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太医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太医令古代医官名。指掌管医事行政的官员。战国时期,秦有太医令,由秦至宋历代都设有这种官职。其下设有太医丞和其他医职。 太医令为秦、两汉和魏时的官职,掌管医药行政。其下设有太医丞和其它医职。有人认为直到宋都设有此职。 太医令 太医令古官名。掌管宫廷、百官的医疗事务。秦奉常、少府均有太医令。汉代沿置,并分设方丞、药丞。隋代在太常之下设太医,置医监、医正。唐设太常寺,下置太医署,设令二人、丞二人。太医令管医疗法,丞为附助,其下又按医、针、按摩、咒禁分工。唐又设诸药医博士、助教等。其下分工较细,用人也较多。后代不置太医令。 ☚ 兽医 侍御医 ☛ 太医令 太医令官名。秦代始置。太常及少府属官均设太医令。属太常为百官治病,属少府为宫廷内官后妃治病。《汉书·百官公卿表》: “奉常,秦官,掌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 (公元前144年) 更名太常。属官有……太医6令、丞。”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6丞。属官有……太医……16官令、丞。” 《后汉书·百官志三》: “太医令1人,六百石。本注曰: 掌诸医。药丞、方丞各1人。本注曰: 药丞主药,方丞主药方。” ☚ 太舟卿 太医丞 ☛ 太医令 太医令官名。战国秦置,为侍医之长。秦、西汉少府置为属官,奉常 (太常)属官亦有之。一说太常之太医,主治百官之病,少府之太医,主治宫廷之病 ( 《秦汉官制史稿》); 一说此官先属太常,后属少府,班失刊正 ( 《汉书疏证》)。东汉则仅隶少府,置1人,六百石,掌诸医。三国魏为七品,吴亦置。西晋改隶宗正,七品。东晋隶门下。南朝宋置1人,隶侍中; 南齐1人,隶尚书起部; 梁陈门下省置。北魏有太医博士、助教。北齐始为太常寺太医署长官,掌医药等事,正九品上。隋同北齐置2人,从八品上。其下有主药、医师、药园师、医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等员。炀帝又置医监、正。唐太医令亦置2人,从七品下,掌医疗之法。其属有医师、鍼师、按摩师、咒禁师,其下各有博士。 ☚ 公车令 太官令 ☛ 太医令太醫令tài yì lìng掌管医药的官员。《备急千金要方·肺脏》:“太医令王叔和所撰,御服甚良。” 太医令tàiyīlìng古代掌管医事行政的首长。战国时期, 秦有太医令。由秦至宋, 历代都设有这种官职。其下设有太医丞和其他医职。 太医令tài yī lìngDirector of ImperialBureau of Medicine 太医令tài yī lìng官名,俸六百石,为太医之长,掌诸医。属官有方丞、药丞各一人;吏十九人,医生二百九十三人。春秋时秦置,为侍医之长。《史记·扁鹊列传》:"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汉承秦制,置太医令丞。令一人,掌太医;方丞一人,掌治疗;药丞一人,掌药剂。有的属太常,给百官治病,有的属少府,给宫廷治病。魏晋沿置,西晋属宗正,东晋属门下省。宋齐梁陈因之。北齐太常所属有太医署,置令、丞掌医药事;门下省所属有尚药局,掌御医药事。隋朝太常寺所属太医署,也置令丞。唐代太常寺所属太医署,也置令、丞,令掌医疗之法。见《通典·职官七·太常卿·太医署》、《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奉常、少府》、《后汉书·百官三·太医令》、《晋书·职官志·宗正》、《宋书·百官下·太医令》、《南齐书·百官志·太医令》、《隋书·百官上、中、下》,《新唐书·百官三·太医署》。 太医令官名。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侍医首领。秦、汉沿置,亦称大医令。西汉时少府、奉常 (太常)属下皆置此职,掌医药政令,伺应宫廷饮食起居。东汉时隶于少府,员一人,六百石。三国魏沿置,七品。西晋隶于宗正,七品,东晋改隶于门下省。南朝宋、齐时隶于侍中,宋七品。梁隶于门下省,一班。陈沿置。北魏九品上。北齐置为太常寺太医署长官,掌医疗及方药,员一人,九品上。隋初增为二人,从八品上,炀帝大业三年(607)升为从六品。唐朝沿置,员二人,从七品下。 太医令官名。汉沿秦置,太常、少府皆有之。属太常者为百官治病,属少府者为宫廷治病(或曰此官先属太常,后属少府)。有经验良方,颁行于各郡国。东汉、曹魏沿置。隋唐改称太医署令。 太医令官名。秦置。西汉太常、少府都设太医令及丞。属于太常的为百官治病,属于少府的伺应宫廷。有经验良方,亦颁行于各郡国。东汉、魏晋南北朝沿设。隋唐改称“太医署令”,见该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