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夸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夸父

夸父

先秦寓言。战国时期韩非著。《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齐有狗盗之子与刖危子戏而相夸。盗子曰:“吾父之裘独有尾。”危子曰:“吾父独冬不失裤,”

☚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   扣盘扪烛 ☛
夸父

夸父

汪玉岑著。1941年3月出版。收《牵牛花》、《火车底生命》、《夜都会底花市》等诗24首。

☚ 血花   骊歌 ☛

夸父

 昔时有人,于众人中,叹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慈仁,不害不盗,直作实语,兼行布施。”时有愚人,闻其此语,便作是念,言:“我父德行,复过汝父。”诸人问言:“有何德行,请道其事。”愚人答曰:“我父小来断绝淫欲,初无染污。”众人语言:“若断淫欲,云何生汝?”深为时人之所怪笑。
 
 《夸父》是一则简短的寓言,选自《百喻经》第一卷第九则《叹父德行喻》,此经共有四卷,公元五世纪时印度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印度来华僧人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旧题《百句譬喻经》,书末有作者的后记六颂,颂后记云“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华鬘》竟”,华鬘即花鬘,也就是花环,一些小的故事集合在一起,就像漂亮的花串成一束成为花环,因此古代印度就把这样的故事集也叫做“华鬘”,《痴华鬘》意为“痴人的故事集”,这当是本书的原名。经日本学者岩本裕的考证,其内容也的确多取自古印度愚人故事(见开明书院1978年版《仏教说话研究》二《仏教说话四源流上展开》)。据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佛教》(四)介绍,“本书的写成正是印度寓言文学的盛时,也是有名的《五卷书》(婆罗门学者所撰用来教育贵族子弟的一部梵文寓言集)流行的时代,可谓应时之作,但在印度,直到现在没有发现它的梵本。”
 但僧伽斯那撰集此书,却不是为讲故事、说笑话,而是要以戏笑的方法来阐明佛法。
 译者求那毗地,系比丘名音译。意译“德进”、“安进”,中印度人,是僧伽斯那的弟子。聪慧强记,能诵大小乘经十余万言。齐武帝永明年中(483—493)来华,译经多种,《百喻经》译于南齐永明十年(492)。传见《历代三宝记》十一、《梁高僧传》三、《开元释教录》六。
 《夸父》故事情节很简单,说的是有一愚人,在众人中,听到别人夸耀父亲的德行,心生羡慕,便声称自己的父亲更有道德,从小就没有和异性发生过关系,众人便问道:“既然如此,怎么会有你这个儿子的呢?当时的人们听说了此事都怪笑不已。
 这则寓言虽很短小,细细看来,却也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从开头至“兼行布施”,交待了寓言发生的场景与起因;第二层次从“时有愚人”至“初无染污”,写愚人的心理与言行;末一层次则是点睛之笔,借众人之口点出了愚人的可笑,并交待了此事的后果。
 显而易见,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好夸大其辞、言过其实的人。
 寓言是人们为了说明某一抽象的道理而编造的故事,是虚构的产物,它看起来像是真实的,其实在生活中不一定发生过; 说它是假的,却又符合生活的真实,并反映了实际生活经验。本文正是如此。文中故事发生的场景、起因莫不合情合理,情节的发展也切合环境和人物身份,读来仿佛见其人,闻其声,颇有真实感,从而使人觉得可信。全篇行文质朴通俗,笔调明朗,一切情节都发生自然,直至最后。末一层次的众人之语就像相声中的 “包袱”,起势突兀,“抖”得恰到好处,既使全文具有了戏剧性效果,又含义深长,起到了告诫的作用。
 末一层次另有两处值得注意:
 其一,“怪笑”的“怪”字突出鲜明地表现了时人对此事的反响,从而渲染了愚人夸父的恶果,揭示出 “世间无智之流,欲赞人德,不识其实,反致毁訾如彼愚者,意好叹父,言成过失” 的下场 (见 《大藏经》本缘部下 《百喻经》卷一)。“怪”字用得恰到好处。
 其二,“众人语言”后面有“深为时人之所怪笑”一句,“众人”与 “时人”仅一字之差,便交待了场景的变化和范围的扩大,可谓简练、精当之极。
 全篇以四言句为主要叙述形式,每句两个音拍,以二二的节奏,四字一顿,读来抑扬顿挫,起伏有致,是这篇小文章的又一特色。
夸父

夸父

古代神话中的大人。《山海经·海北外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 力牧   彭祖 ☛

夸父

(一)神话人名。炎帝裔。《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二)兽名。《山海经 ·西山经》:“ (崇吾之山)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举父。”晋郭璞注:“或作夸父。”清郝懿行疏:“举夸声近,故或作夸父。”

古代名物 > 神異類 > 神怪部 > 神 > 夸父
夸父  kuāfǔ

神話中神人名。追趕太陽,及之於日入之處。渴,飲干黄河、渭水,不足,北走欲飲大澤,未至,渴死途中。棄其杖,化爲桃林。夸父追日神話,產生於父系氏族社會,歷代流傳極爲廣泛。《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黄蛇,把兩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于此。”又《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爲鄧林。”郭璞注:“夸父者,蓋神人之名也。”《列子·湯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里焉。”晉·陶潛《讀〈山海經〉》詩之九:“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餘迹寄鄧林,功竟在身後。”唐·柳宗元《行路難》:“君不見,夸父逐日窺虞淵,跳踉北海超崑崙。披霄决漢出沆漭,瞥裂左右遺星辰。須臾力盡道渴死,狐鼠蜂蟻争噬吞。”

夸父追日

(日本文榮堂版《山海經》)

夸父

神话人物,有志于逐日却口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与日逐走,入日。”又《大荒北经》:“~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景:同“影”,影子。)

夸父

346.夸父(p715.3)

义项一“古代神话人物”,书证引《山海经·海外北经》作: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按:引书证误施标点,致句意生出歧解。“北饮大泽”句为将来时,并非完成体,仅向北跑欲饮于大泽而已,并非已饮于大泽也。原施句号,隔断语义,使“北饮大泽”成为过去时,完成体,则与下文“未至”义生扞格。倘改此句为逗,则颐然理顺,扞格之义顿消矣。

☚ 夭阏   奉 ☛
夸父

夸父

神话传说中的巨人。说他因追赶太阳而死。《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在《海外北经》中也有记载: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是古人对勇敢、力量和伟大气魄的歌颂,对死后不忘为人类造福的崇高精神的赞美。

☚ 炎帝   吴刚 ☛

夸父

神话人物。与太阳神相抗争的巨人。据《山海经·海外北经》,他立志追赶太阳,后闯入烈日中,喝干了黄河、渭河之水,仍感焦渴,以至于死。遗留的手杖化为“邓林”,为后人蔽荫纳凉,造福子孙。

夸父kua fu

a man who chased after sun and died from thirst midway—a person with a strong will or who overestimates oneself

夸父kua fu

a man who chased after the sun and died from thirst midway. Latter people use him as a metaphor for a person with a strong will or who overestimates oneself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