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 大戟戟的一种,用于车战。《释名·释兵》:“戟,格也,旁有枝格也。大戟长丈六尺,车前所持。” ☚ 三刃枝 方天画戟 ☛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大戟 大戟 dàjǐ 亦稱“邛鉅”、“下馬仙”。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大戟科植物大戟或茜草科植物紅芽大戟的乾燥根。大戟呈圓柱形或圓錐形,表面灰棕色;紅芽大戟呈紡錘形,表面灰棕至紅棕色。主治水腫、水臌、瘡腫、瘰癧。始載於秦漢典籍。《神農本草經·下經·大戟》:“主蟲毒,十二水腫,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一名邛鉅。”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大戟》:“今俚人呼爲下馬仙。” 


大戟 大戟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下马仙、龙虎草、膨胀草、天平一枝香。为大戟科植物京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 的根。主产江苏。苦,寒,有毒。入肺、脾、肾经。逐水通便,消肿散结。 ❶治水肿胀满,痰饮积聚,血吸虫病肝硬化及结核性腹膜炎引起的腹水,胸腔积液。内服:煎汤,2~6g;研末,0.3~1g。 ❷治瘰疬结核,疮疡肿毒,以鲜根或鲜叶捣敷。肾功能不良及孕妇忌服。反甘草。本品含大戟酮(Euphorbon),大戟色素体A、B、C,生物碱等。热水提取液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可致腹泻。对实验性腹水大鼠有利尿作用。如与甘草合用,则对小鼠致死作用加强。此外,尚有扩张末梢血管、兴奋妊娠离体子宫及对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 大戟peking euphorbia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大戟科,大戟属。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路旁、荒地草丛及疏林内。中国除新疆、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茎不分枝,常丛生,含白色乳汁.密被白色柔毛。叶单生.全缘,互生,矩圆状披针形。杯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顶生的有伞梗5~7,腋生的伞梗单一;总苞钟形或陀螺形,4~5裂,腺体椭圆形,4~5枚;花无花被;雄花多数,每一雄花仅1枚雄蕊,位于总苞内四周;雌花位于总苞中央,子房上位,3室。蒴果三棱状球形,密被刺疣。有毒可作农药,治蚜虫、青虫、小麦吸浆虫等。根药用,为利尿和峻泻剂,又治水肿和通经。 
大戟 1.植株上部 2. 花序 3.花枝 大戟dà jǐ《本草纲目》草部第17卷大戟(120)。药名。 【基原】为大戟科植物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又名:荞《尔雅》,邛巨《本经》,龙虎草、九头狮子草、京大戟、将军草、膨胀草、天平一枝香、迫水龙、大猫儿眼、黄花大戟、黄芽大戟、千层塔、搜山虎、穿山虎、一盘棋)或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小儿药证直诀》)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的根。 【别名】邛巨(《尔雅》)、下马仙(《本草纲目》)。 【性味】苦辛,寒,有毒。 ❶《本经》:“味苦,寒。” ❷《别录》:“甘,大寒,有小毒。” ❸《药性论》:“味苦辛,有大毒。” 【归经】入肺、脾、肾经。 ❶《本草经疏》:“入肾、肝。” ❷《本草通玄》:“入肝、膀胱。” ❸《得配本草》:“入三阴,足太阳经。” 【功用主治】泻水饮,利二便。治水肿,水臌,痰饮,瘰疬,痈疽肿毒。 ❶《本经》:“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 ❷《别录》:“主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 ❸《药性论》:“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 ❹《日华子本草》:“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癥瘕。” ❺《本草图经》:“治隐疹风及风毒脚肿。” ❻《医学启源》:“泻肺。” ❼《本草正》:“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泻湿热胀满。” ❽《药征》:“主利水,旁治掣痛,咳烦。” ❾《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壮实体质之腹水、全身水肿、胸肋膜积水等。” ❿《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杀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五分至一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成分】含大戟素甲、乙、丙,从醇提物中分得4种蒽醌类成分:虎刺醛(Damnacanthal)、甲基异茜草素(Rubiadin)、3-羟基巴戟醌(3-Hydroxymorindone)、红大戟素(Knoxiadin)。并含丁香酸(Syringic acid)。 【药理】 ❶抗菌:红大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❷泻下:红芽大戟有泻下作用,其泻下作用比京大戟为弱,其泻下作用可能与其所含的蒽醌类成分有关。 ❸利尿:本品煎剂有一定的利尿作用。 ❹毒性:水提物对小鼠表皮细胞ODC有早期诱导作用,并呈一定量效关系。 大戟dàjǐ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下马仙、龙虎草、鼓胀草。为大戟科植物京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Rupr. 的根。主产于江苏。苦, 寒, 有毒。入肺、脾、肾经。逐水通便, 消肿散结。治水肿喘满、大腹水鼓、留饮胸痛、瘰疬、痈疽肿毒, 煎服: 1. 5 ~ 3克; 散剂: 0. 3 ~ 0. 9 克。外敷疮疡肿毒。虚寒阴水及孕妇忌服。反甘草。本品含大戟苷, 大戟色素A、B、C 及生物碱等。乙醚和热水提取液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 可致腹泻。对实验性腹水大鼠有利尿作用。如与甘草合用, 则对小鼠的致死作用加强。 
大戟 大戟 大戟大戟,又名京大戟、红芽大戟、龙虎草、膨胀草、九头狮子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大戟科植物京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的根。春季在幼苗未出土前,秋季在苗枯萎时采挖根部,除去地上茎叶及须根、芦头,洗净,晒干。 根呈圆锥形或略呈圆柱形,有分枝,略弯曲,长10~20cm,直径0.5~2cm。表面棕褐色至深棕褐色,粗糙,有扭曲的纵沟纹及横长皮孔。根头部略膨大,常残留茎基及芽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淡黄白色,具纤维性。气微,味微苦涩。主产于江苏、安徽等省。 本品味苦、辛,性寒。有毒。归肺、脾、肾经。功能泻水逐饮,消肿,散结,解毒。主治痰饮、水肿、臌胀、黄疸、痛风、痈疽、瘰疬等病证。大戟逐水的作用较强,能上泻肺气,下泄肾水,旁行经脉,凡一切水湿痰涎为患,或内入脏腑,或潴留于关节经隧及皮里膜外者,均可应用。如《伤寒论》十枣汤,治悬饮,胁下有水气,症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鞕、干呕短气者,即以本品配甘遂、芫花同研为末,大枣煎汤送服; 《三因方》控涎丹治痰饮伏在胸膈上下,颈项、胸背、腰胯隐痛、筋骨牵引疼痛等证,用本品与甘遂、白芥子为丸,功能祛痰逐饮; 近亦用治渗出性胸膜炎,效果较好。大戟用于水气肿满,善能逐水消肿,如《李绛兵部手集》云: 水病肿满,不问年月深浅,均可用大戟、当归、橘皮煎服; 《活法机要》治水肿腹大,用大戟与大枣同煮,但食枣肉。《圣济总录》大戟散,治通身肿满、喘息,小便涩者,与炮干姜研末,以生姜汤送服等。若水湿中阻,气化不行,脘腹撑急,腹大如鼓,便秘溲短,口苦烦热,则可与大黄、牵牛子配用,以泻下逐水,清热消胀。现临床上也用大戟粉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等所致的肝硬化腹水。若黄疸水肿而小便不利,大戟配茵陈同用,能利湿退黄。本品治痛风病因痰湿流注关节,兼挟死血郁热,关节肿痛,游移不定,可与黄芩、乳香、没药等清热活血止痛药配用。古方也用大戟治温疟寒热腹胀,与柴胡、姜制半夏、广陈皮、生姜煎服。也用治痰涎滞于心窍,发为癫狂惊痫者,近用大戟煎服或制成片剂服,治疗精神分裂症、狂躁症等有一定疗效。本品能消痰核、散肿结,与鸡蛋同煮,单食鸡蛋可治瘰疬结块;配当归、于术、生半夏为丸服,能治颈项间痈疽; 用鲜品捣烂外敷,治疖肿、无名肿毒。成药紫金锭以本品与山慈菇、千金子、五倍子等制成锭剂用,可磨涂或内服,治痈疽疔毒。此外,大戟含服,可治乳蛾肿痛; 咬于痛齿局部能治牙痛; 煎汤熏洗则可治湿热所致的瘾疹和风毒脚肿。 煎服1.5~4.5g;研末服,0.3~1g。本品有毒,宜醋制用。服后还可能有腹痛、恶心、呕吐等反应,故临床常配大枣或蜂蜜同用,可缓和其对胃肠道的刺激。若泻利过度,可饮米汤解之。反甘草。体虚及孕妇忌服,肾功能不良者慎用。实验研究: 京大戟根含大戟甙、生物碱、树胶、树脂。 根提取物有激刺肠管的导泻作用,对妊娠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能扩张毛细血管,对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动物试验证明,本品如与甘草配伍,毒性明显增加。 ☚ 甘遂 红大戟 ☛
大戟 大戟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大戟 Euphorbia pekinensisRupr.的干燥根。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大戟为少阳人药。功能为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主要用于少阳人浮肿。常以单味或与甘遂等逐水药同用治疗浮肿。常用量0.5~1g。 ☚ 青蒿 牡丹皮 ☛ 大戟da ji【医学】the root of Beijing euphorbia 大戟Beijing euphorbia(Euphorbia pekinens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