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豆食心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豆食心虫soybean pod borer豆类作物蛀荚害虫。学名 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umura。鳞翅目,小卷叶蛾科。分布于日本、朝鲜、蒙古、苏联远东地区; 中国长江以北各大豆产区均有分布,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为害严重。幼虫蛀荚,咬食豆粒,食粒率约10~20%,严重年可达50%以上,影响产量和品质。
年生1代,专性滞育,以末龄幼虫在土内作茧越冬,翌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成虫。成虫在越冬场所羽化后飞往豆田,羽化时刻多在午前,次日黄昏交配,此时可见成虫群飞,交配后次日产卵,无卵前期,多数一荚一卵,喜在茸毛多的豆荚上产卵,卵期6~7天。东北地区8月中旬左右为发蛾盛期。成虫盛期后3~5天和10~12天各为产卵孵化高峰。成虫寿命短,适宜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95%以上。在温度20℃,相对湿度100%时,平均寿命9.8天。在温度20~30℃,相对温度70~100%时,卵正常孵化;高温(35℃)、低湿(40%)不能孵化。新孵化幼虫在豆荚上爬行寻找入荚地点蛀荚,入荚前先在荚面上吐丝结成长形丝网。入荚时遇抗性品种,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幼虫在荚内取食至老熟脱荚,大多入土3~8厘米深作茧越冬。越冬死亡率平均为14.3%。蛹期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土壤干旱或变动蛹的位置。可显著降低羽化率。羽化率平均为1~2%。 选用抗虫品种,耕翻豆茬地,成虫盛发期采用敌敌畏熏杀或喷施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杀螟硫磷等; 在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或在幼虫脱荚前施用白僵菌菌土于豆地上,使其感病致死。 大豆食心虫soybean pod borerLeguminivoraglycinivorella Matsumura,昆虫纲,鳞翅目,卷叶蛾科。分布于江苏、浙江、山东、安徽及华北、东北等地;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也有分布。寄主有大豆、野生大豆、苦参。为中国北方大豆产区主要害虫。成虫翅展12~14 mm,前翅黄褐色.前缘约有10条黑紫色短斜纹,中下方有一银灰色长椭圆斑,内有3个短横斑;后翅前缘银白色,其余为暗褐色。末龄幼虫体长8~9 mm,由淡黄色渐变为鲜红色。一年发生1代,以末龄幼虫入土作茧越冬。成虫有趋光性,飞翔力弱;卵多数散产于豆荚上,大多数一荚一粒,少数2~3粒。幼虫共4龄,初孵幼虫多在荚缝附近吐丝结网,后穿孔蛀荚,食害豆粒。越冬幼虫于8月份化蛹。可采用选用抗虫品种;合理轮作;多中耕;深翻豆茬地;药剂防治或生物防治。 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昆虫纲,鳞翅目,小卷叶蛾科。成虫暗灰色,体长5—6毫米,前翅前缘有10条左右黑紫色短横线。幼虫红色。一年发生一代。幼虫孵化后蛀入豆粒危害。防治方法:轮作,耕翻,喷洒白僵菌微生物杀虫剂,利用寄生蜂灭虫。危害猖獗时可喷高效低毒农药。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