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儿丹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小儿丹毒病名,出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较为全面地列举了各种小儿丹毒,此后历代文献沿袭引用并加以发展,其名称计有: 胎热丹毒、赤游风、胎毒发丹、滞热丹毒、食滞丹毒、伤食发丹、赤丹、茱萸丹、鸡冠丹、赤游丹、白丹、吉灶丹、飞灶丹、露丹、殃火丹、朱田火丹、野火丹、水激丹、天灶丹、胡次丹、葫芦丹、胡漏丹、尿灶火丹、水丹、风丹、烟火丹、废灶火丹、骨火丹、家火丹、鬼火丹、五色油丹、油肿赤流丹、五色丹、神火丹、萤火丹等数十种。其中除丹毒外尚包括患处皮肤发红的一些其他炎症性疾患,见各该条。另熛火丹、伊火丹、郁火丹、留火丹、飞火丹、暴火丹、风火丹、厉火丹、赤黑丹、石火丹、野灶丹仅《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有名、证记载,后世文献未提及,故从略。 小儿丹毒 小儿丹毒xiao’er dandu又名赤游丹,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传染病。多见于婴儿、初生儿患者。临床以皮肤红肿,色赤如丹,形如云片,游走不定,灼热痛疼为特征。此病多因护理不善,因初生儿皮肤柔嫩,“洗浴”及穿“火烘衣物”时,容易擦破皮肤,使邪毒乘机侵入,搏于皮肤而成。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局部红肿,形如片云,发热疼痛,游走不定,烦躁不安,舌质红,苔白或黄属风火热毒。治宜祛风清热解毒。常用药:黄连,黄芩,黄柏,山栀,牛蒡,野菊花,板蓝根,赤芍,生甘草。若高热心烦,唇燥,口干,患处皮肤焮赤疼痛,重者昏迷,抽搐。舌质绛红,苔黄属邪毒入营,治宜凉血解毒,开窍熄风。可用清瘟败毒饮加神犀丹,或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常用药:生石膏(先煎),犀角(先煎),知母、生地,赤芍,丹皮,黄芩,山栀,紫草,玄参,川连,钩藤(后下),羚羊角,甘草。预防此病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损伤和感染。 ☚ 小儿疔疮 中医治小儿湿疹 ☛ 小儿丹毒xiǎo’érdāndú病名。出《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多由胎毒或风热毒邪侵袭而致。一岁以下婴儿易患, 且病情较重危。欲发之时, 先身热, 哭叫不安, 继而皮肤发红, 状如涂丹, 由小渐大, 游走不定。治宜清热, 解毒, 托里。用黄连解毒汤加金银花、升麻、甘草、葛根、赤芍、丹皮等。外用如意金黄散调敷。 小儿丹毒 小儿丹毒小儿丹毒,又名天火,赤游丹毒,赤游风,丹毒游风。以其皮肤红赤,状如涂丹,形如云片,边界清楚而定名。《幼幼集成》云:“小儿赤游丹毒……或起于手足,或发于头面胸背,游移上下。其热如火,痛不可言,赤如丹砂,故名丹毒。”由于丹毒所发部位的不同其定名亦异。如生干头面者名抱头火丹。生于腰胁者名缠腰火丹。生于腿膝者名腿游风。若发于身而游走不定者名赤游丹或赤游风。 ☚ 小儿红丝疔 小儿流注 ☛ 小儿丹毒 小儿丹毒丹毒,又名赤游风、赤游丹。此病为皮肤受邪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病证。发病迅速、变化急剧、危险性较大,若治疗不当,可导致死亡。《东医四象诊疗医典》说:“小儿,尤其是初生儿,腠理空疏,脐部疾患、湿疹等皮肤已损伤,风热邪毒,乘虚袭入,或蓄伏胎热,内壅积热,搏于气血,外发于肌表所致。”症见身热啼哭,唇焦口干,皮肤表面一处发生红晕,灼热疼痛,肤热色赤而肿,游走全身,甚则惊搐不宁,神昏,失治则肌肉糜烂,入腹入肾则死亡。治宜清热解毒,祛邪,活血。太阴人用清肺泻肝汤。少阴人用祛风散。少阳人用凉膈散火汤,轻粉乳香没药丸。 ☚ 小儿咽喉病 小儿痘疮 ☛ 小儿丹毒xiǎo ér dān dúinfantile erysipela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