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明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命兴工在天津筑土城。城周1626丈,东西长504丈,南北宽324丈,呈矩形,俗称“算盘城”。其后,弘治六年(1493)和万历十四年(1586)两次重修。清顺治十一年(1654)修过一次;康熙十三年(1674)又予重修,改明代原门楼额拱北、镇东、定南、安西为北拱神京、东连沧海、南达江淮、西引太行,并在城东南隅修筑一座石闸,引海河水周城四面,雍正三年(1725)由盐商安尚义、安岐父子捐修,工竣后更易四门之名:东为镇海门,南为归极门,北为带河门,西由雍正帝赐名卫安门,兼寓褒奖安氏父子之意;乾隆间共修城9次,其中乾隆二年(1937)工竣,乾隆帝御笔重书康熙间门额:东运沧海、南达江淮、西行太行、北拱神京;嘉庆六年(1801)又修过一次。这座历时近500年之久的古城,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八国联军占领,并被强令拆毁城墙,填平护城河,改建为环城马路,即今之东马路、南马路、西马路和北马路。城门、城角等只空有地名留存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