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康宁与达维多夫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ai-likangning yu Daweiduofu de ertong xinli fazhan jieduan-lun
20世纪60年代由苏联心理学家艾里康宁提出,达维多夫发展了的心理发展理论。该理论源于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其一,他们认为,主导活动的发展制约着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中的一些最主要的变化。要对儿童心理作整体研究,就要研究儿童在各个不同阶段的主导活动,从一种主导活动向另一种主导活动的转变。他们将儿童的主导活动分为六个阶段:
❶直接感情的交往阶段(0~1岁);
❷摆弄实物的活动阶段(1~3岁);
❸游戏活动阶段(3~7岁);
❹学习活动阶段(7~11岁);
❺在社会公益活动系统中的交往活动阶段(11~15岁);
❻专业的学习活动阶段(15~17岁)。其二,他们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按两类主导活动交替进行的。一类由儿童的需要、动机的发展占主导地位,包括乳儿期、学龄前期、少年期三个时期; 一类由儿童的智力、认识的发展占主导地位,包括先学前期或婴儿期、学龄初期和青年初期。他们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从以需要、动机为主的时期有规律地代之以智力、认识为主的时期。其三,心理发展中存在着必要的和不可缺少的转折点。他们认为,3岁、7岁,11~12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年龄或叫危机年龄。它有三个特点:一是时间较短暂,但变化急剧;二是如能正常渡过,就会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出现新面貌;三是危机年龄过去后,儿童心理发展就进入一个平稳期。其四,强调主导活动与儿童心理,特别是个性形成的一致性。他们认为,个性是一种关系系统,主要包括“儿童—社会对象”和“儿童—社会成人”两方面。儿童在这两个系统的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个性。其五,强调研究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心理发展的整个面貌及从一个阶段转变到另一个阶段的条件、特点等。艾里康宁和达维多夫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是当前苏联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许多可供参考之处。但也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为何是两类主导活动交替的过程,“儿童一社会对象”和“儿童—社会成人”两个系统如何在主导活动中统一起来等。另外,他们对主导活动是否抓得很准,主导活动和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是否有必然联系等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