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太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太极 太极北周庾信《庾子山集·道士步虚词》:“归心遊太极,迴向入无名。”太极,指天地未分之前,《易· ☚ 太和 太清 ☛ 太极 古人用以描述宇宙本原及其无限性的哲学范畴。“太极” 一词最早见于 《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天地或阴阳),两仪生四象 (四季或日月星辰),四象生八卦。” 用西方哲学术语来说,“太极”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还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历来众说纷纭。事实上,“太极”是先哲给天地万物未产生之前的“原始状态”所起的一个名称,据唐代孔颖达说,太极指 “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类似现代天体物理学所说的 “超物质状态”。关于这一 “状态”,中国古人有多种猜测,或者说它是“无”,或者说它是 “有”,或者说它是 “元气”,或者说它是 “天理”,但都是一家之言,谁也说服不了谁。原因很简单: 谁都没有见过,也不可能见过这种无形无象、无声无臭的 “原始状态”。北宋周敦颐提出 “无极而太极” 的命题,也就是说,“太极” 就是“无极”,一方面无形无象、无声无臭,一方面至高至妙、至精至神,既是元始,又是无限,这就是先哲对宇宙本原及其属性的形而上的思考。周敦颐还提出无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而以 “一动一静” 为其关键: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如果要寻根究底,“太极”如何会有 “一动一静”,这 “动静”之力从何而来,他只能回答:这是 “太极” 的本性。正如现代物理学将宇宙万物的运动归结为规律一样,这就是 “终极”,无法再追寻。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先哲,无论对宇宙本原与宇宙生成模式作怎样的解释,说 “太极”是抽象的 “理” 也罢,说 “太极”是具体的 “气” 也罢,以及宇宙万物是 “太极” 一动一静的结果也罢,这里都没有 “上帝” 的介入,而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和自然的过程。 太极 太极tàijí┃┃ 指天宫,仙界。三国魏·阮籍《咏怀》诗:“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 云霞 太虚 ☛ 太极太极拳理论术语。最早出自 《周易·系辞上》: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指万物发生的初始状态。在太极拳中指运化之开始,杨澄甫: “已动为太极。” 陈鑫: “打拳上场手足所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此时壹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 《太极》著名太极拳刊物。双月刊。永年县编辑出版。主要刊登各地太极拳活动信息,介绍太极拳人物,研究太极拳理法。在太极拳界具有广泛影响。 太极tàijí古代哲学中指万物的本原。 太极tàijí〈名〉中国古代哲学上指派生宇宙万物的本原。 太极 太极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意即“太极”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某些拳家借用此词,引申其义为: ☚ 有极 阴阳 ☛ 太极tài jí指天地未分前的原始状态:伏以~两仪,絪缊交感,图书出而变化不穷,神圣作而诚求必应。(一○二·1303)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殿堂部 > 專殿 > 太極殿 > 太極 太極 tàijí “太極殿”之省稱。 太极tài jí旧时参燕业谓东洋参。《切口·参燕业》:“太极: 东洋参也。” 太极tài jí〖名词〗 宇宙 宇宙宇(环宇;灵宇) 寰 太虚 大化大造 大块 大包 灵虚 紫宙 区宙 另见:星体 广阔 ☚ 空间 自然界 ☛ 太极tài jí❶指派生万事万物的本原。《易·系辞》:“易有~~,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易学术语。《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指原始混沌之气,由此气运动而分阴阳,由阴阳而生四时,进而出现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物质或现象,推衍为宇宙万事万物。 太极 206 太极《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宋儒哲学家都继承了《易传》中这一思想。北宋邵雍认为“心为太极”(《心学》)。南宋朱熹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北宋张载和明王廷相都借用“太极”一词来说明“气”。张载说:“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两篇》);“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正蒙·大易篇》) 明王廷相认为“太极”是“天地未判之前,太始混沌清虚之气也”(《太极辨》)。近代孙中山曾用太极来译西语 “以太”,视之为万物本原。 ☚ 无极 有无 ☛ 太极 太极taiji表示世界本原或本体的哲学范畴。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指空间的最高极限,并非哲学范畴。《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指天地混而未分的原始统一体。汉代易学哲学以太极为气或元气,有“太极元气”之说。魏王弼、晋韩康伯则以太极为“无”,太极是本是体,天地万物是末是用,是太极本体的体现。把“太极生两仪”,气或元气生天地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引向了“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宋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以太极为阴阳二气混沌未分的状态,但在太极之上又安置了一个“无极”,以虚无为宇宙的本原。程朱改造了周氏的说法,以太极为无极、为理,宣扬理为气本,万物只是太极之理的现实化。张载则以太极为气,乃包含阴阳对立的统一体。经过历代易学家的阐发,太极遂成为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 形而上与形而下 天人合一 ☛ 太极语出《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实即派生万物的本原。北宋周敦颐继承这一思想,兼采道家之说,著有《太极图说》,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认为“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邵雍《心学》则提出:“心为太极”,“太极不动,性也。”南宋朱熹将周敦颐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成“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的理学观点。陆九渊认为,“太极”即是“心体”,“太极”即在心中;太极之外之上,不存在“无极”。北宋张载则以“气”释“太极”,《正蒙》有“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也”,“一物两体,气也”的说法,否定了“太极”的虚空性质。明王廷相更把“太极”看作“天地未判之前,太始浑沌清虚之气”(《太极辨》)。近代孙中山则以西方物理学之假说“以太”来解释“太极”:“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孙文学说》) 太极 太极指宇宙至高无上的本原,《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指天地、阴阳; 四象指春、夏,秋、冬四时; 八卦指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表示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北宋周敦颐综合老庄的“无极”和《易经》的“太极”,认为“无极”是实体太极的属性,认为宇宙本原是不可名状的,是无,但同时又含有。太极是有与无的统一,是精神实体,派生出阴阳、五行、万物。南宋朱熹继续发挥这一思想,认为太极是“总天地万物之理”。北宋张载则认为太极是实有的“气”。 ☚ 八卦 反者道之动 ☛ 太极tàijí易学术语。《易·系辞上》: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太极指原始混沌之气,由此气运动而分阴阳, 由阴阳而生四时, 进而出现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物质或现象, 推衍为宇宙万事万物。 太极tai jithe Supreme Ultimate 太极tài jítaiji;Taiji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