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太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太常tài cháng唐雅乐名。白居易《立部伎》:太常部伎有等级,堂上者坐堂下立。 太常❶官名。秦置奉常,漢景帝時改稱太常。爲九卿之一,掌宗廟禮儀,兼掌選試博士。班固《兩都賦》序:“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寬、太常孔臧……等時時間作。” 潘尼约250—约311字正叔。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县)人。西晋文学家。与叔父潘岳齐名,世称“两潘”。初举秀才,为太常博士。元康初拜太子舍人,出为宛令,人补尚书郎,转著作郎。齐王同引为参军。后因平乱有功,封安昌公。历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侍中、秘书监。永兴末为中书令。永嘉中,官至太常卿。原有集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陆倕470—526字佐公。吴郡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南朝梁文学家。“竟陵八友”之一。年十七举秀才,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齐时为庐陵王法曹参军。梁武帝天监初年,任右军安成王外兵参军,转主簿,累迁太子庶子、国子博士、中书侍郎、扬州大中正,官至太常卿。著有文集二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陆太常集》。 挚虞?—约312字仲洽。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人。西晋文学家。武帝泰始中举贤良,拜中郎,迁太子舍人,出任闻喜令。惠帝时历秘书监、卫尉卿等,怀帝时官至太常卿。曾分类编集古代文章,名《文章流别集》,并撰《文章流别志论》。原有集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挚太常集》。 太常 太常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兼选试博士。王莽改太常为秩宗,东汉复称太常。历代沿置,均掌礼仪祭祀等事,为九卿之一。北魏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并置少卿及丞等,北周称大宗伯,隋同北齐之制。 ☚ 九卿 奉常 ☛ 太常(一) 官名。秦代称奉常,汉景帝时改名太常。为九卿之一。掌宗庙祭祀礼仪,兼选试博士。后历代沿置,仅掌礼乐,郊庙,社稷等事。北齐称太常卿。北周称大宗伯。宋代太常卿地位较其他卿为高,列于六尚书之下,资望与吏部尚书同。隋清均称太常寺卿,清末废。 古代名物 > 旌旗類 > 儀仗旗部 > 九旗 > 常 > 太常 太常 tàicháng 同“大常”。 古代名物 > 占相類 > 栻占部 > 神將星煞 > 太常 太常 tàicháng 將神之一,位列六壬十二將之中。主管人生之文章、服飾、酒宴、音樂、田糧等。《六壬大全·十二將釋》:“太常,位居後四家。己未土旺四季各十八日吉將也。太常主文章、覴、公裳、服飾、信息、交關、酒食、宴樂、絹帛、田地、五穀之屬。”又引詩:“後四官爲太常卿,田園財帛采鲜明。君子遷官榮爵貴,小人媒嫂酒逢迎。旺相相生婚吉慶,死囚刑克失財驚。病者四肢頭腹疾,崇緣新鬼可求親。” 太常 太常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改名太常,为九卿之一,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至北齐,设太常寺,有卿、少卿各一人。相沿至清末改官制始废。白居易《泛渭赋》:“登予名于太常兮,署予职于兰台。”——我的名字登记在太常寺卿之列,我的工作是在秘书省供职。 ☚ 太伯 太常孔臧 ☛ 太常官名,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事宜。刘基《工之侨献琴》:“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 太常 338.太常(p704.3)义项二,释文作: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改名太常,为九卿之一,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至北齐,设太常寺,有卿、少卿各一人。相沿至清末改官制始废。参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通典·二七·职官七》。 ☚ 太尉 夭札 ☛ 太常官名。秦汉九卿之一。秦称“奉常”,汉初改为“太常”,惠帝时复称“奉常”,景帝时又更名为“太常”,主管宗庙祭祀与礼仪等事。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等令、丞。王莽时改名“秩宗”,东汉复旧称,并以其兼主“选试博士,奏其能否。”历代沿置,为专管王朝祭祀与礼乐诸事的官员。北魏称作“太常卿”,此齐称为“太常寺卿”,北周据《周礼》改名为“大宗伯,”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明清被列为“小九卿”之一。清末废。 太常 太常官名。汉代置。此后历代沿置。其署称寺。掌宗庙祭礼礼仪。《汉书·百官公卿表》: “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 (公元144年) 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6令、丞,又均官、都水两长、丞,又诸庙寝园食官令、长、丞,有廱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又博士及诸陵县皆属焉。” “王莽改太常曰秩宗。” (参见: 太常寺、太常卿) ☚ 太祝 太仆 ☛ 太常tài cháng官名,两汉皆置。汉初名奉常,景帝中六年改名太常,掌宗庙礼仪。有丞。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均官都水两长丞,诸庙寝园食官令长丞等(见《汉书·百官公卿表》)。王莽时改称秩宗(见《汉书·王莽传》)。东汉称太常,卿一人,俸中二千石,掌礼仪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常赞天子。每选试博士,奏其能否。大射、养老、大丧,皆奏其礼仪。每月前晦,察行陵庙。丞一人,俸比千石,掌行礼及祭祀小事,总管曹事、其官署掾史,没固定人数,随事而定(见《后汉书·百官志》)。魏晋沿置。其后改称太常卿或太常寺。 太常官名。西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 改奉常置,掌宗庙祭祀与朝会等礼仪制度及文化教育、医卜星象等。位居九卿之首,秩中二千石。新莽时改称秩宗,东汉复置。魏、晋、南朝宋、齐及北魏沿置,皆三品。南朝梁及北齐改称太常卿。 太常官名。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更奉常为太常,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和均官、都水等,并置博士及诸庙陵寝令丞为其属下。王莽时改称秩宗,东汉复称太常。历代沿置,则专为司祭祀礼乐之官。北魏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北周称太宗伯。 太常官名,也是机构之名。秦置奉常,汉初沿置,景帝中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太常,王莽改太常为秩宗,东汉复旧。太常得名的缘由,据《汉书·百宫公卿表》颜师古注:“太常,王者旌旗也。王有大事,则建以行,礼官主奉持之,故曰奉常也。后改曰太常,尊大之义也。”太常的执掌有三:第一是掌管宗庙、朝廷的祭祀礼仪。《后汉书·百官志》说:“太常掌礼仪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掌赞天子。……大射、养老、大丧,皆奏其礼仪”。第二是掌管陵寝和陵邑的行政。《后汉书·百官志》说太常须“每月前晦,察行陵庙”。汉代皇帝即位,即开始筑陵,把全国豪富及长安贵人之家迁居陵下,称为陵邑,由于太常掌管陵寝,故亦令其主管陵邑的行政。第三是主管文化教育之事。有关博士的选试,博士弟子的选拔、教育到补吏,均归其掌管。赋予太常这些职掌,是长期的社会政制发展的结果。春秋以前,由于国家政权与宗法统治相结合,祭祀和军国大事都集中于宗庙,朝廷也就是庙堂。那时是卜祝巫史最有权的时代。后来,武士贵族抬头,卜祝巫史的地位开始降低。春秋时,式微了的卜祝巫史渐被武士贵族役使,或为其掌守宗庙园陵,或为其祷祝,或置于左右掌文书记事。战国以后实行官僚制度,朝廷与庙堂分开,把神权时代与宗庙政治为缘的一班祝宗卜史,仍以陵寝为中心,以太常为主官成为一个组织。即使如此,宗庙也始终是重要的。以太常作官名,就是为了使国家盛大,社稷长存的意思。汉代并以列侯、忠孝敬慎者任太常,位列诸卿之首,以示对宗庙的尊崇。汉代太常是一个庞大的机关。太常之下设丞,为太常的副职。属官有太乐(东汉改大予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古代医巫不分,太医亦属巫卜之类),均官、都水两长巫,诸庙寝园令,诸礼官及博士均隶属之。其下又有明堂丞、庙郎、寝郎以及星、历、龟、筮、请雨之巫。属宫掾吏多至二千人左右。太常位尊事繁,然而由于卜祝巫史的衰落,其职权在两汉时期仍在逐渐分化降落,如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分诸陵邑属三辅,削夺了太常管理陵邑的行政权。其考试之权,后亦转归尚书令。魏晋至南朝宋齐沿置太常,位秩虽尊,实职则已卑落了。其时佐属有丞,太乐、太祝、太史、明堂、诸陵等令及主簿、博士、国子祭酒、总明观祭酒等员。梁天监七年(公元508年)置十二卿,以太常为太常卿,属于春卿。陈沿梁制。北魏亦称太常卿,北齐以后称太常寺卿,参见“太常卿”与“太常寺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