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石硫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金石部 > 石 > 石流黄 > 石硫黄
石硫黄  shíliúhuáng

同“石流黄”。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石部 > 藥石 > 石硫黄
石硫黄  shíliúhuáng

亦作“石流黄”。藥石名。因其色黄,性質似硫黄,故稱。晉·張華《博物志·異産》:“徐公曰:西域使王暢説石流黄出定彌山。去高冒八百里,有石流黄數十丈,從廣五六十畝。”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五·石硫黄》[集解]引《别録》曰:“石硫黄生東海牧羊山谷中,及太行河西山,礬石液也。”参阅《格致镜原》卷六。

石硫黄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即硫黄,详该条。

石硫黄

石硫黄

波斯矿物。《本草纲月》卷11载李珣引《广州记》云:“生昆仑国及波斯国西方明之境。颗块莹净,不夹石者良。蜀中雅州亦出之,光腻甚好,功力不及舶上来者。”

☚ 绿盐   矾石 ☛

石硫黄shí liú huáng

《本草纲目》石部第11卷硫黄(38)。药名。
【基原】为硫黄矿或含硫矿物冶炼而成。
【别名】石流黄(《范子计然》),石留黄、硫黄(《吴普本草》),昆仑黄(陶弘景),黄牙(《丹房鉴源》),黄硇砂(《海药本草》)。
【性味】酸,热,有毒。
❶《本经》:“味酸,温。”
❷《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咸,有毒。医和、扁鹊:无毒。”
❸《别录》:“大热,有毒。”
❹《药性论》:“味甘,有大毒。”
【归经】入肾、脾经。
❶《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命门经。”
❷《本草经疏》:“入手厥阴经。”
❸《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
【功用主治】壮阳,杀虫。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癣,湿疹,癞疮。
❶《本经》:“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秃。”
❷《别录》:“疗心腹积聚,邪气,冷癖在胁,咳逆上气,脚冷疼弱无力,及鼻衄恶疮,下部𧏾疮,止血,杀疥虫。”
❸《药性论》:“除冷风,顽痹。生用治疥癣及疗寒热咳逆,炼服主虚损泄精。”
❹《海药本草》:“主遗精痔漏,老人风秘等。”
❺《日华子本草》:“杀腹脏虫。”
❻《纲目拾遗》:“天生磺,治膈症。”“舶上硫黄,灭斑,杀虫,治疮通血,止泻痢。”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五分至一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调敷或磨汁涂。
【宜忌】阴虚火旺及孕妇忌服。
❶《药对》:“曾青为之使。畏细辛、飞廉、朴硝、铁、醋。”
❷《本经逢原》:“久服伤阴,大肠受伤,多致便血;湿热痿痹,良非所宜。”

石硫黄shíliúhuáng

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硫黄。为硫黄矿或含硫矿物冶炼而成的块状物。产于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四川、广东、台湾等地。酸, 温, 有毒。入肾、大肠经。杀虫, 补火助阳。治疥癣, 湿疹, 研末油调敷。治阳痿, 虚喘, 虚寒腹痛、泻痢、便秘。研末服: 1. 5 ~ 3 克, 与豆腐同煮后用,一般入丸、散。孕妇忌服。本品主含硫, 杂有碲、硒。内服后变为硫化物或硫化氢, 可刺激胃肠黏膜, 使蠕动增加, 导致泻下。硫化物局部应用, 有溶解角质及脱毛作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