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音针灸治法
失音,指发音嘶哑,甚至不能出声而言。又称“失语”或“瘖哑”,古称“喑”或“瘖”。可单独发病,或伴发于某些疾病过程中,常由声带等发音器官障碍而引起。多因风寒束肺,或肺燥伤津,或风热挟痰,或肺肾阴亏,或肝气上逆而气滞血瘀等所致; 演唱或讲话过多亦可诱发。有的属于一过性的,不治自愈;有的经久不愈,治疗困难。针灸治疗往往可收到较好效果,语音呈不同程度的恢复,表现为发音器官炎症消散,喉肌疲劳解除,声带息肉和声带小结有所缩小乃致于消失。在治疗中强调发音器官的休息。
通治法 以清浊开窍为主。选任脉和督脉等经穴为主,如哑门、风府、脑户、百会、水沟、承浆、廉泉、天突、通里、合谷和少商等,每次3~4穴。用毫针行泻法,或平针手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每10~12次为一疗程。取耳穴治疗,亦可奏效。
辨证论治 在临床中可分为:
实证 多为骤然声音嘶哑,寒热头痛,咳嗽鼻塞,苔白脉浮(属风寒束肺);或暴哑而兼见咯痰黄稠,喉痛口燥,苔黄腻,脉滑数(属风热挟痰);或兼见口苦面赤,胸胁胀闷,心烦易怒,苔薄黄,脉弦数(属肝气上逆)。治宜疏风宣肺,或清热化痰,或疏肝理气。选任脉和督脉等经穴为主,辅以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或足厥阴等经穴,如廉泉、天突、哑门、太渊、合谷、丰隆或太冲等,用毫针行泻法。
虚证 发病缓慢、逐渐嘶哑,喉燥口干,咳咯不爽,舌红,脉虚数(属肺燥津伤);或声哑兼见干咳气逆,颊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不寐,舌红,脉细数(属肺阴亏损); 或兼见腰痠膝软,头晕耳鸣,舌红苔薄,脉虚细(属肾阴亏损)。治宜清肺润燥,滋补肺肾之阴。选任督二脉腧穴为主,辅以背俞,手太阴或足少阴等经穴,如廉泉、天突、哑门、水突、肺俞、肾俞、鱼际、太溪、涌泉等。用毫针行补法,涌泉穴可施以灸法。其它治法 常用者有:
电针法 选人迎、天突、廉泉、大椎或合谷等,每次2~3穴。先刺以毫针,得气后通电15分钟,每日治疗一次,10~12次为一疗程。
腧穴注射法 取人迎穴注射维生素B12(100μg) 药液1ml,每日治疗一次,10~12次为一疗程。
耳针法 选咽喉、颈等穴,每日用毫针刺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