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凌河之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凌河之战明清辽东战争之一。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明督师孙承宗,重整关外防务,七月派总兵祖大寿率兵修复大凌河城。后金汗皇太极闻讯,亲率大军,分两路围攻大凌河城。此时城内守军只有一万三千八百余人,夫役商贾一万余人,共计三万人,闭门拒战。明廷自锦州派援军赴援,被打败。围困三个月,城内弹尽粮绝。皇太极多次进行劝降,明守将祖大寿杀副将何可纲投降,又伪计去锦州。此役,后金获得了完全的胜利,消灭了明在关外的精锐,并招降了张存仁等数十名明将。 大凌河之战明代后金皇太极为争夺辽西重镇大凌河城(今辽宁锦县)而发动的一次进攻作战。明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明巡抚邱禾嘉派祖大寿、何可纲等率精兵数千人在大凌河筑城据守。后金皇太极乘明军筑城未就之机,于八月发兵攻打大凌河。祖大寿督师奋力抗击,后金军攻城未克,遂在城外掘壕树栅,并分兵堵截通锦州大道,以图围城打援。明军从锦州、松山派兵驰援未成。九月,巡抚邱禾嘉与山海关总兵吴襄、宋伟等率步骑4万经小凌河来援。后金军以部分兵力阻击,主力退回在大凌河列阵,明军误以为后金军怯战,继续急进,左翼吴襄、右翼宋伟两部均被后金军击溃,并被截断归路,邱禾嘉援军被歼,监军张春被俘。至此大凌河援尽粮绝。十月,祖大寿杀何可纲降后金。 大凌河之战后金与明朝的重要战役之一。后金天聪四年(崇祯三年,1630),皇太极行反间计,假手明崇祯帝,杀了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袁崇焕。崇祯帝以老将孙承宗督师关内外兵马。孙继袁推行积极防御为主之策。防宁远、锦州,逼广宁。据右屯卫,聚兵屯粮,恢复大、小凌河,连接松山、杏山、锦州诸要塞。力主先筑大凌河城(位于大凌河西岸),令总兵官祖大寿等率兵4千守大凌河,发班军1万4千筑城,全城军、民、商计3万余众。皇太极洞知明军固守宁锦防线,步步设城置堡,向东推进之策,不肯“坐视汉人开拓疆土”,采取“反推进”之策,破坏大凌河筑城。明军七月中旬动工,皇太极调兵近8万之众围困大凌河,行“围城打援”之策。战役分两个阶段。八月六日至九月底为围城与反围城的第一阶段。后金军扫清大凌河周围各堡,去掉后顾之忧;明将祖大寿派小股兵力灵活出战,骚扰后金军,力图打破重围,大小数十余战,阵亡颇多。八月,后金军击退明松山2千援军;九月中旬,击退辽东巡抚邱禾嘉、总兵吴襄、宋伟所部7千援军。下旬,击退监军道张春、吴襄等4万援军。张春被俘。九月底至十月,战役进入第二阶段。皇太极加强政治攻势。劝祖大寿归降。在明军无援,商贾诸杂役多死,粮绝薪尽的情况下,八月二十八日,祖大寿以所余1.1万余人,献城投降。 大凌河之战后金与明朝重要战役之一。后金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率军渡辽河,兵分两路西攻大凌河城(辽宁锦县)。明朝守将祖大寿出城冲杀,败归。明朝总兵宋伟、吴襄率四万军援救,也被后金军击败。援军退去,祖大寿孤军困守月余,粮草断绝。后祖大寿在皇太极的诱降下,率属将投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