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功能和排便
人的大肠没有重要的消化功能。它的主要作用是处理食物残渣,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形成粪便,排出体外。食物残渣在大肠中停留的时间很长,约占食物通过整个消化管的时间的70%以上。据北京医学院生理教研组的研究,玉米餐在胃内平均停留3.48h,白薯餐2.14h。这两种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平均约为5h。而玉米餐在大肠中则平均停留18.52h,白薯餐16.34h。大肠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吸收水和盐。据估计在正常人每日约有1,500ml水、200mEq钠、100mEq氯和10mEq钾从回肠进入结肠。其中约90%被大肠吸收。吸收能力最强的部位是盲肠和升结肠,乙状结肠吸收水分的能力最弱。
大肠粘膜能分泌少量液体,其主要成分是粘液,它有保护粘膜、润滑大便作用。大肠液中富有碳酸氢盐,故呈碱性(pH8.3~8.4),这对中和大肠细菌产生的酸性产物有一定的意义。大肠液中还可能含有二肽酶和微量的淀粉酶,但它们分解食物的作用不大。大肠也是机体排泄废物的途径之一,体内的某些重金属(如铋、砷、钙、镁、铅、汞等)一部分也可以由粘膜分泌至肠腔,随大便排出体外。
大肠的运动 大肠的运动较为缓慢,这有利于对肠内容物的进一步吸收,使粪便成形,数量减少。大肠的蠕动和分节运动与小肠的基本相似,有时也可以看到较弱的逆蠕动。另外还有袋状运动,这是环形肌无规律的收缩,可以使结肠袋中的内容物向两个方向作短距离位移,使之充分混合,但不向前推进。这是在空腹时最多见的一种运动形式。大肠还有一种独特的蠕动形式。称为集团运动。这种运动的主要特点是,进行快,前进远,它可以起始于结肠的任何部位(通常多起始于横结肠),很快地将肠内容物推送到乙状结肠,甚至直肠。这种集团运动,每天只发生几次,特别是进食后最容易引起。这可能与胃内容进入十二指肠所引起的十二指肠-结肠反射有关。膨胀结肠有时可以诱发这种运动。
大肠内细菌的作用 大肠内的酸碱度和温度都适合细菌的生长、繁殖,所以大肠内的细菌数量很大,种类也很多。其中有大肠杆菌、产气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各种乳酸杆菌、各种类型的球菌和酵母菌等。
一般说来,正常情况下,大肠内的细菌对身体并无多大危害,且有不少益处。因为,细菌中含的酶能分解食物残渣合成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如硫胺素、核黄素和叶酸等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K等。这些维生素经肠壁吸收后,对机体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某些异常的情况下,当机体处于衰竭状态或抵抗力下降时,某些细菌还可以离开肠道,侵犯身体其他部位,成为一种感染致病的原因。
粪便和排便动作 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大部分水被吸收,经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即成为粪便。粪便中还含有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和大量细菌。据估计,粪便中的活细菌和死细菌,约占粪便固体总量的20~30%。另外体内的代谢废物,包括由肝脏排出的胆色素衍生物,以及由肠壁排至肠腔中的某些重金属如钙、镁、汞、铅等。也随粪便排至体外。
排便是一种反射动作。粪便进入直肠,当充胀压力达到25~50mmHg时,即可引起直肠壁内感受器的兴奋,神经冲动沿盆神经和腹下神经的传入纤维传至“排便中枢”。此中枢位于骶脊髓内,由此发出神经冲动沿盆神经的副交感纤维传出。引起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同时由阴部神经传出的冲动减少,肛门外括约肌也舒张,粪便则被排出体外。在正常情况下,排便反射是在大脑皮质的控制下进行的。由直肠发出的冲动,还上传到大脑皮质,引起便意,在大脑皮质的参与下,可加强“排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便。另外,通过大脑皮质的活动,还可以使腹壁肌、膈肌等强力收缩,声门紧闭,腹内压增高,以利粪便的排出。大脑皮质对“排便中枢”也有抑制作用,从而使肛门括约肌的紧张性增强,结肠的紧张性减弱,便意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