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清铜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清铜币 清代铸造的另一种钱币。钱面中央有“大清铜币”四个汉字,内嵌一小字代表地名,上端是满文“大清铜币”字样,两侧为年份。边缘中间分别“户部”二汉字,下端为“当制钱十文”。钱背中央为蟠龙,上端是“光绪(或宣统)年造”,下端英文“Tai-Ching Ti-Kuo Coper Coin”字样(大清帝国铜币)。各地铸造比较统一。铜元初发行时,因制钱缺乏,与银元的比价甚至比法定的还高。如1902年,对银元一元的比价,苏州作88枚,杭州90枚。当时发行价格规定为铜元百枚合银元一枚,而行用时在市面加升水自5%~15%不等。之后各省铸造量多,铜元价格大跌,如上海由1908年的123枚逐年下降。各地情况大致相同。 古代名物 > 貨幣類 > 銅鐵錢部 > 清 > 大清銅幣 大清銅幣 dàqīngtóngbì 清末機製銅板。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清廷户部始造,後各省倣效。形制基本一致,不類“光緒元寳銅元”版别之雜。正面居中“大清銅幣”四字,四周上端滿文,下端漢字作“當制錢若干”,兩旁作“户部”二字,滿文兩邊作漢字干支,表明鑄造年份。背面中作龍紋,四周英文Tai-Ching Ti-Kuo·Copper(大清帝國銅幣)及中文“光緒年造”或“宣統年造”字樣。其爲各省所造者則於正面“大清銅幣”内鎸一小字代表省名,偶有用二字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所鑄者,另有一種式樣:“大清銅幣”在背蟠龍紋四周,正面則作嘉禾花紋,四周爲“宣統三年”及百枚换銀幣若干字樣。參見本類“銅元”。 大清銅幣 大清铜币 大清铜币清代铜元名称之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 天津银钱总厂改称户部造币总厂, 开铸“大清铜币”。以后各省纷起仿铸。大清铜币分四种: 大者重四钱, 值制钱二十文; 次者重二钱, 值制钱十文; 又次者重一钱, 值制钱五文; 最小者重四分, 值制钱二文。宣统二年(1910)新铸四种铜元: 二分、一分、五厘、十文。因一分铜币容易与旧铸当十铜元混淆, 故铸量甚少。大清铜币较光绪元宝简单统一。中央是一个或两个小字代表省名, 上端是“大清铜币”四个满文, 满文两旁是干支纪年,左右边缘分列 “户部”二字(后来有用 “度支部”三字” )。背面是蟠龙纹, 上缘是“光绪年造”或“宣统年造”, 下缘是英文 “大清帝国铜币”。参见“光绪元宝” ☚ 湖北一两 毫洋 ☛ 大清铜币 大清铜币清末铜元。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开铸。钱币面无方孔,中央有“大清铜币”四汉字,上下右左分列。内嵌一小字或两小字代表省名或地名、局名,有湘、鄂、赣、汴、直、苏、皖、闽、粤、川、滇、云、浙、奉、宁、吉、东、淮等; 也有无地名的。上端是满文大清铜币字样,两侧为年份;边缘中间分列“户部”二汉字; 下端为“当制钱十文”(或× ×文)。背面中央为蟠龙,上端是“光绪 (或宣统) 年造”,下端英文“Tai-Ching Ti-Kuo CopperCoin”字样 (大清帝国铜币)。各地所铸的版别形制比较统一。面额有五等,一文、二文 (重四分)、五文 (重一钱)、十文 (单铜元重二钱)、二十文 (双铜元重四钱)。当时铜元流行最广。清代铜元除大清铜币外,还有“光绪元宝” (1900年开铸) 和“宣统元宝” (1909—1911年发行)。清代三种铜元计发行200板 (折合制钱2亿吊),面额相同。民国初年仍流通使用。 ☚ 官票 金布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