天地之浩气并存。西山熔铸了作者的幽愤,陶冶了他的胸襟,启迪了他的悟性,与自然之造化同游,体现了作者身在困惑当中,却独立不惧的人格理想和精神风貌。本文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的完美结合。


《始得西山宴游记》注释和全文翻译 - 可可诗词网

《始得西山宴游记》

唐·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11),卧而梦。意(12)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13)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14)西山(15)之怪特(16)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17)西亭(18),望西山,始指异之(19)。遂命仆人过湘江,缘(20)染溪(21),斫(22)榛莽(23),焚茅茷(24),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25)而遨(26),则凡数州(27)之土壤,皆在衽席(28)之下。其高下之势(29),岈(30)然洼(31)然,若垤(32)若穴;尺寸千里(33),攒(34)(35)累积,莫得遁(36)隐。萦青缭白(37),外与天际(38),四望如一(39)。然后知是山(40)之特立,不与培𪣻(41)为类(42)。悠悠(43)乎与颢气(44)(45),而莫得其涯(46);洋洋(47)乎与造物者(48)(49),而不知其所穷。引(50)(51)满酌(52),颓然(53)就醉,不知日之入(54)。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55),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56)之未始游(57),游于是(58)乎始,故为之文以志(59)。是岁,元和四年(60)也。

【注释】①僇(lù)人:罪人,指唐宪宗即位后,作者因在顺宗时参与王叔文改革而贬谪为永州司马。僇,同“戮”,指犯罪受刑。

②是州:此州,即指永州。

③惴栗:惊恐不安。

④隙:谓公余闲暇,抽空。

⑤施(yí)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⑥漫漫:谓漫无目的。

⑦其徒:指与自己遭遇相同的一帮朋友。

⑧穷:走到头。

⑨回溪:迂回曲折的溪涧。

⑩披草:拨开野草。

(11)相枕以卧:朋友们相互依靠着睡觉。

(12)意:心里。

(13)以为:认为。

(14)未始知:还是一点也不知道。

(15)西山:在今湖南永州西。

(16)怪特:指形态特别怪异。

(17)法华:寺名,在永州地势最高处。

(18)西亭:在法华寺西面,为作者所筑,常与朋友在亭中宴游赋诗,有《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法华寺西亭夜饮赋诗序》等记其事。

(19)指异之:指点西山,发现它不平常。

(20)缘:沿着。

(21)染溪:一作“冉溪”,即愚溪。

(22)斫(zhuó):砍伐。

(23)榛莽:泛指灌木杂草。

(24)茅茷(fèi):泛指枯落草叶。

(25)箕踞: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形似箕斗,在古代是一种无礼的放肆举动,此用以表示自由不拘。

(26)遨:随意游玩。这里指观赏。

(27)数州:指永州及毗邻几个州。

(28)衽席:古时的睡席。这句是说,从西山上看四野,都在身下,十分渺小。

(29)其高下之势:谓各州的地形高低。

(30)岈(xiā):山深遂貌。

(31)洼:低凹,深陷。

(32)垤(dié):小土堆。

(33)尺寸千里:谓视野里很小一点地方,实际包括极大面积地区。

(34)攒(cuán):凑集。

(35)蹙(cù):紧缩。

(36)遁:逃避。

(37)萦青缭白:青山白水相互萦回缭绕。

(38)外与天际:谓天外与天相连的边际,喻望远之极。

(39)四望如一:谓无论朝哪个方向远望,都是如上述八句所写一样。

(40)是山:即指西山。

(41)培𪣻(pǒu lǒu):小土山。

(42)类:同类。

(43)悠悠:形容存在极其久远。

(44)颢(hào)气:浩气,指天地间的元气。

(45)俱:同在。

(46)莫得其涯:无人能捉摸到西山存在时间的边沿,即谓其久远不衰。涯,边际,局限。

(47)洋洋:形容极其广阔。

(48)造物者:创造天地万物的神。

(49)游:来往,表示西山胸襟可与造物者相比。

(50)引:举起。

(51)觞:酒杯。

(52)满酌:灌满酒。

(53)颓然:醉倒的样子。

(54)日之入:太阳落山。

(55)至无所见:谓直到天黑。

(56)向:从前。

(57)未始游:还是一点也没有游过。

(58)于是:从此。

(59)志:记叙。

(60)元和四年:公元809年。

【译文】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做起梦来,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哪里。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今年九月 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瞭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然后,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席地而坐,观赏风景,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它们的高高下下的形势,山峰高耸,山谷凹陷,有的像小土堆,有的像洞穴;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高天相连,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样。然后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与小丘同类。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拿起酒杯来倒满酒,喝得身子倾倒,不知道太阳落山了。昏暗的晚色,从远处来临,来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还不想回家。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然后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览不能算做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所以为这次游览写了篇文章作为记述。这年,是元和四年。

字数:2528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56-459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唐柳宗元撰。这是作者山水游记散文“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描述发现并宴游西山的始末。文章开头写他贬官永州后的忧愤心情,结尾写出山水之美,使他“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从而表明他是借山川风物排遣忧愤。作者还借写西山的高峻特立,借写登临眺望、目极数州的壮阔气势,曲折地显示自己不与庸俗小人为伍的高洁正直品格,以及阔大的胸襟。文中描绘西山的高峻特立,不直接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写登上山顶鸟瞰与远眺所见的尺寸千里景物和西山与天地自然的契合神会,从侧面烘托,从而成功地画了一幅色彩鲜明、境界壮阔的山水图,创造了一个气势恢宏而又清峻脱俗的艺术意境。作者精心锤炼动词和形容词,使之与所涉及的景物对象配搭熨贴,又能给人一种连续不断的运动感,显出作者体物入微、造语入化的功力。在章法上,正如清人孙琮所评:“篇中欲写今日始见西山,先写昔日未见西山,欲写昔日未见西山,先写昔日得见诸山。盖昔日末见西山,而今日始见,则固大快也;昔日见尽诸山,独不见西山。则今日得见,更为大快也。”(《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评语)全篇在体物抒情、寓意寄托以及叙写游踪等方面,都为领起后面几篇游记作了铺垫。

☚ 永州八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
0000671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