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祭典
民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传于清水河流域陇城镇。陇城镇距秦安县城 45公里,相传为女娲出生之地。据《水经注》记载:秦安县城北面,山上有女娲祠,该地有风姓命名的风沟、风台、风茔等地名,娲皇、凤尾、龙泉等村名,传说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镇南门有女娲庙,大殿正中有女娲氏塑像。秦安陇城女娲祠的建造年代,距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1989 年,陇城镇百姓为了纪念女娲,自发筹资在原址重新建起一座仿古式女娲大殿。每年的正月十五,虔信女娲的人们都要来庙里进香拜祭。从 2005 年开始,当地政府把“民祭”活动同宣传当地旅游资源、提升秦安整体形象结合起来,组织大规模的公祭活动。但“民祭”依然是当地百姓最为重视的祭祀形式。民祭女娲活动最盛时有 5 省 28 县 170 多个村的群众参加。祭祀仪式开始前,祭祀师身着法衣、手持笏板、头戴“三清冠”,守在即将供奉给女娲的猪、牛、羊“三牲”和高粱、小麦、玉米、黄豆、谷子“五谷”旁边。仪式开始后,伴随着礼乐,祭师及数十位年长的“乡老”一起进入女娲祠并献上供品。由天水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宣读祭文,人们敬献花篮。秦安女娲祭祀仪式保持了原生态特性,成为延绵数百年的文化积淀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