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奏Zòu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嫩江县,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大同、运城、沁县,陕西之韩城,湖北之武昌,广东之吴川,云南之马关,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 亦收载,未详其源。 奏1.zòu ❶進,奉獻。張衡《西京賦》:“祕舞更奏,妙材騁伎。”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奏 《说文》:“奏,进也。”奏,进献、奉献。《尚书·益稷》:“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 1.通“走” zou 〔例一〕 《通训定声》:“奏,假借为走。”《诗·大雅·緜》:“予日有奔奏。”笺:“奔奏,使人归趋之。”《释文》:“奏,本亦作走。”奏,急趋。奏通“走”。 〔例二〕 《韩非子·八说》:“登降周旋,不逮日中奏百。”于省吾《新证》:“奏应读作走。走犹趋也。”奏百,奔赴百里。奏通“走”。 奏,精母、侯部;走,精母、侯部。精母双声,侯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2.通“湊” cou 〔例一〕 《通训定声》:“奏,假借为湊。”《周礼·夏官·合方氏》:“掌天下道路。”注:“津梁相奏,不得陷绝。”《释文》:“奏,采豆反,本或作湊。”相奏,相聚。奏通“湊”。 〔例二〕 《荀子·王霸》:“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王念孙《杂志》:“奏读为湊。《广雅》:‘湊,聚也。’谓天下之理略聚于此也。湊、奏古字通。”奏通“湊”。 奏,精母、侯部;湊,清母、侯部。精、清旁纽双声,侯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3.通“腠” cou 〔例一〕 《尔雅·释兽》:“奏者豱。”郭璞注:“今豱猪头短,皮理腠蹙。”《释文》:“奏,音腠。”奏通“腠”。 〔例二〕 《仪礼·公食大夫礼》:“载者西面,鱼腊饪,载体进奏。”注:“奏,谓皮肤之理也。”奏通“腠”。 奏,精母、侯部;腠,清母、侯部。精、清旁纽双声,侯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4.通“趣” qu 〔例一〕 《淮南子·齐俗》:“百家之言,指奏相反。”黄生《义府》:“指奏即指趣,古音近通用。”指奏,旨趣。奏通“趣”。 〔例二〕 《淮南子·要略》:“其言有小有巨,有微有粗,指奏卷异,各有为语。”指奏,旨趣。 奏,精母、侯部;趣,清母、侯部。精、清旁纽双声,侯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奏 奏zòu❶进献。《小雅·宾之初筵》二章:“其湛曰乐,各奏尔能。”《说文》:“奏,进也。”郑《笺》:“湛,乐也。王受神之福于尸,则王之子孙皆喜乐也。子孙各奏尔能者,谓既湛之后,各酌献尸,尸酢而卒爵也。”陈奂《传疏》: “奏,献也。” ☚ 毒 奏公 ☛ 奏读音z·ou(ˇ),为ou韵目,属ou—iu韵部。则候切,去,候韵。 上一条: 走 下一条: 奏 奏读音c·ou(ˋ),为ou韵目,属ou—iu韵部。于候切,去,候韵。 上一条: 簉 下一条: 凑 奏读音z·ou(ˋ),为ou韵目,属ou—iu韵部。则候切,去,候韵。 上一条: 奏 下一条: 揍 ![]() ![]() ![]() ![]() ![]() ![]() 奏zou❶推进,进献。《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刀騞(huo)然。”(庖丁:一个叫丁的厨师。解:宰杀。騞然:割东西时发出的刷刷声。)《史记·刺客列传》:“轲既取图~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轲:荆轲。发:打开。穷:尽,全部打开。见: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奉璧~秦王。”(奉:捧着。) 奏zòu❶臣子向君主报告情况或陈述意见 奏zòu奏❶按曲调吹弹乐器:~乐︱~凯︱吹~︱弹~︱齐~︱独~︱合~︱重~︱伴~︱前~︱演~。 奏zòu❶ 演奏:伴奏│独奏│奏乐。 奏zòu按曲调演奏乐曲。 奏(3次) 演奏。~九歌而舞韶兮《离》 张咸池~承云兮《远》 ~大吕些《魂》 奏zòu❶演奏。《离骚》:“奏九歌而舞韶兮。” 奏zou奏捷 奏凯 奏疏 奏效 奏乐 奏章 奏折 伴奏 重奏吹奏 独奏 合奏 节奏 齐奏 前奏 演奏 奏鸣曲 先斩后奏 奏(反)启 奏zòu❶演奏:凤姐吩咐得一声,“供茶烧纸!”只听一棒锣鸣,诸乐齐~。(十四·290) 奏zòu臣下向皇帝的奏本:昨日总河~到,河南一带决了口,湮没了几府州县。(八九·1149) 奏❶皮膚之理。《儀禮·公食大夫禮》:“載體進奏。” 鄭玄注: “奏,謂皮膚之理也。”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文告契據部 > 奏札 > 奏 奏 zòu 古代臣下向天子陳述意見與建議之文本。《釋名·釋書契》:“奏,鄒也,鄒狹小之言也。”畢沅疏證引成蓉鏡曰:“《漢書·雜事》云:“秦初之制,改書爲奏……凡群臣之書通於天子者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駮議。’”《後漢書·趙充國傳》:“作奏未上,會得進兵璽書。” 奏 奏群臣上呈皇帝的文书。又称“上疏”、“上书”、“奏疏”、“奏对”、“奏启”、“奏状”、“奏札”、“奏本”、“题本”; 为防止泄露秘密,囊封而呈的别称封事,而按劾之奏,则别称弹事。奏的来源很早,《尚书》有“敷奏以言”的记载,但多为上古时代圣贤向君王陈述的口头言词。战国以前,臣下向君王陈述事情,都称上书,秦代改称奏。汉定礼仪,上书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 二曰奏,以按劾; 三曰表,以陈情; 四曰议,以执异。其实奏当时并非专为按劾,奏事也用奏,因此又称上疏。汉文帝时,贾山上书陈说治乱之道,又特称“至言”。魏晋以后,多称启; 唐代改称表状,又称奏疏、书疏; 到宋代,创设札子,有的称状、称书、称表; 到明代,陈述私情时是奏,论述政事时是题,称为奏本、题本,而奏本又称奏折; 但史官上书单独称表。到清朝雍正三年,废奏本,一概用题本。 ☚ 笺 奏本 ☛ 奏 奏奏议文的一种。多用于弹劾或奏事。如阳球《奏免鸿都文学》、刘大连《劾周筵、刘允、李匡奏》、任昉《奏弹刘整》、沈约《奏弹王源》、邢邵《请置学及修立明堂奏》等。 ☚ 章 疏 ☛ 奏zòu〖动词〗 奏zòu❶ 进。《庄子·养生主》:“~刀然,莫不中音。”(huō然:形容进刀的声音。) 奏*zouD7E0 取得 取得奏 博(博得) 获得 获致 掎摭赢得 另见:得到 获得 求得 具有 占有 ☚ 得到 获得 ☛ 向皇帝报告 向皇帝报告进奏 闻达 ☚ 上报 请求 ☛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另见:文采 文风 ☚ 文体 体裁 ☛ 演奏 演奏奏(~曲;重~;齐~;伴~;独~) 作(振奋~声) 翻(~出) 调 发 另见:音乐 乐器 艺人 表演 乐曲 乐声 ☚ 演奏 奏乐 ☛ 功效 功效效(效能;效功;效用;效力;效回;劳效;事效) 功力 另见:效果 功能 作用 ☚ 功效 效力2 ☛ 奏文 奏文奏 ☚ 表文 奏章 ☛ 向皇帝陈述 向皇帝陈述奏言 申奏 ☚ 陈述方式 陈述的程度 ☛ 奏zòu; còu(一)则候切,去候。 〖奏〗 粵 zau3〔晝〕普 zòu ❶ 進入。許慎《說文解字》:「〜,進也。」莊周《莊子.養生主》:「〜刀騞然。」(騞【粵 waak6〔或〕普 huō】然:刀子割東西的聲音。)❷ 呈獻,獻上。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秦王。」 ❸ 臣子向君王進言或上書,有成語「先斬後〜」。《史記.秦始皇本紀》:「百官〜事如故。」 ❹ 奏章。方苞《獄中雜記》:「俟封〜時潛易之而已。」 ❺ 彈奏。《列子.湯問》:「曲每~,鍾子期輒窮其趣。」 奏臣上奏帝王的公文。上书谓奏。据《文体明辩奏疏》载:“奏疏者,群臣论谏之总名也。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曰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异。”实际上,奏的形式创于西汉,最早的奏文有孔光的《奏徙董贤家属》、《条奏限名田奴婢》,张巷的《奏论淮南王长罪》《奏议除肉刑》等,均将奏字前置,常与条、论、议合用。之后,改奏置后,如赵充国的《上屯田奏》,但很少用。南北朝时期多用书、议,而不用奏。到唐,始将奏正式定为公文的一体。据《唐书·百官志二》规定的门下省公文文体是:“下之通上,其制有六:一曰奏钞,以支度国用、授六品以下官、断流以下罪及除免官用之;二曰奏弹;三曰露布;四曰议;五曰表;六曰状。自露布以上乃审;其余覆奏,画制可而授尚书省。”在唐初的奏文如高俭的《请诛元昌奏》、长孙无忌的《谢敕秘书省写新翻经论奏》、于志宁的《让赐地奏》,又开唐代奏文之风。《大明会典》中也规定,凡下之达上,曰题,曰奏,进一步确认为政府通用的一种上报公文。由于奏文在唐宋元明清五代广泛应用,发展成多种形式,从其内容划分,有奏状,专用于事后的进言,故又称之奏札;奏草,上奏的公文草稿;奏钞,门下省的专用上奏文体;奏启,宰相辅臣用于陈述政事,奉献典制;奏章,史官的奏文或紧急公务的奏文;奏疏,大臣常用的陈述政见,驳议事件的文体,与之相同的还有奏书或上疏,按《宋史·李倬传》中说“奏疏凡数十”。再从其制作材料或特定使用范围看,有奏折和奏本两种。《大明会典》规定:“国初定制,臣民具疏,上于朝廷者,为奏本。”这主要指纸本,不限定使用材料;而奏折,仅限于朝廷大臣或各级官吏上奏,用折本缮写,故称奏折。“明制,有题本、奏本之分,凡政务、军事、钱粮、刑赏等公事概用题本;其本身私事则用奏本。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俱送由通政司,转交内阁入奏。”清制,关于例行之事用题本,亦送通政司;紧要之事用奏折,奏折初在宫门陈奏,迨军机处成立后,改送军机处转奏。据《大清会典事例·吏部》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奏朱笔谕旨,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题本,则发科由六科传钞。”奏折页数、行字数,皆有固定格式。光绪末年,才废题本,一律用奏折。 奏 奏臣下向帝王报告情事,称奏。《资治通鉴·周纪一》:“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毛晃曰: “奏,进上也。”《明史·职官志一》: “下之达上,曰题,曰奏,曰表……” ☚ 专录朝政 奏裁 ☛ 奏 奏古代臣属论谏政事、进呈帝王的一种文书。据《尚书》载,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以前皆称奏为上书。秦始皇改书为奏,成为人臣上书于君主的一种专用文书。自秦汉迄明清,沿用不衰。其内容大体有陈述政事、呈献典章仪式、反映紧急事变、弹劾罪愆谬行等。奏以语言整饬典雅、议论明确透彻为基本特征。两汉以前的奏议,一般用散文体,六朝多用骈体。 ☚ 节 疏 ☛ 奏zòu❶奏乐,依照曲谱演奏乐器。如:奏乐,奏军歌。 奏zòu ❶ (演奏) play (music); perform (on a musical instrument): 弹 ~ 民乐 play folk music for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演 ~ 钢琴 perform on the piano; ~ 国歌 play the national anthem; 当贵宾进入宴会厅时, 乐队开始 ~ 迎宾曲。 The band struck up a tune of welcome when the distinguished guests entered the banquet hall. 奏play (music);perform (on a musical instrument) 奏zòu臣向君进言上书贡献财物称"奏"。《史记·萧相国世家》:"主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后汉书·胡广传》:"诸生试章句,文吏试牋奏。"注:"《汉杂事》曰:凡群臣之书,通于天子者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 奏zòu
奏zòu李孝定说,甲骨文中间为“求”,左、右为“手”,意为双手捧“裘”献上。也有学者认为是双手敲击悬挂的钟磬之类乐器,亦有进献之意,如奏乐、奏章。(《汉字字源》199页)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273.趣談“奏”字奏,初文“從廾從桼(qī)”,古人割開漆樹皮後用雙手捧著器皿等漆凑滿,“奏”應是“凑”本字。我們的祖先發現“漆”(桼)應在新石器晚期,甲骨文就是先用竹簽蘸漆爲墨寫在獸骨或龜甲上,然後刻鍥的。 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