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理寺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理寺正

大理寺正

官名。明代大理寺下设卿、少卿(正、副长官),寺丞、寺正、寺副、详事等数人。寺丞下设左右寺正各一人,秩正六品。小说中陈文昭为蔡京门生,原系大理寺寺正,陛东平府知府。(第十回)

☚ 大理寺   中书 ☛

大理寺正

官名。秦、汉之廷尉正。北齐至隋、唐改作大理正,一般称大理寺正。其主要职掌为“通判寺事”,与大理寺少卿同为该寺之通判官。《唐六典》:“大理正掌参议刑狱,详正科条。凡六丞断罪有不当者,则以法正之。”明以后,大理寺卿以下官分左、右寺,左、右寺各置寺正一人,寺副二人。但明、清的大理寺正地位低于大理寺丞,是寺丞的属官。参见〔大理寺丞〕。

大理寺正

官名。汉以来有廷尉正,北齐始称大理寺正,员额一人。历代沿置。唐制大理寺正二人,从五品下,地位在丞之上,掌参议刑辟。详正科条之事,凡六丞断罪不当,则以法正之。明制大理寺分左右二寺,寺正各一人,正六品,地位在左右丞(正五品)之下。清制左右寺各以寺丞掌之,汉军寺丞初为寺正,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改为寺丞。参见“廷尉正”。

大理寺正

职事官名。


职源与沿革

秦有廷尉正,西汉景帝时随廷尉之改大理,而称“大理正”。大理寺正始置于北齐(《通典·职官》7《大理正》、《分纪》卷19《大理卿·正》)。宋初沿置。咸平二年省去兼正之名。元丰二年后复置(《宋会要·职官》24之1)。


职掌

❶宋初,以朝官兼大理正为详断官,掌议断刑。
❷元丰五年后,诸内外百司所上疑案,经司直、评事、丞议断之后,由大理正审定当否,然后过议司(卿、少卿)覆议(《合璧后集》卷34《大理正》、《宋史·职官志》5《大理寺》)。
❸南宋时,兼审听右治狱左右二推判案成辞(《咸淳临安志》6《大理寺》)。


品位

❶宋初依唐制,唐为从五品下。
❷元丰新制后从七品(《宋会要·职官》24之1、《分纪》卷19《正》)。其杂压,元丰以后位于“三丞”之下、著作郎及七寺丞之上(《宋史·职官志》8《元丰以后合班之制》)。


编制

❶元丰二年复置大理寺狱时,大理正一人(《宋会要·职官》24之1)。
❷元丰五年改制后,定员二人(《宋史·职官志》5《大理寺》)。


简称

❶大理正。《曾巩集》卷20《杜纯大理正制》。《宋会要·职官》24之21:“大理寺正杜纯。”
❷寺正、正。《合璧后集》卷34《大理正》:“神宗复置大理狱,后置寺正。”《宋会要·职官》24之6:“自评事改秩,即除寺丞,继而迁正。”《职源撮要·大理寺正》:“神宗复置大理狱后,置寺正。”
❸断刑正。大理寺正隶左断刑,职主审定司直、评事断案,故有此称。《宋会要·职官》24之22:“叶庭珪除大理正,庭珪前日为丞,乃治狱之丞。今日为正,实断刑之正。”


职源与沿革

晋武帝咸宁中(275—280)始置廷尉丞(《职源·大理寺丞》)。大理寺丞始置于北齐(《隋书·百官志》中)。宋沿置。


职掌

❶宋初,大理寺丞由京官兼充,称详断官,参议断刑。咸平二年罢兼丞,径称详断官。
❷宋前期,大理寺丞无职事,为文臣迁转官阶,元丰新制寄禄格,易为宣德郎(《通考·职官》10《大理卿》、《梁溪漫志》卷2《武官制》)。
❸元丰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大理寺丞始单除授,专推治本寺狱(《宋会要·职官》24之26)。
❹元丰五年新制,寺丞按职务分治狱寺丞、断刑寺丞。治狱寺丞,职主推勘狱事;断刑寺丞,复议由大理司直、大理评事所决刑案,然后交大理正审决(《宋史·职官志》5《大理寺》)。


编制

❶元丰元年初置大理寺狱时,丞二员(《宋会要·职官》24之6)。
❷元丰五年新制,共置十员(治狱丞四人、断刑寺丞六人)(《宋史·职官志》5《大理寺》)。
❸南宋建炎三年,断刑寺丞三员,治狱寺丞二员(《通考·职官》10《大理卿·丞》)。


简称与别名

❶大理丞。《分纪》卷19:“《元祐官品令》大理丞正八品。”《梁溪漫志》卷2《文武官制》:“大理寺丞为宣德郎。”
❷寺丞。《邵氏闻见录》卷11:“熙宁初,朝廷遣大理寺丞蔡天申为京西察访。……温公呼知班曰:‘引蔡寺丞归本班。”
❸丞。《宋会要·职官》24之22:“叶庭珪除大理正。庭珪前日为丞,乃治狱之丞。”
❹廷尉丞。拟古官称。《栾城集》卷39《宗子仪大理寺丞》:“使冤者获信,死者无憾。往丞廷尉,推行此心。”《职源撮要·大理寺丞》:“晋武帝咸宁中,因曹志尚书请廷尉置丞。”
❺棘丞。《容斋五笔》卷4《棘寺棘卿》:“今人称大理为棘寺,卿为棘卿,丞为棘丞。”
❻谳丞。《职源·大理寺丞》:“谳丞。”《胡文恭集·尹立大理寺丞制》:“治谳之丞。”
❼法丞。《职源·大理寺丞》:“法丞丞法局。”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2:3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