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武備類 > 火藥器部 > 火毬 > 霹靂火毬 霹靂火毬 pīlìhuǒqiú 燃燒及發烟之球形火器。因竹裂毬破,聲如霹靂,故稱。以薄瓷數十片、火藥三四斤裹竹爲毬,塗敷可燃性防潮劑。火錐烙毬燃燒,竹扇簸其烟焰,以薰灼及威懾敵人。創製於宋初,係宋、元時重要火器之一,主要用於守城戰中對付以地道作業攻城之敵。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守城》:“用乾竹兩三節,徑一寸半,無罅裂者,存節勿透。用薄瓷如鐵錢三十片和火藥三四斤,裹竹爲毬,兩頭留竹寸許,毬外加傅藥。若賊穿地道攻城,我則冗地迎之,用火錐烙毬開,聲如霹靂,然(後)以竹扇簸其烟焰,以薰灼敵人(放毬者含甘草)。”參閲《三才圖會·器用》、明·茅元儀《武備志·火器圖說九》。 
霹靂火毬 (《武經總要》) 霹雳火球宋兵器名。为火毯类火器。以径粗寸半、长两三节的干竹竿为轴,用钱形薄瓷三十片,与火药三、四斤混合,裹竹竿为球,两端各露竹竿寸余,球外涂以旧纸、麻皮、沥青等六种材料的混合物。守城时专于地道中施放,用火锥烙球引爆,声如霹雳,扇其烟焰,熏灼敌人,因称“霹雳火球”。为爆炸性火器的先声。 霹雳火球宋代兵器名。以径粗寸半、长两三节的干竹竿为轴,用钱形薄瓷30片,与火药三、四斤混合,裹竹竿为球,两端各露竹竿寸余,球外涂以旧纸、麻皮、沥青等6种材料的混合物。用火锥烙球引爆,声如霹雳,因称“霹雳火球”。为爆炸性火器的先声。主要用于守城。北宋尚书右丞李纲在靖康元年(1126年)底守汴梁(今河南开封)时,曾指挥宋军使用霹雳火球打退金军的进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