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天后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下) > 民祀部 > 祭祠 > 天后宫 天后宫 tiānhòugōng 在天津舊城東北隅。始建於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明、清重修。天后又稱媽祖,傳爲護佑航海安全女神。此宫爲歷代海祭中心,亦爲古代航海船工聚會娱樂之所。宫内有大殿、配殿、鐘鼓樓、山門與旗杆等。爲天津現存最古建築。參閲光緒《天津府志·祀典》。 天后宫 天后宫天后宫坐落在古文化街正中处,三岔口西岸,坐西朝东,面向海河,是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也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天妃、妈祖庙之一。天后宫原名天妃宫,在民间俗称娘娘宫。元代建有两座天妃宫,一为原大直沽海河东岸的“天妃灵慈宫”,早年称东庙,建于元延祐年间,于庚子之战被焚毁,现仅有遗址。 ☚ 大悲院 龙泉山景区 ☛ 天后宫 天后宫俗称娘娘庙。位于南开区东北角宫南大街北。为祭祀海神和娱神演出及船工聚会场所。元泰定三年(1326)敕建。当时此处为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叉口,海运与内河航运中转站,帆樯林立,十分繁荣。元人张翥《代祀天妃庙次直沽》云:“晓日三叉口,连樯集万舠。”王懋德《直沽》也有“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之语,皆述其水上输送繁忙景象。天后宫面对海河,坐西朝东,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现存大殿、配殿、钟鼓楼、山门和旗杆,均系明清遗物。殿内有天后塑像,高2.7米,头戴凤冠,身着霞帔,四侍者恭立两侧。农历三月初三日,传为天后诞辰,在此举行隆重祭祀活动,娱神表演如龙灯、高跷、舞狮、旱船等通宵达旦。同时举办大型集市贸易,宫南、宫北大街成为十分热闹的贸易市场。 ☚ 广东会馆 文庙 ☛ 天后宫 天后宫位于澎湖岛马公市正义路上。原名妈祖宫,创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是省内最古老的庙宇。400年来,历经修整,旧貌依然。天后宫坐北朝南,共分四进,正门三川殿屋脊二重,翘若燕尾,左右护龙马背线条圆润。正殿重檐飞翘,清雅古朴。后殿二层,名“清风阁”,登临可览蓝天碧海之美景。阁左嵌“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碑,是明万历年间遗物,为纪念沈有容驱逐入侵荷兰海军而立。该庙建筑技法古老,梁柱门窗、石鼓壁墙雕刻精细,尤其是殿梁及壁间装饰石雕,以高浮雕技法雕出亭台楼阁、花草人物,造型生动。木雕多为内外透雕,繁复多变,是闽南名匠杰作。 ☚ 3. 澎湖县 西台古堡 ☛ 天后宫原名天妃宫,俗称娘娘宫。从落在宫南、宫北大街(今古文化街)正中西侧,面向海河,是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亦为中国现存年代较早的妈祖庙之一。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八月,占地面积5352平方米,建筑面积1734平方米。天后宫内供奉一位海上航行女神,原系福建莆田湄州岛人,名林默,生前习水性,多次救助遇难船只,被人称道,赞她为龙女。开始在民间流传,后被官方承认,在南宋绍熙元年(1190)封林默为“顺济夫人”;元代至元八年(1271),晋封为“天妃”;后经历代多次晋封,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被晋封为“天后”。天后宫由戏楼、幡杆、山门、牌楼、前殿、正殿、藏经阁、启圣祠以及分列南北的钟鼓楼、张仙阁和配殿等建筑组成。其中藏经阁、钟鼓楼和张仙阁系民国初重建,其余为明清建筑。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戏楼、牌楼、前殿、钟鼓楼被毁。1954年和1982年,天后宫两次被市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市政府修建古文化街,同时修复天后宫,迁移宫内72家住户和6家工厂、仓库。并决定将天后宫辟为天津市民俗博物馆。 天后宫 天后宫位于芷江㵲水西岸, 于清乾隆十三年(1798) 由福建客民修建,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妈祖庙,有江南石雕明珠盛誉。有殿堂五栋,供妈祖、观音、武圣帝、财神等神像。其山门牌坊为青石浮雕,堪称一绝。其中“天后宫”三字为“五龙拱圣”浮雕组成。牌坊上有大小浮雕95幅。其鱼龙凤狮、神鬼人仙,形态逼真,组成古代神话故事或民俗怡趣,均镂空镌深,精湛无比。1983年该宫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恢复道教活动。 ☚ 五雷山道观 大云山祖师殿 ☛ 天后宫 天后宫位于芷江县城。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宫内亭台楼榭,飞檐斗拱,宽广庄严,门坊用石料砌就,雕技粗湛,镂空镌深,极尽传神之巧。天后宫门坊高11米,宽6.3米,贵州大青石垒砌,星门楼形。两侧雄狮蹲踞,前有青石雕花栏杆圈围成台,中间十五级台阶入门,上下左右均有青石浮雕50幅,大幅石雕2.5平方米,小幅0.3平方米。图案多为鱼龙凤狮、花草树木、神鬼人仙,形象生动,面目清晰。门洞上方正中镶嵌“天后宫”石刻匾额,字体浑厚圆润,施斧凿亦曲尽书法之妙。 ☚ 芷江受降纪念坊 龙兴讲寺 ☛ 天后宫 天后宫位于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江西街。中国内陆最大的妈祖庙。《清一统志》载: “宋天后,莆田林愿第六女林默。始生有祥光异香,长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升化后尝衣朱衣飞翻海上。宋、元、明时累著灵迹。”系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后人奉为 “海神”。闽、台人尊称“妈祖”。俗称“妈祖婆”。北宋宣和年间封“天妃”。清康熙年间加封“天后”。原为福建同乡会馆,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十三年 (1748) 福建客民为奉祀 “天后” 而集资改建,先名普安寺,后称天后宫。咸丰初年毁于火,仅存石牌坊门。同治年间重建,规模宏大。1997年确定为道教场所。2002年维修。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由戏台、过厅、正殿、观音堂及财神殿、武圣殿、五通神殿、梳妆楼等组成,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宫内建筑为砖木结构,硬山顶,大多采用穿斗梁。除廊房是单坡小青瓦外,其余均为双坡顶,以封火墙间隔。门前石坊高10.6米,宽6.3米,贵州大青石垒砌,四柱,中有拱门,单檐庑殿顶。额题“天后宫”三字。门侧石柱镌联“宠锡天章德泽宏敷闽海; 重新庙貌威灵远振潭阳”。雄狮蹲踞,石鼓对峙。青石夔龙雕花栏杆圈围成台,中间15级台阶入门。石坊上配置大小青石浮雕95幅。大幅2.62平方米,小幅0.09平方米,或一幅为一典,或数幅合为一典,江南山水,花草竹木,鱼龙狮凤,神鬼人仙,画面清晰如故,形态生动逼真。牌坊之石工雕技非常精湛,主要表现在石雕画屏以及柱栏饰物的精巧雕琢,镂空镌深,无不尽工尽巧,是清代明山石雕艺术的典型代表作。现辟为县博物馆。“天后宫石坊” 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龙津风雨桥 芷江鼓楼群 ☛ 天后宫 天后宫该庙位于巴波沙总督马路,靠近市政厅。庙内保存的古铁钟刻有 “龙头湾天后宫,乾隆五十年置,万德老炉造”字样,由此可知该庙大约建于清乾隆五十年 (1785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庙的建筑横连三栋,中间正门两旁的门联为 “朝庙滘海恩波阔,正位龙环瑞气凝”,显然是对该庙神圣和环境的赞美。门楣石额上题刻 “天后宫” 三个大字,上款题书“道光戊申仲春之吉”,其时为1830年,应属重修天后宫的日期。现时庙内保留许多古老文物,如牌匾、雕工精细的神楼、案桌等,可供研究澳门历史文化者参考。近年曾对该庙进行修葺,外貌如新,因靠近市中心,居民和游客入庙进香参拜者不乏其人。 ☚ 天后圣母殿 功德林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