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一种以节奏训练为基础的音乐教育体系。卡尔·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是联邦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24年与友人在慕尼黑建立“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进行新的节奏教育,使动作和音乐教育彼此交融和补充。1963年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建立“奥尔夫学校”,作为世界性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国际中心,传授推广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从人类——尤其是儿童的生理、心理规律出发,创造了集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音乐教育体系。其基本特点是:
❶以节奏训练为基础。认为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音乐节奏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语言,让儿童从语言出发掌握节奏,以人体为乐器,用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动作,形成不同音色的多声部节奏音乐,称之为“声势”。
❷特制奥尔夫乐器。以节奏性为主的、便于儿童学习演奏的小型打击乐器:其中有金属类(三角铁等)、木质类(响木等)、鼓皮类(手鼓等);还包括有固定音高能奏出旋律的乐器:其中有定音鼓、音条乐器。乐器音色鲜明动听,富有个性和幻想性,以利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❸即兴演奏和伴奏。让学生自己设计音乐,自己动手奏乐,以培养主动性、创造性、灵活性和合作能力。
❹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边唱边跳地、创造性地演奏,把学习音乐寓于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之中,学得愉快主动。自编《学校音乐教材》,以民歌、舞曲等民族民间音乐为主要素材,以大、小调体系,固定不变低音、不断反复同一音型、质朴而自由的多声部结构等手法编写教材,其中包括有节奏的诗歌朗诵,诗歌与唱奏相结合的歌曲、合唱、节奏——旋律练习,演奏的乐曲等。奥尔夫教育体系认为:“完全没有音乐感的儿童是罕见的,几乎每一个儿童从某一点上都可以进行开导和促进。”“教育上的无能出于无知,经常在这方面堵塞源泉,压制才能,并造成其他的恶果。”这种先进的教育思想,立足于唤醒每个学生喜欢音乐的天性,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终生热爱,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ao’erfu yinyue jiaoyu tixi
卡尔·奥尔夫(Carlorff,1895—1982),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这个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是:
❶以节奏训练为基础,认为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音乐节奏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语言,让儿童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这样不仅容易,而且富有生命力。以人体为乐器,用双手、双足做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动作,采用多变的动作造成不同音色的多声部节奏音乐,称之为“声势”。
❷特制奥尔夫乐器,以节奏性为主的、便于儿童学习演奏的小型打击乐器,其中有些是固定音高能奏出旋律的。乐器音色鲜明动听,富有个性和幻想性,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❸重视即兴演奏或伴奏,要学生自己设计音乐,自己动手奏乐,以培养主动性、创造性、灵活性和合作能力。
❹激发兴趣,让儿童自己动手奏乐,边唱边跳地奏乐,即兴创造性地奏乐,把学习音乐寓于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之中,学得愉快、主动。
❺自编《学校音乐教材》,这套教材富有儿童特点,体现了音乐教学的循序渐进性,以民歌、舞曲等民族民间音乐为主要素材,以大小调体系、固定不变低音、不断反复同一音型、质朴而自由的多声部结构等手法加工编写教材。其中包括有节奏的诗歌朗诵,诗歌与唱、奏相结合的歌曲、合唱,节奏一旋律练习,演奏的乐曲、音乐剧等适应多种音乐实践活动的教材。他认为:“这部教材在它的每一个阶段中,都鼓励和启发人们自己去继续创造和安排教学活动,所以它永远不是最终的定稿和就此结束,而是永远在发展中,在形式中,在流动中。”这套教材被世界许多国家采用。他历来主张教材必须结合本地区、本民族语言、音调,强调主要以当地的童谣、民歌为基本根据。他还曾说过:“我写这个教材,是为了表明一种观念,所以,关系到世界的不是这部《学校音乐教材》,而是这个观念本身。”他的教育观念主要不是致力于教会学生学什么,而是启迪、发掘学生(特别是儿童)生而具有的习性,通过游戏形式,即兴性的奏乐本身自然地、音乐地表露自己的感受、情感,通过语言、动作、表演和音乐的全面有机结合,通过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去学会音乐、掌握音乐。他主张以原始的音乐向儿童进行教育,即以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音乐,以人们必须自己参与实践活动的音乐,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儿童的音乐向儿童进行教育。早在1924年,他与友人军特(Dorolnea Genfher)一起在慕尼黑建立了一所“体操—音乐—舞蹈”学校,进行一种新的节奏教育,使动作和音乐教育彼此交融和补充。1963年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建立了“奥尔夫学院”,作为世界性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国际中心,传授推广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