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妙法莲华经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妙法莲华经疏 妙法莲华经疏中国佛教典籍。又称《法华经略疏》、《法华经疏》、《法华义疏》等。二卷。东晋、南朝宋道生撰。道生(?—434),亦称竺道生,俗姓魏。巨鹿(今属河北)人,寓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幼从竺法汰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东晋隆安元年(397),到庐山问学于慧远。元兴三年(404)偕同学慧观等到长安从鸠摩罗什受学。后与僧肇同为罗什门下最年轻最有才华的学者。他认为法显所译六卷《大般泥洹经》的经义不够完满,既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那么一阐提也是有情,何得独无佛性?此乃经来未尽耳,于是倡一阐提皆得成佛说。此说受到“旧学僧党”的攻击,以为道生违背经义,将他逐出建康。后来北凉昙无谶译大本《涅槃经》传到建康,其中也有一阐提可以成佛之说,证明道生预见的正确,乃于庐山宣讲此经,听众无不悦服。除此书外,道生尚有《二谛论》、《佛性当有论》、《佛无净土论》等著作。 ☚ 高僧法显传 肇论 ☛ 妙法莲华经疏一卷。宋代竺道生 (355—434)撰。道生,一般称为生公。本姓魏,钜鹿 (今河北省钜鹿县)人,寓居彭城 (今江苏省徐州市)。自幼颖悟聪慧,依竺法汰出家为僧,随师姓竺。是我国晋宋间的义学高僧。他有过目能诵之惊人记忆力和创造力,十五岁便登讲座。受具足戒之年,便以“善于接诱”见重当世。中年游学。晋安帝隆安中(397—401)入庐山,后赴长安闻业鸠摩罗什,成为罗什门下 “四圣”、“十哲”之一。后入建康 (今南京)青园寺著书弘教,提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主张,因旧学大众以为此主张背经叛道,遂把他摈出僧众。转而入虎丘山,传说他曾聚石为徒,宣讲《涅槃》经,说到阐提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元嘉七年 (430) 再入庐山,直至元嘉十一年(434)于讲座旁坐而圆寂。道生一生勤勉,于群经众论普遍钻研,著述很多。见诸记载的有《维摩》、《法华》、《泥洹》、《小品》、《法华经疏》传存二卷,《维摩经疏》《出三藏记集》、《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净名经关中释抄》、《涅槃三十六问》仅存 《答王卫军书》一首。《妙法莲华经疏》。已佚的有 《善不受披义》、《顿悟成佛义》、《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道生奉高僧竺法汰,鸠摩罗什受业学成。其主要学说是融会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说的精义而成一家之言。论证并提出了众生皆有佛性说,顿悟成佛说。他还把释迦如来一代的教法分为善净、方便,真实、无余四种法轮,故有“生公四轮”之称。《妙法莲华经疏》是对《妙法莲华经》所作的释文经疏。《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据说,法华经是诸佛秘藏,盖佛将入涅槃前三月,于清净众中演说此经,明唯一佛性。决定成佛、乃举手低头,皆成佛道,无复二乘三乘之别。道生依据该经这一主要思想,解经释义,阐述法华经宗旨。其所作的解释世皆实焉。其文通意顺。是现存中外文,凡十几部法华经疏中比较好的一部,是研究中国佛教经籍,特别是研究天台宗的佛学观点、主张所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现常见流行版本是续藏经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