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图碑
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黄裳绘,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王致远摹刻。通高约267厘米,宽约116厘米。江苏省苏州碑刻博物馆藏。此天文图碑是根据北宋元丰年间进行的星象观测结果绘制的。由上部星象图和下部文字说明两部分组成。星象图是以北极为中心,画三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代表北极圈,赤道和南天可见界线,不规则的两条线表示银河,三圆间由28条经线划分成28个部分,每部分内含一宿,宿内刻日、月、经星(即恒星)、纬星(指行星)1440颗,图的外圈刻十二辰(用以表示每年北斗所指时间),十二次(即日月所会之处),十二分野(齐、吴、燕、宋、郑、楚、周、秦、晋、赵、鲁、卫十二个古国名)及十二国州。文字说明分41行(满行51字),计2091字,简明扼要地解释了我国古代所具有的天文知识,包括天体、地球、南、北两极,日、月、星辰,赤道、黄道、白道等的有关情况。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图碑,在天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961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