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丁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丁香 中药名。 出《药性论》。别名: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公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L.)Merr.et Perry的花蕾。 常绿乔木,高达10米。叶对生,叶柄细长,向上渐短;叶片长方倒卵形或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窄下延至柄,全缘。花芳香,聚伞圆锥花序顶生,花径约6毫米;花萼肥厚,绿色后转紫红色,管状,先端4浅裂,裂片三角形,肥厚;花冠白色稍带淡紫,基部管状,较萼稍长,先端具4裂片;雄蕊多数;子房下位,顶端有粗厚花柱,柱头不明显。 浆果红棕色,稍有光泽,长方椭圆形,长1~1.5厘米,直径5~10毫米,先端有肥厚宿存花萼裂片,有香气。种子数粒,长方形。 栽培和野生于热带地区。原产于非洲摩洛哥,现我国广东、广西等地也有种植。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间,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 干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状,长1.5~2厘米,红棕色至暗棕色。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向下渐狭。 表面有颗粒状突起,刻之有油掺出。 萼先端四裂,裂片三角形,肥厚;花瓣四片,膜质,复瓦状抱合成球形,花瓣内有多数向内弯曲的雄蕊。 质坚而重,入水则萼管垂直下沉。气强烈芳香,味辛。 以完整、个大、油性足,颜色深红、香气浓郁、入水下沉者为佳。本植物的树极(丁香根)、树皮(丁香皮)、树枝(丁香枝)、果实(母丁香)、花蕾蒸馏所得的挥发油(丁香油)亦供药用,各见专条。味辛,性温,入脾、胃、肾经。温脾胃,降逆气。 每服3克,煎人参汤下,天时服(《简要济众方》)。 同研为末,姜汁和丸,如绿豆大。姜汤下30~20丸(《百一选方》)。 ❸ 治朝食暮吐:丁香15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如莲子大,噙咽之(《摘元方》)。 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3克(《圣惠方》)。 ❾ 治鼻中瘜肉:丁香绵裹纳之(《圣惠方》)。《本草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内服煎汤,0.9~3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不可见火,畏郁金。花蕾含挥发油(即丁香油)14%~20%,油中含丁香酚78%~95%、乙酰丁香酚约3%及少量的丁香烯、甲基正戊酮、甲基正庚酮、香荚兰醛;此外还含三萜化合物如齐墩果酸、黄酮和对氧萘酮类鼠李素、山奈酚、番樱桃素、番樱桃素亭、异番樱桃素亭及去甲基化合物异番樱桃酚;鞣质、脂肪油及蜡。 ❷ 抑菌作用:含有1%浓度的丁香的乙醚浸出液,水浸液或含8%浓度的丁香煎剂的沙伯氏培养基,对许兰氏黄癣菌、白色念球菌等多种致病性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较高浓度时对新型隐球菌也有抑制作用。 醇浸剂与醚浸剂相似,但水浸液较差。丁香油及丁香酚在试管内对布氏杆菌、鸟型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对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1∶2000~1∶8000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痢疾、大肠、变形等杆菌均有抑菌作用。 煎剂1∶20~1∶640浓度时,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及白喉、变形、绿脓、大肠、痢疾、伤寒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丁香对流感病毒PR8株也有抑制作用(体外)。 5%丁香油酚乳剂可使胃粘液分泌显著增加,而酸度则不增强;丁香油之作用稍差,连续应用,可使粘液耗竭,而反分泌非粘液性的渗出物;36小时后方能部分恢复反应,完全恢复,需数月以后。 但对小鼠皮下注射,不能产生麻醉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