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明高僧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明高僧传

大明高僧传

中国佛教史书。又名《明高僧传》,简称《明传》。八卷(《龙藏》作六卷)。明如惺撰。如惺(生卒年不详),号幻为,系天台宗真清的弟子。又曾从千松得禅师习禅宗。尝住天台山慈云寺及嘉兴楞严寺。博学多闻,尤善文笔,爱好史乘传记之学。曾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刊《佛法金汤编》,后又续编当代之护法者。著作除本传外,尚有《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四卷。
此书成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据本传卷首自序所载,如惺鉴于前代高僧传止于宋初,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校刊《金汤编》时,涉猎史志文集,见有南宋以来诸僧之行实事迹,即随喜录出,以彰显《宋高僧传》之后诸圣僧之行谊,俾使天下沙门见贤思齐。此传上继《宋高僧传》,但所收人物始于北宋末,而《宋高僧传》止于北宋初,两者之间仍有一百余年的空白。
此书集录始自北宋末年,迄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约五百年间宋、金、元、明四朝部分僧人的传记。所记僧人有正传一百一十二人,附见六十八人,共计一百八十人。体裁同梁、唐、宋三部僧传,但无后面七科,只分三科:一、译经,著录仅元代沙罗巴一人。二、解义,记载自南宋至明万历间四十四人。三、习禅,撰述自北宋末迄元仁宗间六十七人。每科后无“论”,有的传后有“系曰”,从中可窥见作者的部分观点。
由于此书系如惺随喜录之,没有经过严肃的加工整理,故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如一些篇传所载事迹失之过略;一些人物记载重出复见,分入二科,使人误作二人;一些篇传取舍不当,致使原意晦碍难明;有的人名误作地名;有的人生卒年有差错。另外对传说纷纭、争论较多、根据不足之人事著录也不够慎重妥当。同时所收录之僧人,大都居于南方,居北方者仅数人,而金僧仅二人。明末禅宗极盛且混杂,而习禅科却无著录明代僧人,这也是不足之处。可见此传所收不是全貌,不能代表某一时期的综合传记,也无法满足后世的要求。尽管如此,此书还是保存了一部分它书所无的传记,而且纂集四个朝代部分僧传在一起,对佛教史的研究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过去这类传记缺乏的年代里,它可说是前三部高僧传的继续。但它却很难与前三部具有代表意义的僧传相提并论。
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册。金陵刻经处有题名《高僧传四集》单行本。

☚ 阅藏知津   居士传 ☛
大明高僧传

大明高僧传

(明)如惺编著。8卷。全书分译经、解义、习禅三类,为南宋、元及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以前的部分僧人立传,共正传138人,附见71人。

☚ 佛祖统计   神僧传 ☛

大明高僧传

八卷。明代释如惺 (生卒年不详)撰。如惺,号幻为,师从天台宗真清,又从千松得禅师习禅宗,曾住天台山慈云寺,嘉兴楞严寺。《大明高僧传》简称为《明高僧传》。此书写成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所题书名中的“大明”,即指成书年代,不是指内容范围。此传内容始于北宋末直明代,至于《宋高僧传》止于北宋初到北宋末这一百数十年。《大明高僧传》仍是空白,并无片言记载。此传内有三科,即《译经》、《解义》、《习禅》。《译经》科中只著录元代沙罗巴一人,《解义》科中著录了自南宋至万历年间四十四人,《习禅》科中著录了自北宋末迄元仁宗年间六十七人,正传有一百一十二人,另附见有六十八人。在体裁上与梁、唐、宋三部僧传相同,每科之后无“论”,当是全书没有完成的原故。其中有关主张各宗融合的看法,正是时代要求的反映。此书的优点是,填补了北宋末至明代高僧传记的空白,为研究佛教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不足之处有:首先,一些高僧的传记如性澄、蒙润、本无、如玘、绍宗等,所记事迹过于简单。二是,前后重复和误将北宋人写成南宋,将地名误作籍贯等疏忽之处也不少。正如作者自序所言,是“随喜录之,以备后之修史者采摭”,因而没有严肃加工整理。尽管如此,它仍是一部有价值的佛教著作。现见载版本有明万历丁已嘉兴楞严之般若堂刊。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