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明宝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明宝钞 纸币名。洪武七年(1374年)设置宝钞提举司,下设钞纸、印钞二局,宝钞、行用二库。明洪武八年(1375年)由中书省发行大明宝钞,它是用桑皮纸做钞料,一贯钞,长36.4厘米,宽22厘米,要算是中国最大的钞票,小钞要小得多。在其他形制方面,大小钞是没有多大分别的。四周有龙纹花栏,上面横题“大明通行宝钞”六字。花纹栏内两边各有四个字一行的篆书:“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间有钱贯的图样,小钞则不是成串的钱,而是一枚一枚排列着。下面为“中书省奏准印造,与制钱通行,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250两”。末有洪武年月日。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中书省,升六部,造钞属户部,铸钱属工部;所以钞上的中书省改为户部。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加造从10文至50文的小钞。“以便民用”。大明宝钞的发行有几个特点:①有明一代300年,只发行一种大明通行宝钞,它是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决定的,而且始终由中央政府印制和发行,体现了空前的统一性。②它不分界,不限地区,不限时间,不改币名及形制,不定发行限额,也没有明确的发行准备金,也从不提兑现。③洪武九年(1376年)7月立倒钞法,规定在行使中残烂的宝钞,可以就各地行用库纳工墨费,每贯30文,500文以下递减,便可调换新钞。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令调换残烂钞的界限,凡票面金额文字可辨认的均应继续流通使用,不准对用旧钞购物者提价。实际上官家收税只要新钞,民间对旧钞则降价使用或拒用。以后一再重申对旧钞应全部收受,但官家不执行,以致形成新旧钞的差别价格,官吏从中舞弊。可见,大明宝钞从开始发行起就带有通货膨胀的因素。④明钞发行,只出不进,就是光投放,不回笼,或者多投放,少回笼。政府支付俸给军饷,向民间收物资及金银财货,但租税却不收钞,或者搭收少量新钞。很明显,明王朝本意就是利用大明宝钞作为搜刮人民财富的手段。 大明通行宝钞 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大明通行宝钞”的简称。中国古代纸币。始发行于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面额分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和一贯6种。每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但禁止金银和其他商品为货币。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又加发十文到五十文的小钞五种。大明宝钞用桑皮纸印制,长约三公寸六分四厘,宽约二公寸二分,四周有龙纹花栏。上面横题“大明通行宝钞”六字。花栏内侧两边各有篆书:“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间有钱贯的图样;下面为:“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等字样。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开六部,造钞归户部,故钞上的中书省改为户部。明代二百多年间,只发行“大明通行宝钞”一种纸币,且始终集印行权于中央政府,这是前代所没有的。大明宝钞终于因恶性通货膨胀而退出历史舞台。市场上又广泛流通铜钱。 ☚ 宝钞 大明通行宝钞 ☛ 大明宝钞纸币名。明洪武八年(1375)发行。初分一百、二百、三百四百、五百文及一贯六种面额,后又增加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文五种面额的小钞。用桑皮纸印刷,四周有龙纹花栏,横题“大明通行宝钞”,篆书“大明宝钞,天下流行”,中书面额,下印“中书省(十三年后改为户部)奉准印造,与制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其一贯钞长约一尺,宽约六寸,为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纸币。法定钞一贯折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折黄金一丙。金银可兑换宝钞,但宝钞不准兑换金银。此为有明一代发行的唯一纸币。发行不久,即因滥发而贬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