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失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失粘

失粘

作诗术语。指作近体诗违反有关声律要求。有广义、狭义二种。广义的失粘,泛指运用平仄上的任何失误。狭义的失粘,专指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第二字平仄未能相同。参见“粘对”条。又据宋陈鹄《耆旧续闻》,表启之类骈俪文,若平仄失调,时人亦称“失粘”。

☚ 对仗   失对 ☛
失粘

失粘

近体诗的上下两句,平仄不相粘合,即前联的下句与后联的上句平仄雷同,不相粘连,叫做“失粘”。“失粘”现象在初、盛唐诸大家中往往有之,一是因为律诗尚未定型,二是因为诗人出奇变化,不为声律所缚,如陈子昂《赠乔侍御》、王维《使至塞上》、李白《登凤凰台》、杜甫《卜居》和《咏怀古迹》。至中唐以后,“失粘”现象,便不多见。清冒春荣《葚原诗说》卷三:“总以句中第二句为纽,首句平,次句仄,三句次字用仄,四句次字又用平,五句次字又以平接,如此类推,可无失粘之虑。”

☚ 失严   粘对规律 ☛

失粘

律诗后联上句与前联下句平仄不相一致的弊病。宋陈鹄《耆旧续闻》:“近代声律尤严,或乖平仄,则谓之失粘。”粘是律诗的声律平仄规则,要求后联的上句与前联的下句平仄必须相同。即第三句与第二句粘,第五句与第四句粘,第七句与第六句粘。粘与失粘,主要看五言第二字、第四字,七言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平仄是否相同,同者为粘,反之谓之失粘。初唐诗人不大顾及于此,故失粘之例较多,陈子昂、宋之问、杜审言等诗中即有。盛唐王维、杜甫,失粘之句亦不少。中唐以后,粘的规律渐严,但由于难于把握,诗人仍不免偶然触犯。至宋,苏轼诗中还有偶而失粘之例。宋以后,科场中不允许有失对、失粘之诗,粘几乎成为金科玉律。
粘的目的是为了使诗的声调多样化。避免前后两联平仄雷同,造成板滞之感。如后联上句若与前联下句不粘,按一联之中平仄必须相对的规则,前后两联平仄必然雷同。故应避免之。

失粘

失粘

律诗后联上句与前联下句平仄不相一致的弊病。宋·陈鹄《耆旧续闻》:“近代声律尤严,或乖平仄,则谓之失粘。”粘是律诗的声律平仄规则,要求后联的上句与前联的下句平仄必须相同。即第三句和第二句相粘,第五句与第四句相粘,第七句与第六句相粘。粘与失粘,主要看五言第二字、第四字,七言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平仄是否相同。同者为粘,反之谓失粘。初唐诗人不大顾虑于此,故失粘之例较多,陈子昂、宋之问、杜审言等诗中即有,盛唐王维、杜甫,失粘之句亦不少。中唐以后,粘的规律渐严,但由于难于把握,诗人仍不免偶然触犯。至宋,苏轼诗中还有偶尔失粘之例。宋以后,科场中不允许有失对失粘之诗,粘几乎成为金科玉律。现代学者则以上联下句第二字与下一联上句第二字平仄不同为失粘 (参见王力《汉语诗律学》)。
粘的目的是为了使诗的声调多样化,避免前后两联平仄雷同,给读者以板滞之感。因为后联上句若与前联下句不粘,按一联之中平仄必须相对的规则,前后两联平仄必然雷同。故律诗写作应尽量避免失粘之弊。

☚ 孤平   词 ☛

失粘

近体诗术语。指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第二字平仄不同,不合乎“粘”的规则的现象。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颔联出句“望”,仄声。首联对句“流”,平声。即为颔联失粘。宋代以后,失粘成为作诗的大忌。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