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好了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好了歌》《好了歌》跛足道人
跛足道人
这首“好了歌”从体裁上来看,应该属于“乐府歌行”一类。从形式上来讲,是有规律的重唱和排比,以设问设答的句式,进行反复咏唱,语言朴质无华,自然流畅,富有韵律感;从内容上来说,可分四层意思,每层用“世人都晓神仙好”开头,用“了”字作结,故名“好了歌”。 这第一层意思讲的是作官,第二层讲发财,第三层说夫妻关系,第四层则是父子关系。 如果再归纳一下,也可以把它分成两大部分。前部分讲升官发财,后部分讲人伦关系。 很显然,这首诗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佛教的所谓“色空观念”。佛教把有形的万物称之为“色”,而万物为因缘而生,本非实有,所以说是“色空”,也就是“四大皆空”的意思。 首先,跛足道人宣扬了王侯将相、高官显贵都不过是过往云烟,无须孜孜以求的思想。影射了某些官场小人,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和周进,《红楼梦》里的贾雨村之流,一心只到书中去抠“黄金屋”、“颜如玉”。中举之前穷愁潦倒、敝履破衣;一旦高中则扬眉吐气、衣锦还乡、吆五喝六、不可一世。而这些又能维持多久呢?“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即使是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到头来还不是荒冢一堆,淹没于蒿草、古径之中? 然后,又奉劝那些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信条的逐利者:不要整天搜索枯肠,贪得无餍,每天只恨聚的太少,等到聚多了说不定自己也享受不到了。就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守着这么个富甲天下的荣国府,除了正常的收入外,她还要千方百计地在丫头奴隶们的身上打主意,还要依仗权势接受贿赂,还要去放高利贷盘剥穷人……到头来腿一伸,什么也带不走。 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转瞬间就会成为历史陈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正如司马光在《呈乐道诗》中所说:“欢游俯仰皆陈迹,薄宦须臾即色空。” 这里,作者一方面批判了世人追求功名富贵的迫切愿望,一方面只把功名富贵和“神仙”对立起来,宣扬了所谓“色空”的虚无主义思想。 接下去的两个内容,就是对夫妻、父子等人伦关系的全盘否定。 这种人伦关系,在封建社会里,有着非常严格的行为准则。什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等等。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不用说,这指责的对象是妇女。在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熏陶下,“贞节牌坊”,是一块诱人而又杀人的金牌子。有的父母为了得到它,逼迫亲生寡女悬梁自尽,引以为荣;有的寡妇为了得到它,含泪与青春告别,走上黄泉之路;但不用说也有一些妇女,不受它的引诱和威逼,在丧偶之后,毅然重新选择了自己的幸福之路。这里所指责的对象,对那些朝三暮四、水性杨花的道德败坏者是正确的,而对另一部分如卓文君等幸福生活的追求者来说,则是错误的,因为,它扼杀了人性。 不管是道德败坏者也好,追求幸福者也好,总之,“君死又随人去了”,这是说明封建的婚姻制度的解体,程朱理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彻底垮台。 至于“孝顺儿孙谁见了”更是对封建礼教全面崩溃的无情揭露。例如,贾府的第四代传人贾蓉,在国孝期间,因祖父贾敬去世而“乞假归殓”。当晚四更,在贾敬灵前,“稽颡泣血”,“直到天明喉咙都哭哑了”,其“孝”心可谓诚矣!谁知天一亮回到家里,看见了尤二姐(贾珍、贾蓉父子共同的情人),马上就嘻笑颜开,把晚间的“悲痛”,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他还撺掇其叔贾琏私娶了尤二姐作妾……如此置国孝家孝于不顾、乱伦失礼的纵欲行为,和封建社会最起码的道德准则,也相距太远了。它无情地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封建道德的日趋败坏,何止是“不孝”而已?所谓“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姬子》)。是也。 总之,作者通过跛足道人之口,对当时社会上所反映出来的追求目标和道德风尚,作了全盘的否定。这种否定虽然表现了一种“人世变化无常、好景难久”、“到头一场空”的幻灭思想,但人们总可以通过这种幻灭思想,得到封建制度濒临崩溃的启示。而对功名利禄的不堪向往,实际上也就是科举制度在人们心目中贬值所引起的反映。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曹雪芹所处的康乾盛世,实际上是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回光返照时期。虽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封建制度面临全面崩溃,但其外表,仍然保持着表面的繁荣,一般人是不容易看出其内涵的,而曹雪芹由于亲自经历了升降沉浮的生活巨变,才可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敏锐地洞察到封建王朝的没落已由于它内部的溃烂而终于不可避免。 “盛与衰”,正在互相易位,“好”与“了”正在互相交替。“……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只有破坏了旧的,才能建设新的,这是辩证的哲理。曹雪芹已于痛苦的挣扎中意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读这首歌,一方面要摒弃那虚无主义的消极思想,另一方面更要从字里行间去探求闪光的瑰宝。 好了歌曹雪芹
《红楼梦》第一回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说的是是甄士隐投奔岳丈封肃处,日渐潦倒,“贫病交攻”。一日,他拄了拐杖在街前散步,忽见一跛足道人,念此《好了歌》,并对他说:“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甄士隐“心有灵犀一点通”大彻大悟,为此歌作了解注,并飘然随道人出家去了。 《好了歌》分为四段,每段四句,句意多转折而有照应对比。每段前二句大体相同,惟“只有”后分别为“功名”、“金银”、“姣妻”、“儿孙”,分咏四事,主旨则同一。章节复叠,便于反复吟唱。“好”与“了”既押韵,词义又绾联。第四句也同样押“了”字,称为独脚韵。因属仄声韵,读来顿挫短促,与此歌内容的表达恰相吻合,戛然而止,发人警省。 第一段言世人虽知神仙好,却摆脱不了功名的诱惑。然而古往今来为将为相者又在何方?反问突兀而滑稽。请看生前贵为将相者,死后不过也是一堆荒坟,任野草埋没。歌者貌似旷达,听者心中悲凉。类此之诗以前也有人写过。宋代范成大诗:“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但诗风不如此段萧飒。功名的虚无飘渺与“神仙好”相对比,给人当头棒喝,说教意味更为巧妙。 次段言世人终日为聚敛金银财产而用尽心计,贪多而无厌。一旦闭上了眼,什么也没有,极为形象地画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意味。言外之意,告诫世人,不必去厚财薄生。财是身外之物,何如学神仙,超脱世外。 第三段言富贵者拥姣妻美妾,纵情声色之间,耳边常被些恩恩爱爱的滴滴沥沥的柔声曼语灌醉。及至腿一撑,眼一闭,往日恩爱的妻妾们赶快另寻新巢去了。世人何苦要贪恋女色呢! 末段言痴心眼的父母为儿孙甘作牛马,一心指望儿孝孙贤。待儿孙翅膀硬了。自己老了,又有几个真心孝敬长辈的。的确,封建社会里,妻妾儿孙都被看作私有财产,但焉能保证活的财产与自己同心同德?这里嘲讽了世人对儿孙后事的不能忘怀。 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是“立德立功”、“重义轻利”、“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实际上,世间万事、芸芸众生并非如此。《好了歌》对此作了无情的揶揄,对剥削阶级贪婪无厌的本性、心态作了深刻的剖析,但路标却指向宗教的虚无主义。宗教视人生如过客,道教视仙界为永世长存,佛家以万物为虚幻,视俗世为欲界,色即是空,追求精神的超脱。两者相对立,是为了诱惑人们进入理想的天国。这正是曹雪芹世界观的局限性。跛足道人外形是不完美的,但因思想脱离欲念的羁绊,看破了世间的一切,因而是美好的,长生的。 将《好了歌》置于《红楼梦》的典型环境中,更大的意义是暗示了《红楼梦》的内容。君不见“鲜花着锦之盛”不过是瞬间的繁华,“盛筵必散”,落得个“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结局。宝玉最后出家,找到了“好”的归宿。 甄士隐为《好了歌》作的解注是:“陋室空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此番注解确是更为具体形象地展现了统治阶层的演变图。盛而衰,富变穷。你争我夺,昨日高官,今日囚徒。一切都在转化中,得出了 “一切皆空”,“何必为人作嫁” 的结论。而整个 《红楼梦》又以甄士隐为贾雨村详说太虚情作结,展示了封建社会末世中的贾府趋于颓运的过程。“了” 即“好”,使 《红楼梦》笼罩了一层宗教色彩。 好了歌hǎo liǎo gē疯跛道人唱念的一支歌,以“好”和“了”为韵,并以“好”和“了”概括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一·22) 好了歌见于清代长篇小说《红楼梦》第一回。歌词曰:“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歌中阐发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庸俗和丑恶,也流露出对现实人生的悲观和失望,宣扬了虚无主义的宗教人生观。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