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太平天国的医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太平天国的医学

太平天国的医学

太平天国的医学系指1851~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时期的医药卫生概况。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它是中国近代史中规模空前宏大的反封建反侵略农民革命运动。这个农民革命政权虽仅存在十四年,且长期处于战争环境中,但由于它代表了广大劳苦群众争取政治、经济、男女平等的要求,对军民保健工作一向十分重视,随着革命战争的不断胜利和发展,逐步建立了较完备的医药卫生组织,并采取了一系列进步的医疗保健措施。后期领袖之一洪仁玕,在西方科技文化知识和民主思想的影响下,也对太平天国的医药卫生建设有所创建。
医药卫生组织的建立 早在太平军创建初期,中军长李俊良曾兼任医疗工作。随着农民起义军不断发展壮大,太平军的卫生组织逐步完备,各军(每军约有13,000人)设督医将军主管医务,下设内医、掌医、拯危急等。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政府机构中在“国医”之下,也设有相应的组织。据清方《贼情汇纂》记载,当时的医务人员约有下列数种:
国医:朝内设殿前国医一人,主管政府机构中医药卫生工作。
督医将军:各军设督医将军一人,主管军中医药卫生工作。
内医:内科医生,朝内设内医22人,诊脉医生9人;各军内医18人。
掌医:外科医生,朝内掌医4人,专治外科;各军掌医25人,主疗受伤将士。
拯危急:急救医生,属官无数。凡作战受伤者,先以草药敷裹伤处,再送“能人馆”治疗休养。
理能人:护理人员,负责看护伤员,管理茶饭、汤药。
马医:朝内马医一人,各军马医数人。
此外,太平天国还征聘民间医生60人,分设于各街道,专为天京人民治病;并在红纸廊大街设总药库,收集和采办药材,委派内医专管,统一调配供应药物。
创设医院、疗养院 太平天国十分关怀伤残兵士,《行军总要·体惜号令》中对伤员的运送、治疗、调养等均作了具体规定。1852年底太平军攻克武昌,创设“能人馆”收治受伤官兵,定都天京后又增设“能人馆”(衙)多处,妥善收养伤病兵士。为了进一步推动医药卫生工作,干王洪仁玕建议废除庙宇寺观,将财物用于建立医院及跛盲聋哑院等,并主张通过考试录用医生,以提高医疗水平。他还在于王府设立医院一所,亲自领导医院工作。
征聘民间医生 早在金田起义前后,太平军即注意吸收民间医生参加工作,较著名的有李俊良、黄益芸、何潮元、赖汉英、黄维悦等人。李俊良医术高明,曾治愈天王洪秀全和高级将领多人,后任国医;黄益芸擅长用中草药治疗疾病和外伤,曾任前一军拯危急,对战伤救护做出贡献。进驻天京后,太平天国多次征聘医生。如1854年,北王韦昌辉发布“招延良医诫谕”,愿以重金延聘精通大小方脉,内外专科、眼科、妇科以及专治小儿惊风等症的医生。名医宋耕棠、哈文台、王震田等先后应征,为东王杨秀清治疗眼病,在太平天国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
注意环境卫生 太平天国一贯重视卫生工作,《太平条规》、《刑律诸条禁》严格规定太平军营盘内要打扫清洁,不论行军或驻扎不得随地大小便,保持环境卫生。天京城内设有“老民残废馆”数十处,收养老幼及有残疾者,每日打扫街道、拣拾字纸。在乡村,不论大小村庄均设乡兵,日间管理各户打扫街渠,以免秽毒伤人,防止疾病流行。这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卫生工作经常化,保障军民的健康。
严禁迷信活动与恶习 太平天国严禁星相巫觋等迷信活动,禁止用符水治病,称之为“妖符”。对于危害人民健康的鸦片更严禁吸食,天王洪秀全早年曾写有劝戒诗,后来多次诏谕告诫人们戒除鸦片。《刑律诸条禁》中明文规定凡吸鸦片、黄烟及饮酒者一律斩首不留。在对外通商中也严禁鸦片进口,凡走私者杀无赦,以杜绝鸦片来源,表明了太平天国抵制外国侵略和毒害的决心。此外,太平天国还禁止妇女缠足,禁娼妓、禁溺婴,这些措施对保障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 近代的医学   革命根据地的医学 ☛
000133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