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晋祠明代戏台
明代戏曲文物。又名“水镜台”。座落在山西太原市南二十五公里晋祠的中轴线上,坐东面西,与主殿圣母殿隔水遥遥相对。砖砌台基宽十八米、高一点五米,面阔三间,中间一间宽五点四米,高二点七米,进深五点二米。戏台四周有明朗舒畅的走廊,无山墙,观众可三面观看演出。戏台中部有板壁相隔,区分前台与后台。前台屋顶是单檐卷棚歇山,后台屋顶为重檐歇山,梁柱雕饰彩绘,形制瑰丽壮观。板壁中央,是清乾隆年间书法家杨二酉所书“水镜台”匾额,左右二柱,原挂清末刘大鹏撰写长联:“临迥望之广场,飘轻裾曳长袖舞,虽云优孟衣冠,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诸伦理,都从丝竹管弦中抑扬绘出;呈角抵诸妙戏,著假面拗真腰标,只属侏儒伎俩,则文文武武鬼鬼神神是是非非奇奇怪怪众情形,竟自清词丽曲里婉转传来。”戏台前面两侧地下,埋有八口大瓮缸,使台上演剧时声音能传播广远。这是我国古代戏台建造利用物理学上声音在地下固体传播较空中传播快的原理的典型范例,在舞台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