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奕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奕詝》奕詝(1831—1861),道光帝第四子。年号咸丰,在位11年(1851—1861)。当政期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十年(1860)九月英法侵略军大举进攻北京,奕詝率嫔妃避难热河,翌年病死于避暑山庄。奕詝存诗373首。咸丰朝内忧外患频仍,其诗集中对太平天国起义表现了极大的忧惧,几至日夜不能忘怀。奕詝一筹莫展,只能乞灵于祈祷占卜。奕詝诗集中有关斋戒一类的诗特别多,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诗大多表现了祈求祖宗神祇,早弭兵患的愿望。“心殷盼捷希昭鉴”,“早靖兵戎希厚贶”,诗意文词率多重复,一如祝文之属。 奕詝1831—1861清朝皇帝。姓爱新觉罗氏,旻宁第4子。道光二十六年(1846)用秘密方法立为皇储。三十年旻宁病重,公开宣布为皇太子,不久旻宁死,即位为皇帝,改明年为咸丰元年(1851),在位11年。即位当年六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并迅速扩大。当即调向荣为广西提督进行镇压,九月又调湖南、云南、贵州兵各2,000赴剿。起复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镇压起义,道卒。咸丰元年派赛尚阿佩钦差大臣关防赴湖南防堵,旋命赴广西接办军务。二年,太平军进入湖南、湖北。三年连克武昌、九江、安庆、南京,并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建都。随即攻下扬州,并北伐。向荣及琦善受令为钦差大臣,于南京和扬州城外分别建立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对太平军进行围困。又派曾国藩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僧格林沁等率部阻止太平军北伐。六年,英法侵略者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第2年攻下广州,接着大沽炮台失守,便派桂良、花沙纳赴天津,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在上海与英、法、美订立《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十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逃往热河,命恭亲王奕訢出面议和,又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十一年七月二十二日病死于承德避暑山庄,庙号文宗。 奕詝1831—1861清代皇帝。爱新觉罗氏。庙号文宗,年号咸丰。道光帝第四子。满族。1850年到1861年在位。他即位后即派兵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秋,太平军攻克南京,北伐至天津城郊,他依靠曾国藩等汉族地主武装,抗击太平军。1858年英德联军攻陷大沽炮台,他派桂良、花沙纳与英、法、美、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他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命其弟恭亲王奕訢以全权大臣名义同英法侵略者议和, 签订了《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迫又于沙俄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1861年8月在承德避署山庄病死。 奕詝见“咸丰帝”。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