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国学派
心理学派的主流。他们着重主观方面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强调需求和效用的概念,把人类经济生活归结为欲望及其满足。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有: 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弗里德里希·维塞
、欧根·庞巴维克。 奥国学派研究的出发总是处于个体经济
的孤独者在消费上的心理状态,把经济社会视为个人行为的总和,因此被称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心理分析。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该学派的理论核心。门格尔首先提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该商品最不重要的部分的效用之大小; 维塞尔进一步将最后效用定名为“边际效用”,并从此出发,提出了归算理论; 庞巴维克则以最终产品的边际效用规定生产资料的价值,又提出时差利息论,以人们的心理感觉加上时间因素解释利息 (剩余价值) 的来源,从而将边际原理扩展到了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之中。奥国学派主张用抽象演绎法来代替历史方法,为此,门格尔与新历史学派的施莫勒之间曾发生了有名的“方法论争论”。该学派对当时正广泛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潮持强烈反对态度。庞巴维克更著有《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终结》 (1896年) 一书,非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生产价格论。其为资产阶级剥削辩护的本质十分明显。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奥国学派的学说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其边际效用论成为“新古典学派”的需求分析的主要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该派逐渐为“新奥国学派”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