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纻胎 夹纻胎漆器胎骨,完全用麻布和漆灰做成,称“夹纻”。1964年长沙左家塘三号墓出土的黑漆杯和彩绘羽觞,即为战国中期的夹纻胎。夹纻胎到汉代盛行,其名在漆器铭中写“侠纻”或“纻”。 ☚ 西汉五彩画屏风 岳州扇 ☛ 夹纻胎用漆灰和麻布为原料制成的漆器胎体。又称“脱胎”。夹纻胎漆器制作工序是:用粘土等作好器物模型;在模型表面铺麻布,麻布上涂刮漆灰,如此反复多次;到一定厚度时,使之干燥,去除粘土模型,胎体即成型。再经刮底灰、打磨、髹底漆及面漆、彩绘等工序,夹纻胎漆器就制成了。当棉花在我国广泛种植并使用之前,劳动人民的衣着原料主要为大麻和苎麻纤维,其中苎麻主要产于我国南半部一些地区,古代称之为“纻”。《诗经·陈风》中有“东门之池,可以沤纻”的记载。夹纻胎就是以苎麻纤维织成的布为原料制成的。早期的夹纻胎漆器实物几乎都是出自楚墓或受楚文化影响的墓葬。夹纻胎漆器极有可能是楚人的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