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兰陵王入阵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入阵曲唐代歌舞戏节目。取材于历史故事。据《乐府杂录》、《旧唐书·音乐志》、《教坊记》载: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武艺高强而容貌佼美,自以为不能使敌人畏惧,常戴木雕面具出战。一次与周师战于洛阳,大获全胜。齐人壮之,因模仿其动作,编成舞蹈,配以歌曲,称为《兰陵王入阵曲》。唐代发展成歌舞戏,称为“代面”,亦称“大面”。演出时,兰陵王扮演者“衣紫,腰金,执鞭” (《乐府杂录》),载歌载舞,作种种指挥、击刺状。因演员戴有面具,对后世戏曲脸谱有一定影响。 ☚ 踏谣娘 大面 ☛ 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入阵曲》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乐舞节目。内容是描写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勇敢善战的故事。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载:“两杖鼓戏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帝有胆勇,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旧唐书·音乐志》:“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貌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约564),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唐代称此乐舞为《大面》,唐崔令钦《教坊记》称之为《代面》。 ☚ 碣石调幽兰 广陵散 ☛ 兰陵王入阵曲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乐舞曲。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勇武而貌美,自以为不能使敌人畏惧,常戴面具临敌。曾经以五百骑兵与北周军队在金墉城下交战,勇冠三军。齐人佩服其勇壮,于是作《兰陵王入阵曲》,摹拟上阵指挥、击刺的姿势。唐代称此舞为《大面》,见唐崔令钦《教坊记》; 亦称《代面》,见《旧唐书·音乐志》和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参阅《北齐书·兰陵武王长恭传》。 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入阵曲见“大面”。 ☚ 代面 钵头 ☛ 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入阵曲见“大面”。 ☚ 代面 钵头 ☛ 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入阵曲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流行的乐舞节目。相传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勇武而貌美,自以为不能使敌人畏惧,每次出战迎敌,都要戴上面具,并能屡屡取胜。因而齐国人摹仿他在作战中指挥、击刺等姿态,编成乐舞,作为庆祝胜利时的歌舞节目。唐代时称其为“大面”或“代面”。唐代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载明表演者 “衣紫、腰金,执鞭也。” ☚ 讶鼓 舂堂舞 ☛ 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入阵曲中国古代著名宫廷舞曲。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因兰陵王高长恭勇武善战,但又貌美,不足以慑敌,故而上阵时,多戴假面具,曾屡败北周军队,“齐人壮之”,遂模仿其上阵击刺之雄姿,以为歌舞,又称之为“代面”或“大面”。唐代尚沿戏其舞乐,演出者身穿紫袍,系金腰带,执鞭而舞。为隶属于教坊司的歌舞戏。至宋代,该乐舞尚残存其曲,为 “越调”,共三段二十四拍。又有“大石调”之《兰陵王慢》,则为新创之乐曲。 ☚ 龟兹乐 熊罴十二案 ☛ 兰陵王入阵曲南北朝和隋唐时乐舞曲名。以语兰陵武王高长恭入阵勇战状而得名。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王高澄第四子,北齐王宣帝高洋侄。史称其“貌柔心壮,音容兼美”,自以为不能使敌人畏惧,常戴面具出战。东魏武定元年(西魏大统九年,543),东西魏军在芒山(今河南永成县东北)大战,兰陵王为中军,率五百骑入西魏军,至金墉城(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下,被围甚急,城上人不识,兰陵王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为《兰陵王入阵曲》共歌之,后流行于时。舞者戴假面具,紫衣金带,手执金桴,摹拟兰陵王上阵指挥、击刺姿态。虽属软舞范围,但威武雄壮,为融合北方民族歌舞艺术的结晶。唐代称此乐舞为《大面》(见《旧唐书·音乐志》及唐崔令钦《教坊记》),亦称《代面》(见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又以《兰陵王》为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3段130字或131字。 兰陵王入阵曲舞曲。北朝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貌美,与北周军战,勇冠三军,齐人壮之而作此舞,以仿其指挥击刺之态,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