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天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天命

❶上天致命于人。杜篤《論都賦》:“天命有圣,託之大漢。”
❷上天的意旨。張衡《西京賦》:“天命不滔,疇敢以渝。”杜篤《首陽山賦》:“冀寄命乎馀壽,而天命之不常。”

天命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惟天不畀纯,乃惟以尔多方之义民,不克永于多享。惟夏之恭多士,大不克明保享,于民乃胥惟虐于民,至于百为,大不克开。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天惟五年须暇之子孙。诞作民主,罔可念听。天惟求尔多方,大动以威,开厥顾天。……天惟式教我用休,简畀殷命,尹尔多方。
 

《尚书·多方》


 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奈何弗敬。……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王乃初服。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尚书·召诰》


 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天命不僭。
 

《尚书·大诰》


 天命靡常,帝命不时。
 

《诗·大雅·文王》


 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左传·宣公三年》


 善之代不善,天命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国语·越语上》


 【评】前引文献认为朝代更替是上天的意志决定的,是人力所不可抗拒的,只有有德的人才能接受天命。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子罕》


 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论语·颜渊》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论语·泰伯》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论语·宪问》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论语·先迸》


 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宪问》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评】孔子认为人事变迁发展都是由天命决定的,人应当通过观察和行事去体会天意、认知天命。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孟子·梁惠王下》


 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孟子·离娄上》


 万章问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信,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
 

《孟子·万章上》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公孙丑下》


 【评】孟子承认天命对人事的主宰,认为天命不可违抗。天命常通过民意来表达。
 夫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论》


 【评】荀子认为天是自然物质的天,天命是自然界的必然性,人应当利用这种自然规律造福人类。
 天者,百神之君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郊义》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对策》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仁,通以己受之于天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


 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异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害人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必知且仁》


 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为情,情非制度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对策》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对策》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书》曰:“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此盖受命之符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对策》


 传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故曰:一人有庆,万民赖之,此之谓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评】董仲舒认为天命主宰人间一切,人力无法改变天命。天命常通过世间的祥瑞和灾异来展现其意志。
 或问命。曰:命者,天之命也,非人为也。人为不为命。请问人为?曰:可以存亡,可以死生,非命也。命不可避也。
 

汉·扬雄《法言·问明》


 昔在有熊、高阳、高辛、唐、虞、三代,咸有显懿,故天祚之,为神明主,且著在天庭,是生民之愿也,厥飨国长久。
 

汉·扬雄《法言·重黎》


 【评】扬雄认为,天命至高无上,非人力可抗拒。历史朝代的变更都是天命决定的。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致天之罚。
 

《尚书·汤誓》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古帝命武汤。……方命厥后……受命不殆,殷受命咸宜。
 

《诗·商颂·玄鸟》


 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用永地于新邑。
 

《尚书·盘庚》


 【评】天命,决定人世间的一切,是不可改变的。
 天命之谓性。
 

宋·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第一章》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易传·上经》


 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易传·系辞传》


 万物分殊,……动静有常,大小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
 

《礼记·乐记》


 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礼记·礼运》


 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故命者,性之终也。
 

汉·戴德《大戴礼记·本命》


 言天之自然者谓之天道,言天之付与万物者谓之天命。
 

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一


 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
 

宋·程颢《二程集·周易程氏传·乾卦》


 穷理尽性至命,只是一事,才穷理,便尽性;才尽性,便至命。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八


 理也,性也,命也,三者未尝有异。穷理则尽性,尽性则知天命矣。天命犹天道也,以其用而言之则谓之命,命者造化之谓也。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一


 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八


 《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所以谓之理者,物之理也。所以谓之性者,天之性也。所以谓之命者,处理性者也。所以能处理性者,非道而何?
 

宋·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


 天使我有之谓命,命之在我之谓性,性之在物之为理。
 

宋·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外篇》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者,天下之真知也。
 

宋·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


 【评】这些文献认为,天命是天赋予人和物的性。此命内藏于人和物本体之中,并成为其本性的规律。

天命 - 可可诗词网

天命

 儒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即天神或天帝的意旨。“天” 最初的意义是 “颠”,即头顶,甲骨文的 “天” 字象人形,上面一横特粗,象人的头部,引申为头顶上的空间。“天” 字在商周之际具有神秘的意义,指最高主宰神,与上帝同义,所以又时常称 “天帝”或 “昊天上帝”。周武王伐纣,即宣布纣王 “自绝于天”,而以 “恭行天罚” 为动员令。孔子说 “天生德于予”,孟子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董仲舒说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等,无不具有宗教上的神圣意义。古今人类对自身并不完全自信,尤其是面对生老病死以及人生命运等等,更是无能为力,于是就将诸如此类问题的决定权归之为“天意” 或上帝。认为人生的一切都受冥冥之中的神意支配安排,由此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平衡。这就是 “天命” 观念的心理基础。中国古人用 “天命” 来解释人生,孔门弟子子夏说: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历代帝王用 “天命” 来论证他们君临天下的合法性,叫作 “受命于天” 或 “奉天承运”。清太祖努尔哈赤甚至以 “天命”来作为其开国的年号; 又用 “天命” 来解释新旧王朝更替的必然性,叫作 “天命靡常” 或 “天命转移”。在古人心目中,天命当然是神秘莫测的,阴阳八卦、星相巫术等等神秘文化,就是先民为了探求天命神意而创造出来的天人之学。大智大慧如孔子,也是到 “五十而知天命”,而且声称“君子有三畏”,第一就是 “畏天命”。尽管后来荀子有 “制天命而用之” 的命题,终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中国人的 “天命” 观念。
天命

天命

上天的意志。殷周时代一种认为上天决定人类命运的观点。统治者把天命做为君权神授的理论依据,进而维护自己的统治。《小雅·十月之交》八章: “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彻,道,规律。毛《传》: “彻,道也。”陈奂《传疏》: “天命不道,言天之令不循道而行,遂有日食震电之变。”我,诗人代臣下自称。敢,助动词,表示有把握做出某种判断。效,仿效,效法。陈奂 《传疏》:“我,亲属之臣自我也。” 自逸,自图安逸。孔《疏》: “王之教命不循昊天之道,臣有离散去者,我不敢效我友放逸而去也。” 《大雅·文王》四章:“假哉天命,有商孙子。”毛《传》: “假,固也。”《尔雅·释诂》:“假,大也。”郑《笺》:“坚固哉天为此命之,使臣有殷之子孙。”《周颂·桓》一章: “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解,通“懈”。毛《传》: “桓桓,威武貌。”武王,姬发,周文王之子。毛《传》:“士,事也。”郑《笺》:“天命为善不解倦者以为天子,我桓桓有威武之武王,则能安有天下之事。此言其当天意也。”

☚ 天位   天之命 ☛

天命tiānmìng

迷信指上天的意志;也指由天神主宰的人的命运。

天命

(1次) 上天之命;上天之道。古人认为“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命运。~反侧《天》

天命tiān mìng

上天的旨意。《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王逸注:“言天道神明,降与人之命,反侧无常,善者佑之,恶者罚之。”

天命tiān mìng

被上天注定的命运:儿女之数皆由~,非人力可强者。(二五·576)

天命

謂所命生人者。《禮記·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 鄭玄注: “天命,謂所命生人者也。”

一饮一啄, 系之于分。/一报还一报。/成开皆大吉, 闭破莫商量。/生有地,死有处。/棺材头边,那有咒死鬼。/云生从龙,风生从虎。/事不过三。/金命水命,走投无命。/一福能压百祸。/贫富皆由命。/得粥莫嫌薄。/大难不死,必有后禄。/人有可延之寿, 亦有可折之寿。/阎王判你三更到, 定不容人到四更。/横财不富命穷人。/万事不由人计较, 一生都是命安排。/命若穷, 掘得黄金化作铜; 命若富, 拾得白纸变成布。/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运退黄金失色,时来顽铁生光。/财与命相连。/医得疾,医不得命。/各人有各人的缘法。/一半尽人力,一半听天(命)。/是儿不死, 是财不散。/前世烧了断头香。/怕鬼有鬼。/积善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七合升罗八合命, 满只升罗就生病。/运至时来, 铁树花开。/穷算命,富烧香。/天算不由人算。

☚ 15.迷信类   一饮一啄, 系之于分。 ☛

天命tiān mìng

〖名词〗
上天的意旨(9)。《王孙满对楚子》: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周朝的德行虽然减衰了,可天命还没有改变。《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这是圣帝贤君用来表示上天的意旨啊。《归去来辞》:乐夫天命复奚疑! ——快乐地顺从天命,还怀疑什么!

天命

❶ 上天的意旨。《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岂非人事哉?”
❷ 自然规律。《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而用之?”
❸ 人的自然寿命。《汉书·枚乘传》:“今欲极~之寿,敝无穷之乐。”
❹ 天赋,天性。《礼记·中庸》:“~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旨意

旨意

神旨
尊称别人的旨意:大旨
言辞旨意:音旨 音指
君主的意旨:中旨 冲旨
皇帝的旨意:鼎纶 皇旨
上天的意旨:天命 天意
对上天旨意的美称:显命
对天子或上司的旨意的敬称:隆指
皇帝对母亲旨意的敬称:慈纶
权贵的意旨:贵意
必须执行的旨意,命令:佛之纶音
美妙的旨意:英旨
(主要的目的和意图:旨意)

另见:意旨 意图

☚ 主旨   愿望 ☛

命运

命运

命(命分;命体;命理;命数;生命;时命;身命;道命;赋命;数命) 运(运气;运行;运道;运历;运数;生运;际运) 飞星 否桑 造化
命运与相貌:命相
年寿命运:年命
帝王或国家的命运:鼎运
命运,天命:
由天主宰的命运:天数 灵运 天时 天命 大命 天运 真命 灵运 元运
 天数,命运:阴数 阴节
 由于天数:在数
 已终止的天命:讫录 讫箓
 天命难以改变:骏命不易
相同的命运:一命
彼此命运紧密相联:共存亡
命运预先决定:
命运预先安排好的:该(该着) 命定 有数 命中注定 命里注定 命运注定
 命里注定应该是这样:命该如此
 生前命定:前数
 命运由天决定:天定
人事均由命运前定,人力难以改变:定分
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听命由天 听天任命 听天所命 听天委命 听天安命
命运先吉后凶:先笑后号
在强大力量摧毁下面临必然灭亡的命运:鸿毛在炉
(迷信者认为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都是生来注定的:命运)

另见:运气 福气 遭遇 气数

☚ 命运   气运 ☛

各种意志

各种意志

百志
上天或神灵的意志:天命 灵命
大自然的意志:灵心
符合道义准则的意志:义志
专默精诚的意志:冥冥之志
坚决的意志:锐志
坚定的意志:石心 匪石之心 不拔之志
 坚定的意志力:骨力
坚强持久的意志:毅力
顽强的意志、劲头:犟劲
 顽强持久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韧性
坚贞的意志:松柏之志
 坚贞的意志和节操:贞心劲节
长久不变的意志:恒(恒心) 常心
 勤奋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一曝十寒 一暴十寒
刚强不屈的意志或性格:铜肝铁胆 铜胆铁肝
忠于革命的意志:红心

☚ 心志   斗志 ☛

天命tiān mìng

❶上天的意志。《史记·高祖本纪》:“吾以布衣提剑三尺取~~乎?”
❷自然的法则。《易·萃·彖》:“利有攸往,顺~~也。”
❸自然的禀赋。《礼记·中庸》:“~~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❹指寿命。《汉书·扬雄传》:“逊于不虞,以保~~。”

天命

中国古代的迷信思想。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限制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能力,因而充满了对天的敬畏。统治者利用这一点,为争夺统治权和巩固统治权服务。《尚书·汤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就是假藉天命攻打夏桀。周朝取代商朝,也宣扬天命所归,《大鼎》铭:“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尚书·康诰》:“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二后(文王、武王)受之”。周朝统治者也用“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告戒诸侯臣下,明德慎罚,敬天保民。

天命

天赋的寿命。即正常的生理寿限。

天命

清太祖武皇帝努尔哈赤年号。1616—1626年,凡十一年。

天命

年号。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诸部后,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正式称汗,建大金国(亦称后金),改元用此年号,至十一年 (1626) 止。史学界对此另有两种说法:一说“天命”并非年号,是努尔哈赤以“受天之命”而自任;二说“天命”虽为年号,但不始于1616年,应始于1619年。

天命

201 天命

(1)上帝的旨意和命令。天命说最初发生于殷周时期。从古器物发掘中所见到的甲骨卜辞、彝器铭文,说明了当时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或把自己的意志假托为上帝的命令,称之为“天命”,用来作为对人民进行压迫的合理根据。在孔子学说中仍保存有“天命”的观点,如“五十而知天命”(《论语》)。西汉董仲舒说:“天命成败,圣人知之。”(《春秋繁露·随本消息》)直到近代康有为仍有“天命”思想。(2)指必然性或命运。韩非认为: “澹然闲静,因天命,持大体”(《韩非子·大体》),主张顺应必然性。(3)先天自然禀赋。《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宋以后理学家多发挥《中庸》之义。北宋程颢说:“言天之自然者,谓之天道。言天之付与万物者,谓之天命”(《遗书》卷十一)。南宋朱熹说:“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四书章句集注》)。把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人性的善恶说成是先天自然的禀赋。

☚ 行   天道 ☛

天命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❶上天的意志、指令,决定人类的命运。《尚书·汤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孔子亦有“五十而知天命”之说。
❷指必然性。《荀子·天论》:“制天命而用之。”
❸指自然的禀赋:“天命之谓性。”(《中庸》)北宋程颢称:“言天之自然者,谓之天道;言天之付与万物者,谓之天命。”

天命tiān mìng

人的自然寿命。《素问·生气通天论》:“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天命

天命

中国古代思想学说的重要观念。古人面对强大的自然力而不能理解,对自身的命运更感到无能为力,因而“天命”观念产生甚早。《尚书·汤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殷人以“天命”为最高主宰。周人承殷,接受了殷人的天命观,认为“天乃大命文王”,“惟助王宅天命”。(《尚书·康诰》)周代以降,天命乃遭怀疑:《诗·大雅·文王》:“天命靡常”;郑国子产言:“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左传》昭公十八年)道家学者则直以“道”占据了最高主宰的地位。儒家学者对于天命则半信奉、半回避,而后或可正视之。孔子自言:“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又“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又说君子“畏天命”(《论语·季氏》);“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天丧予!”(《论语·先进》)至孟子,又重天命:“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万章上》)“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孟子·滕文公上》);“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孟子·梁惠王下》)天命又成了主宰。荀子,则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荀子·天论》)完全使人占据了主宰地位。后世儒家虽各有其见,然“天命”却始终是不可避开的重要论题。

☚ 元朝典故编年考   王斗 ☛

天命tian ming

God’s will

天命

providence;God's will


天命

God's will;the mandate of heaven


天命

god’s will

天命

God’s will;mandate of heaven;destiny;fate
五十而知~(《论语·为政》)At the age of 50,I know the decrees of Heaven. (Anatects of Confucius)

天命tiān mìng

natural life span; longevity

天命

清太祖努尔哈赤年号。1616—1626年,凡11年。

天命

❶上天的意旨,也指自然的法则。

❷古代认为王权为上天所授,帝王受命于天,称为天命。

❸指人的自然寿命,天年。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