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农田水利史history of irrigation andwater control in Tai Lake area太湖地区塘浦圩田和治理河道的历史变迁。太湖地区地势外围较高,中部低洼,河湖众多,史载涝多于旱。在这一地区进行农业生产,低地需要围田垦殖,高田需要通渠抗旱。围田是筑堤围裹浅水沼泽或河湖滩地,傍水耕种。临江濒海高田,依赖海塘御咸蓄淡和沟渠灌溉。开发太湖农田的过程,实际就是围湖围海的过程。 围田种植,至迟春秋时期已有出现。战国到汉,随着渠道和堤防的兴建,围田进一步拓广。自孙吴到南朝的将近400年间,以太湖农业为经济重心,围田水利有迅速的发展。其时在江东和太湖流域进行军事屯垦,兴建农田水利为其首要任务。左思《吴都赋》描述吴时屯垦规模:“屯营栉比,廨署棋布”,“畛畷无数,膏腴兼倍。”东晋嘉兴屯田:“岁遇丰稔,公储有余。”发展至梁、晋时的海虞县改为常熟县(今常熟市)。《常昭合志稿》释其改名的缘由:“高田濒江有二十四浦通潮汐,资灌溉,而旱无忧;低乡田皆筑圩,足以御水,而涝亦不为患,以故岁常熟,而县以名焉。”昆山则有“一十二浦”。是时塘浦圩田大约已初具雏形。 其后大小沟渠逐渐加密,纵横交错,乃有横塘纵浦之称。《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东南沿海有古泾301条,构成沟洫系统。围田开始以位位相接的形式出现,继续发展,构成横塘纵浦之间圩圩棋布的塘浦圩田体系。这大约在唐代中叶以后。其形成除民间自发筑圩浚浦外,亦与军事屯垦有关。唐自“安史之乱”后,在苏州、嘉兴等广大平原沼泽地区大兴屯田,其中以嘉兴屯田规模为最大。唐广德(763~764)时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中描述其规模,西起太湖、东达于海,“广轮曲折千有余里”。其措施:“画为封疆属于海,浚其畎浍达于川,求‘遂氏’治野之法,修‘稻人’稼穑之政。”堤路御水,沟洫通江,稻田与旱地兼治。其效果:“浩浩其流,乃与湖连。上则有涂(途),中则有船。旱则溉之,水则泄焉,曰雨曰霁,以沟为天。”抗旱泄涝,唯沟洫之赖,自兴屯之后,无“凶年下岁”。钱塘江口汉时已有“防海大塘”。到唐代,沿江濒海南北海塘已初步由分段散塘而连成一线。大约中唐以后,作为太湖农田水利的主体——塘浦圩田体系已基本形成。 五代吴越时期塘浦圩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北宋郏亶等记述自唐至五代的太湖水利遗迹:五里或七里有一纵浦,七里或十里有一横塘,在塘浦纵横交加之间有“圩田之象”;堤岸高厚,塘浦深阔,“一河一浦,皆有堰闸”;“浚三江,治低田”,以御洪涝,“蓄水泽,治高田”,以抗暵旱;设置“撩浅军”专职河渠的疏浚养护等等。据文献统计,吴越国时期水旱灾害显著少于其前后各朝代。北宋时塘浦和堤防堰闸开始隳坏,水旱灾害加剧。南宋偏安江南,太湖流域为其重要农业基地,曾多次导江浚浦,致力于农田水利,但成效不著。至南宋末年,“荡无堤障,水势散漫,……一雨即成久浸矣”。后来为防河湖泛溢为害,特多加疏导泄水,于是“苏、湖、常、秀,昔有水患,今多旱灾”。自元及清,治理太湖水利颇为频繁,但多枝节治理,功效不固不久,水旱灾害频仍,太湖农田水利,每况愈下。 太湖下游的通海河流,对于太湖农田水利关系重大。横塘纵浦交织于通海干流之间,干流深广通利,灌排效益良好,则圩田安泰。反之,就多灾难。下游古有“三江”为泄水干流:东面是吴淞江,东北有娄江,东南有东江。三江通畅,农田有秋。后代娄、东二江淤废,太湖水利形势开始有巨大变化。为了泄洪排涝和高田灌溉,历代常开浚别的港浦以为代替,东北开浚茜泾、刘家港等代替娄江,东南别以小官浦、张泾等代替东江。刘家港亦名浏河,元代相当深广,曾是海舶往来的六国码头,“元时海运千艘所聚”。清以后淤狭。茜泾宋代浚治后曾是泄水大浦之一,元以后亦淤浅。东南小官浦吴越国时相当广阔,至宋元间仍为“入贡及市舶交集之处”。以后湮塞。张泾也曾经是主要港浦之一。自明以后所有港口被堰断,东南沿海全被封闭,没有通海水道了。自宋迄清,中路吴淞江日见萎缩狭浅,最后变成迂回曲折、仅存一线的苏州河。太湖下游河道的最大变化是明初的“掣淞入浏”和黄浦夺淞。经此之后,至于清末,吴淞江日益淤塞,浏河亦见浅狭,而黄浦日渐广阔,终于发展为太湖下游的唯一大河,吴淞江反而成为它的小支流。三江水利机能由黄浦一江承担,波转澜回,出路不畅,清顾士琏指出:“水遂乱行,散溢低乡,不复出海,农田日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