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龙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龙湫

 

(宋)楼钥

北上太行东禹穴①,雁荡山中最奇绝。
 龙湫一派天下无, 万众赞扬同一舌。
 行行路入两山间, 踏碎苔痕屐将折②。
 山穷路断脚力尽, 始见银河落双阙。
 矩罗宴坐看不厌, 骚人弄词困搜抉③。
 谢公千载有遗恨④,李杜复生吟不彻⑤。
 我游石门称胜地⑥,未信此湫真卓越。
 一来气象大不侔⑦,石屏倚开惊鬼没。
 飞泉直自天际来, 来处益高声益烈。
 溟池倒泻三峡流⑧,到此谁能定优劣。
 雁山佳趣须要领, 一日尽游神恶亵⑨。
 骊龙高卧唤不应, 自愧笔端无电掣。
 轮囷萧索湍不怒, 非雾非烟亦非雪⑩。
 我闻冻雨初霁时, 喷击生风散空阔。
 更期雨后再来看, 净洗一生烦恼热(11)。
 

【题解】
 大龙湫在马鞍岭西,是我国著名的大瀑布之一。水从190米的连云嶂凌空泻下,形如白练,十分壮观。大龙湫之瀑布,随着季节、风力、晴雨的变化而时时不同,为雁荡风景奇绝之处。南宋淳熙时,作者曾出知温州,此诗当作于其时。诗采用了不同手法,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大龙湫的奇观绝景,气势雄劲,然多虚笔,少形象描写。
 【作者】
 楼钥(1137——1217),南宋文学家。字大防,号攻媿主人,鄞县(今属浙江)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任太府宗正寺丞,出知温州,历考功郎、国子司业、给事中、翰林学士等,迁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后同知枢密院事,进参知政事。通贯经史,文辞精博,当时称为文章妙手,诗风也雅赡,有《攻媿集》等。
 【注释】
 ①禹穴:相传为禹的葬地。在绍兴市的会稽山。②此句言大龙湫位于深山峡谷中,路隘苔滑,崎岖难行,险些把木屐的齿都折断了。据《南史·谢灵运传》载,谢灵运喜寻幽探胜,为了爬山,特制一种有齿的木屐,世称“谢公屐”。③骚人:诗人。④谢公: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以喜游览著名。谢曾任永嘉太守,遍游永嘉(今温州)山水,然未游北雁荡山(见沈括《梦溪笔谈》),故云“遗恨”。⑤李杜: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彻:尽、完。⑥石门:不详所指。疑指雁荡山大荆镇石门潭,其上水流湍急时可形成飞瀑。或青田县括巷山的石门瀑布。⑦不侔:不一样。⑧溟池:即溟海。指传说中其水倒泻的天池。《列子·汤问》:“有溟海者,天池也。”⑨恶亵:厌恶。⑩“骊龙”四句写枯水时的瀑布。湍急而不汹涌的瀑布,沿着陡峭的岩壁弯曲而下,飞沫迷濛,在空中似烟非烟,似雾非雾。 《史记·天官书》: “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骊龙,黑龙。传说中龙司兴云布雨之职。轮囷(qun),弯曲貌。⑩“我闻”四句,想象暴雨初停时的瀑布。冻雨:暴雨。《楚辞·九歌·大司命》: “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灑尘。”王逸注“暴雨为涷雨。”

诗词作品《大龙湫》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大龙湫

 

徐 玑


 瀑水数千尺,何曾贴石流。
 还疑众山坼,故使半空浮。
 雾雨初相乱,波涛忽自由。
 道场从建后,龙去任人游。


 
 以雁荡山名胜为题材的写景诗,在“四灵”诗集中,比比皆是。有的写灵峰洞的,有的写灵岩的。又有的专写寺观的(如能仁寺、宝冠寺和净名寺等),更多的是描摹名瀑大龙湫。徐玑这首《大龙湫》,就是在诗友们游雁荡时“围题赋诗”中产生的佳作。
 大龙湫,浙江乐清市境内,是国家级风景区雁荡山中的一个著名景点。它是一处大瀑布,从高耸九霄的连云嶂上涌出,凌空泻入龙湫潭,落差近二百米,水姿变化无穷,名播天下。而天下人也争为名瀑题署、赋诗和刻石,纷纷然尉为大观,成为东瓯名胜中一大人文景观。
 

* * * *


 全诗的大意是这样的——
 这注大瀑布,从数千尺高处泻下,并没有循着壁立崖嶂流冲,而是让它在空中飘散,大概是因为耽心顺石而流,会冲击众山,造成山崩地裂,故以“舞姿”落下。这股湫水,开初,像是纵横弥漫的雨雾;后又骤变为自由汹涌的波涛。这个大自然美景,自从古人在此建立道场之后,神龙升天,而留下胜地,让人们永远瞻仰与游赏。
 在这里,必须补释一下道场这个词。这原是佛道家之语,是谓佛的成道之地,或者供佛之处;后也指人们修道的去处。这里的“道场“,诗人引入了一个典事,须多说几句。
 大龙湫,原先并没有什么“道场”,自从唐代或者更早一点,传说西竺高僧(一说蜀地高僧)诺巨罗游方至此,竟然观瀑望化,成为雁荡山之“阐化祖师”。唐末,诗僧贯休为之作《诺巨罗赞》,有句云:“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于是,在龙湫前、宴坐山下,始建有“讵罗亭”,亭联云:“六龙卷海上银汉,万马呼风下铁城。”南宋初年,亭已废,后来重建,改为“讵罗庵”,即道场建焉。元、明数百年间尚有此庵。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于此庵观瀑用餐。清代毁坏,宣统二年复建,后又废。直到一九八九年于原址重建,沙孟海大书法家为之书亭额“忘归亭。”
 

* * * *


 
 这首五律,短短八句,四十字,读来甚为可喜,给人以身历其境之感。全诗句句文字平实,极为质朴无华。但语言畅晓,含蕴非浅,格调清新,构想超凡。它传神地描摹了北雁这举世闻名的第一胜景——大龙湫的奇观异境。其中尤以颔联的“众山坼”、“半空浮,”更是巧思妙想,令人十分欣喜。诗尾又随意带出“道场”之典,使诗歌更富有历史感。
 

* * * *


 乘选读“龙湫吟”之机,约略介绍一下关于大龙湫历代题咏的简况。
 大龙湫题咏历史悠久。它的最早题咏,据现存资料,就是晚唐诗僧贯休的《诺巨罗赞》。可惜,它只留下前边说到的那个逸句。而现存最完整的一首诗,就是宋代温州知州楼钥的七古《大龙湫》。全诗长达三十句,前半极赞大龙湫“真卓越”、“讵罗宴望看不厌,骚人异词困搜抉;谢公千载有遗恨,李杜复生吟不彻。”后半,则具体描摹秋日晴瀑景象,诗云:


 飞泉直自天际来,来处益高声益烈;
 银河倒泻三峡流,到此谁能定优劣?


 接着,对其情状作了更细的描述:


 轮囷萧索湍不怒,非雾非烟亦非雪;
 我闻冻雨初霁时,喷击生风散空阔。
 更期雨后再来看,净洗一生烦恼热。


 宋代以大龙湫为吟咏对象的诗作还有不少。其中著名的“龙湫吟”,即有薛师石、晁端彦、刘蒙川和“永嘉四灵”诸人。
 元代直接咏湫之作,比较罕见。而明、清和近代时期,专赋大龙湫名瀑的作品,就比较多。据现有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有二三十首,加上当代人公开发表的咏湫之作,共达上百首之多。这里,名笼四海的大家就有不少。比如:宋之“四灵”,明之汤显祖、何白,清之袁牧、阮元、施润章、李銮宣和近现代的蔡元培、张大千、潘天寿、夏承焘,以及苏步青、吴茀之等等。这些著名诗人、作家、画家和先哲、显宦,都给“天下瀑布之最”的大龙湫留下不朽的名诗、名联和名刻。
 随着,当今旅游业的发展,“龙湫吟”也在不断涌现。这些诗歌,可以大别为两类:一是模山范水;二是借景抒怀。无论哪类中均有许多佳作,很值得细细品鉴。这里,限于篇幅不能多说了。如有兴趣,不妨参看拙作《雁荡拾趣之四·大龙湫历代题咏品味》。
大龙湫

大龙湫

位于雁荡山大锦溪上游西北。瀑水自连云嶂顶喷泻而下,高约190米,为我国第一长瀑。瀑布随季节、雨量、光线、风力的变化呈现出不同姿态。瀑旁有“天下第一瀑”刻石。前左侧有观瀑亭,相传唐代高僧诺讵那率弟子三百,由西蜀东来,见此巨瀑叹为观止,遂于亭前观瀑坐化。历代来游者多有作,知名者有宋人楼钥、赵师秀,元人李孝光,明人汤显祖、徐霞客,清人袁枚、阮元等。徐霞客为勘探大龙湫水源,二十年间曾三上雁荡,四至大龙湫。谓其复至龙湫时,适值“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化极势,轰雷喷雪”。而袁枚至龙湫时却又是一番情景,其《浙西之瀑布记》中描绘大龙湫云:“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观大龙湫作歌》云:“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走兜罗棉。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是烟。”蔡元培游此,则有“天下之瀑十有九,最好唯有大龙湫”的赞语。瀑前旧有观不足亭、忘归亭,惜已不存。

☚ 小龙秋   能仁寺 ☛
0000217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